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一座橋,給周圍居民生活出行帶來的便利不必多說,如果再兼具審美價值,則更能體現建築藝術,而集橋、廊、亭於一體的廊橋,就可以說是橋樑中的美之經典了。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位於綿陽安州區曉壩鎮五福村李家茶園的姊妹橋,巧妙利用河中天然巨石作橋墩,橫跨在茶坪河上,與山水渾然一體,恰如天造地設一般,讓每一個從它身邊走過的人難忘。

建造歷史

記載建於元末明初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因河中作為橋墩的天然巨石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為感謝上蒼恩賜,當地人又把姊妹橋稱為天緣橋,還有高橋、雙木橋、五福橋之稱。隨著當地旅遊業興起,各種版本的民間傳說經過不斷渲染、完善,橋名才逐漸統一為姊妹橋或姐妹橋。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姊妹橋建於何時,何人所建?橋頭碑文記載,姊妹橋始建於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曆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當地鄉坤曾生年、揚子聯、陳保三等人集資,對姊妹橋進行了維修加固。

姊妹橋呈南北走向,高3.5米、寬4米、橋長29.3米,人字房架橋身,40釐米粗的青棡木密集並排為橋樑,與橋面廊、亭穿榫而成,橋面上鋪設木板,不見一顆釘子。整座橋有廊柱42根,橋的兩端建有兩滴水的牌樓,北面有挑樓,頂部蓋小青瓦,橋兩側還有原木護欄,既保安全,又供人憑欄觀景。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姊妹橋的最大魅力,在於它與山水渾然一體,具有古典的意境。在橋上漫步,既可避烈日又可躲風雨,憑橋欄眺望,橋下河水潺潺,兩岸翠竹綠蔭,彷彿身在雲中樓閣,尤其是在濛濛細雨中,姊妹橋猶如畫卷,尤為迷人。作為一處獨特的天然景觀,姊妹橋給人以無窮的想像空間。

奇特構造 巨巖作墩依勢搭建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姊妹橋為木質結構,但數百年來卻不朽不垮,奇特之處就在於它是以天然岩石為橋墩。

源自於千佛山的茶坪河流經此處,被一塊巨大的岩石所阻。然而經長年激流衝擊,巨巖兩旁分別被衝開一條寬約10米的豁口,河水從這兩處豁口擠出,繞過巨巖後,又合流在一起。建橋的先輩們就利用與山體銜接在一起的巨巖做橋墩,兩岸各架一橋,兩橋各有一端以這座天然巨巖承重,兩橋寬窄相同,長短相等,造型完全相同,以姊妹命名此橋,確實恰如其份。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因地制宜,依勢架橋的姊妹橋,其造橋理念至今仍值得借鑑。汶川大地震後,援建安州區的遼寧省一位橋樑專家在評估姊妹橋受損程度時曾說,木質結構的姊妹橋全部採用川西民居建築方法,穿榫連接,不見一釘一鉚,但承載力之大,經歷大地震而不毀,在全國都極其罕見。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的確,姊妹橋在激流和峭壁之間從容飛渡,展示著簡潔、實用的工程力學之美。數百年前的這些山村工匠,又是根據什麼原理,使姊妹橋輕盈如虹般貫通兩岸呢?古人的這些建橋智慧,沒有記載在史冊裡,而是凝聚在實踐中,如同從歌唱比賽中脫穎而出的原生態歌手一樣,雖沒有在專業學院學習深造,也沒有精深的音樂理論,歌聲卻尤為優美動人。

民間傳說 兩種版本說法不一

姊妹橋有多個橋名,也有多個傳說,但流傳較廣的只有兩個。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傳說建橋前,茶坪河每到雨季就會暴發山洪,河水氾濫,阻隔在兩岸的村民都過不了河,不少危急病人因此喪生。一年夏天,一村民家三代單傳的兒子突遭野獸撕咬,村民揹著危在旦夕的兒子想過河到對岸醫治,無奈距離雖近在咫尺,卻因河中石橋被洪水摧毀,水急浪高過不了河。村民心急如焚,對天長嘆,眼睜睜看著兒子死在自己懷裡。在他恨老天不公,準備投河自盡時,天上突然雷聲陣陣,大雨傾盆,一塊巨石從天而降,不偏不倚剛好落在河中間,巨石恰如天然橋墩,人們因此建起了木橋並取名天緣橋。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在另一個傳說中,當地有一對孿生姐妹,從小到大形影不離,長大後分別嫁在兩岸。為了經常見面,姐妹倆立誓建一座橋,於是年年上山植樹,準備長大後用來建橋。她們的做法最終感動了山神。有一天,姐姐路過河邊一口水井時,發現井中立著一根樹木,於是請人把樹拉了上來,但拉出一根,很快又冒出一根,一連拉了一百根,直到姐姐說建橋要用的木材已經夠了,井裡這才沒有再冒出木頭。之後,姐妹倆根據地形,帶領工匠各自修建了一座橋,因為兩橋樣式相同,又是姊妹所建,所以稱作姊妹橋。

風雨滄桑 地震後成救命通道

當地年過七旬的村民說起姊妹橋,總能用最直白的語言描述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他們記憶中姊妹橋的樣子。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姊妹橋以前是我們這裡方圓幾百裡最好、最漂亮的橋,橋北端牌樓中間雕刻有‘雙鳳朝陽’圖案,南端是‘二龍搶寶’,兩邊挑坊上刻有卷草花紋,金瓜柱上有云龍雕花。”五福村年近八旬的肖代友對筆者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那段特殊時期,姊妹橋上那些畫工古樸、雕刻精細的圖案被人破壞剷除,金瓜柱也被人用鋸子鋸去,現在只能看到殘存部分。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經歷歲月滄桑,給姊妹橋添了幾分老態,看似經不得風雨,但在汶川大地震中卻得以保存,堪稱奇蹟。

當地村民說,地震發生後,距姊妹橋僅20多米遠的五福村一組40多戶村民的房屋幾乎全部垮塌,上游幾公里處的水電站也被徹底摧毀。雖然姊妹橋也在地震中發出陣陣駭人的響聲,門樓、廊頂也有些歪斜,但居然沒有傷及橋樑筋骨。地震後第三天,參加抗震救災的宜賓民兵應急獨立營經姊妹橋繞道上山,進入因道路損毀、山體坍塌而與外界隔絕的安州區桑棗鎮三清村、柳壩村,將2100多名受災群眾營救出山。


原創   安州600歲姊妹橋:茶坪河上的山水畫卷

姊妹橋, 這座凝聚著先人智慧結晶,已經有600多歲“高齡”的古橋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象徵,點綴著安州區的山水風光,感染著一撥又一撥的遊客。目前,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姊妹橋,正在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