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我国关于“打拐”的电影,最著名的就是

《亲爱的》(2014)和《失孤》(2015),也许是《亲爱的》珠玉在前,很多人对《失孤》的评价都是“不如《亲爱的》”,但是抛开电影本身的故事,两部电影所传达的“打拐”话题才是人们真正应该在意的元素。

影片《失孤》虽然在价值“深度”上没有超越《亲爱的》,但是也能带给观众同样的震撼。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遍寻而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两部主题相同的影片难免会被拿来做比较,但是《亲爱的》是群戏,戏中有黄渤、赵薇、张译和佟大为一起发力,而《失孤》是属于刘德华的独角戏,看到天王变身“农民”寻子,步履蹒跚,执念不变,再加上井柏然这枚小鲜肉来搭配,其实看过电影的都能感受到刘德华共情般的演技。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亲爱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题材与情感价值的“贴合”之义,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需要真情的流露,需要富有“生命体验”的伦理悲剧,《亲爱的》的情感着力点在于“家庭伦理”,以失去孩子的父母表现为主体,演绎的是现实社会中“家庭裂变”的悲剧。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反观影片《失孤》,算是一部公路片了,最近两年国产电影市场上公路片很火:《后会无期》、《心花路放》、《无人区》……不过看到《失孤》之后,才觉得这是真正的中国公路片,它讲了中国的故事,它说的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它讲出了中国人面对苦难的方法和方式。

中国人最看重什么?

是家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安土重迁,家国天下,家文化根植于中国长久的历史中,家就是中国社会的根基。

在电影《失孤》中,出发上路的原因不想其他公路片一样为了理想、为了物质,也不是《无人区》中那种亡命之徒的亡命之旅,电影《失孤》中的出发,就是为了家。

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1998年,雷泽宽(刘德华饰演)两岁儿子雷达走丢了,从那之后雷泽宽踏上了长达15年的寻子之旅,一路上雷泽宽带着地图和儿子的巨幅照片骑行,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难,历经艰辛,还认识了4岁时就被拐的修车小伙子曾帅(井柏然饰演)。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两人一起踏上了寻子寻家之路,最终雷泽宽帮助曾帅找到了失散的亲人,而自己则带着曾帅给他的导航仪继续自己的寻子之路……

电影《失孤》取自一个真实的寻子故事

电影叙述的是安徽农民雷泽宽寻子的故事,农民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走失,他走上了长达15年的寻子之路,影片从雷泽宽去福建泉州寻子开始叙述,当时雷泽宽从“宝贝回家”志愿者哪里得知福建泉州有一家收养所的孩子与他儿子相似,于是雷泽宽骑着摩托车从安徽出发,前往福建。

原型为山东聊城人——郭刚堂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郭刚堂是一位为了寻找被拐18年的儿子而跋山涉水40万公里长征的父亲。

1997年9月21日下午六点,山东聊城一村子里,27岁的郭刚堂结婚三年,儿子郭振2岁5个月零17天,因为他开拖拉机搞运输,所以一家人的生活过的还算满足,那天郭刚堂挣了几十元心里很开心,但刚回到家看到门口围着上百号人,“当时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想是不是我小子出意外了?”这时一位老人家过来拉着郭刚堂的手说,郭振被人贩子拐了。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电影中雷泽宽替曾帅找到亲人也都是根据郭刚堂的真实经历改编,十年的铁骑人生,郭爸没有找到自己的孩子郭振,但却替7个家庭找了被拐的孩子。

2019年,郭刚堂参加《豫见后来》节目,在孩子走丢后22年间寻遍大半个中国,期间他想过跳崖结束这一生,也曾经认亲失败后默默流泪……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郭刚堂那句:杀人还不诛心,拐卖是比谋杀还严重的罪恶!听着确实让人难受,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还忍着悲痛帮上千失亲家庭找回亲人真的很有共情心了,他能做的他都做了,其实《失孤》这部电影也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拐卖儿童”真的会摧毁一个家庭。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这部电影揭示了“打拐”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了儿童拐卖带给一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灾难,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任何伟大的作品,都不能真正抛弃现实,更不能抛弃对人本身的关注,现实主义是直面现实、历史的文学,越是史诗性的作品,就越和社会中的大事件有关!”

儿童拐卖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人性自私的驱使,有些人没有孩子就想着去要别人的孩子,这也促使了“人贩子”的无法无天,有些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为了延续香火,不惜花重金也要买来一个“男孩”。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就突出了孩子对于家庭、家族的重要性,同样也有“父为子纲”这样的思想规定了孩子的家庭地位,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是家庭的核心,是被服从和被尊重的对象,而孩子只能处于尊重和服从的地位,但是如果发生孩子丢失的问题,也会给家庭带来永久性的创伤,所以在旧社会中就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创伤,比如:多生几个、再娶、过继、领养等。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传统家庭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规模变小,不存在什么家族,也简化了家庭的架构,最最普遍的就是“三口之家”,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就是与祖辈分而不离,子女成为了家庭中心,亲子关系也开始平等化。

父母、子女之间形成了最稳固,最基本的三角形。

当然,这也会加重父母心理和行为上的负担,加重了父母对子女的心理依赖,提高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一方面子女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也成了家庭情感的中心。

孩子一旦丢失,家庭的稳固性就会遭到破坏,家就不复存在。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雷达丢失之后,他们家彻底崩溃,几近瓦解,所以雷泽宽毅然决然的踏上寻子之路。

因为他要给自己的家一个说法,他要找到自己的孩子,找回自己曾经的家。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有家不能回,有家不敢回。也就是这部电影的悲剧之处,面对悲剧的结果源源不断的发生,无论是被拐的家庭,还是被拐的孩子,他们都是被动的沦为受害者,简直就是活受罪。对于他们来说,回家的路很漫长,甚至看不到尽头,或者那就是一条走向绝望与死亡的路。

就像是电影中雷泽宽说的:“我见过400多个走失孩子的父母,有的离婚了,有的疯了,有的找到了,有的死了……”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其实“打拐”类型影片都是在通过寻亲的线索讲故事,失孤、寻孤、遇孤、成孤……寻找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家,《失孤》中并没有太多的自责、无助、忏悔,有的只是父亲的四处奔波,在一张中国地图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电影中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受过冻、摔过跤、上过当,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放弃。

我想这也是郭刚堂所经历的。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在影院看过后不是哭一下就完了,而是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家庭,转发一些寻子信息,多多留意身边可疑的人,把“拐卖儿童”扼杀在摇篮中,只有全民行动,这股力量才会越来越大,因为大家都是一家人。

希望所有不完美、不完整的家庭都能够幸福。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据公安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如今儿童失踪案件每年已不足百起。

只愿这个春节每个家都能团圆!


《失孤》在“深度”上并没有超越《亲爱的》却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