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文化遺產青年學人講壇”第十八講

首都師範大學“文化遺產青年學人講壇”第十八講

首都師範大學“文化遺產青年學人講壇”

第十八講

或走或留:考古遺址與在地社區

Leave or Stay: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the Local Community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青年学人讲坛”第十八讲

主講人:王思渝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後)

主持人:範佳翎(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講師)

時間: 2019年5月8日19:00-21:00

地點:首都師範大學北一區文科樓408

主辦: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協辦: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

首都師範大學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

C太太的客廳

一、 講座簡介

考古遺址已成為當下文化遺產研究中頗值得關注的遺產類型之一,從理論和現實層面均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同時也面臨著長期的挑戰。在這當中,考古遺址與在地社區的關係尤值得更為仔細的實證討論,從而與我國的文化遺產管理、批判遺產研究、公共考古、乃至更為廣泛的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形成互動。本講座將基於主講人過去5年間主要的田野調查材料為基礎,結合具體的實證案例,對國際、國內考古遺址與在地社區之間形成的諸多問題予以梳理和討論。

二、 主講人簡介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青年学人讲坛”第十八讲

王思渝,博士,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化遺產社區、批判遺產研究、博物館理論等,已在國際國內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0餘篇,力主開展文化遺產領域的實證研究,曾在四川、山東、河南、陝西等地長期組織或參與文化遺產相關的調查工作,先後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文物局等委託的多項科研課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源流運動”創始團隊成員。

三、主要學術成果

1.《展覽敘事與物的意義》,刊於《博物院》2019年第1期,獨立作者;

2.《從初創到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物事業的探索之路》,刊於《河北學刊》2019年第1期,第三作者;

3.《時間與表徵:通史展覽中的線與點》,刊於《博物院》2017年第1期,獨立作者;

4.《歷史街區中的城市更新與內涵挖掘》,葉朗編《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17年)》(華文出版社),第一作者;

5.《從修復實踐到價值取向》,刊於《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年第3期,第一作者;

6.《將設計理念付諸展覽實踐——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看見桃花源”展覽回顧》,刊於《博物院》2017年第2期,獨立作者;

7.《部分國家可移動文物登錄法律制度比較專項報告》,國家文物局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專項報告》2016年(文物出版社),第一執筆人;

8.《“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文化遺產資源與創意城市》,葉朗編《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16年)》(華文出版社),第二作者;

9.《日本鄉土博物館的源起、發展與現狀》,刊於《中國博物館》2016年第4期,獨立作者;

10.《論“藝術北京”藝術博覽會中的價值協商》,刊於《美育學刊》2016年第6期,第二作者;

11.《關於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刊於《遺產與保護研究》2016年第2期,第二作者;

12.《從看世界博物館發展》,刊於《東南文化》2016年第2期,獨立作者;

13. Reflections on the World Heritage Value Interpretation of Hailongtun Archaeological Site, published in Preserving, Managing and Enhancing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between China and Italy, Co-edited by CACH & CNR, 2018, The Second Author.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青年学人讲坛”第十八讲

首都師範大學“文化遺產青年學人講壇”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主辦,首都師範大學公眾考古學中心、首都師範大學博物館發展研究中心、C太太的客廳協辦,邀請國內外文化遺產領域的青年學人圍繞文化遺產研究、保護、闡釋、利用和傳承諸議題,以講座、座談的形式,啟發思辨,共享新知。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青年学人讲坛”第十八讲

更多精彩講座,盡在首師大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