1895年2月17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帶著沉痛的心情寫一寫這段歷史,讓我們永遠記得那段對中國人來說是奇恥大辱的歷史事件,讓我們珍愛和平,擁抱未來!

1895年的2月17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日甲午戰爭以清朝的徹底失敗而告終。這次失敗是整個國家的一個轉折點,因為雖然在這之前,我們也打了幾場敗仗,但和甲午戰爭的規模還是不能比的。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等敗仗並沒有傷及中國元氣。並且由於前幾次的失敗,中國開始啟動了各種各樣的軍事改良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洋務運動 ,建立了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

1875年,時任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人奏請朝廷籌建北洋、南洋、粵洋三支海軍,到了1885年的時候,三支海軍已初具規模。朝廷用重金從英國,德國等歐洲強國進口了非常先進的戰艦配備在了北洋水師,所以說北洋水師較之南洋和粵洋是最先進的。北洋水師的實力在當時可以傲世整個亞洲。其中“定遠號”、“鎮遠號”兩艘主力艦各有七千多噸的排水量,七千多噸的排水量是什麼概念?直到2012年,我國海軍最大排水量的戰鬥艦(不算後勤艦),都還沒有達到當年“鎮遠艦”那時候的排水量。所以說這兩艘艦當時是亞洲最大的艦艇,不但船堅利炮,而且所有的軍官全部都留學英國。英國當時是世界上培養海軍軍官最好的地方。

當時的“鎮遠艦”是亞洲最大的戰艦,遠遠超過日本的戰艦,日本最大的戰艦都不及它的一半。就算日本的戰艦圍著它打也不一定會被打沉。實際上“鎮遠艦”也沒有被打沉,我們的失敗是完全屈辱的失敗。日本雖然裝備不如我們,艦隊也不如我們,但北洋艦隊在開戰的時候,我們的士氣、軍心、民心,尤其是朝廷的戰鬥決心都已經完全敗給日本了。

第一次中日在黃海海面上進行的大海戰時,被擊沉的是鄧世昌的“致遠”號等五艘戰艦,也重創了日本戰艦。其餘的六艘戰艦,特別是“定遠”號和“鎮遠”號這兩艘最大的戰艦還是完整的保留了下來,由於李鴻章實行的“保船制敵”的消極防禦方針,命令北洋海軍集結於威海衛,不準出戰,使這些保留下來戰鬥力還很強的戰艦沒有繼續和日本艦隊戰鬥,嚇的不敢出戰了,致使日本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之後日本登陸,清軍將領徐邦道率清軍與日在金州激戰,因寡不敵眾,援軍不及而退守旅順,另一清軍將領趙懷業不戰而逃,棄守大連,後日軍進攻旅順,徐邦道孤立無援,旅順失守。

根據英國人的記載,當時逃跑的水兵們跑的一塌糊塗,用於保衛北洋水師的炮臺輕易就被日軍佔領,最後日軍調轉炮臺,用我軍的大炮臺炮轟劉公島。北洋水師在李鴻章的嚴禁出擊的命令下沒有任何動作,艦長逼迫當時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投降,海軍投降在世界歷史上是很少很少的,經常看到有陸軍被包圍了投降,但是海軍和空軍投降的幾乎沒有,尤其是以英國海軍為代表的軍人,哪怕是被包圍,英國海軍也會用戰艦撞擊敵人,最後大家同歸於盡,也絕不會投降,而北洋水師最後竟然逼迫丁汝昌司令投降,丁汝昌寧死不投降,最後服毒自盡。之後各艦艦長也都棄船逃跑,以至於最後留在艦上發炮向日本人還擊的竟是英國人,當時英國人幫助訓練北洋水師,所以艦上有一些英國海員。

戰爭的最後,最大的一艘軍艦“鎮遠”號被日軍俘獲,到現在“鎮遠”號的船錨還在日本進行展覽,在後來的日俄戰爭中,日本聯合艦隊出戰俄國的時候,那裡面有一艘軍艦就是“鎮遠”號,日本連名字都沒有給它改,就直接拿它去跟俄國開戰,簡直就是我們的奇恥大辱。

北洋水師的覆沒,並不是因為落後,那時候的北洋水師一點都不落後,也不是因為沒錢,當時的清政府年收入接近億兩白銀,一艘“鎮遠”號也就耗費一百二十萬兩銀子,當時慈禧過個生日都花了六百萬兩,五艘這樣的戰艦就出來了。當時朝廷並不是沒有錢,失敗完全是因為政府的腐敗,這個國家已經完全沒有了戰鬥力。最後戰敗的清政府賠給日本兩億三千萬兩白銀,這些錢足夠把全世界的海軍都買下來了,說到這我就心疼。

所以甲午戰爭的失敗是中國整個國運的轉折點,這次戰爭之後,助長了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瀾,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危機,但是,日本由於獲得了超過它政府年收入數十倍的賠款,日本的維新之路走上了快車道,而我們成了一個在短時間很難復興的國家。

北洋水師覆沒之後,清政府傾盡全力,再也沒能恢復起這樣一支實力強大的海軍,只是買了幾隻小軍艦,而且最後也沒派上什麼用場。

甲午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這之後到今天再也沒有發生過這麼大規模的海戰。一支輝煌的水師因為整個國家的腐敗,在軍隊士氣徹底的崩潰中全軍覆沒,真的是令人嘆息。

好了,歷史上的今天就寫到這吧。

1895年2月17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