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资治通鉴》,让我学会了用宇宙视角看问题

如果我们有一天能遨游太空,观看我们的地球,我们能想到什么?会不会有这样几种感受,一种感受是寥廓广博。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切感受。第二种感受可能是永恒宁静,让我们不再焦虑,在大自然面前会有新的觉醒,让人“放下控制欲”。第三种是会感到人类自身的渺小,正是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讲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沧海之一粟,吾生之须臾,恐怕是我们每个个体面对生命有限的长度与大自然广度比产生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感受。

我们看史书也是一样,读《资治通鉴》后,你就会有广博的胸怀和更宽广的视野,认识王朝的规律,也能更好的看待自身成长。作为政治教科书的《资治通鉴》揭示了王朝更替的主客观原因,虽然没有明写这些规律,但都暗含书中。


读完《资治通鉴》,让我学会了用宇宙视角看问题


读完《资治通鉴》,我将王朝自身的规律简单概括为:开国之初,君臣开明;朝代之中,中兴变革;王朝末年,无力回天。汉朝和唐朝都是盛世王朝,都是受这个规律的只配。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主要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一共405年。先是强汉开国,刘邦登基,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之后虽有吕后专权、诸吕之乱、七国之乱,但并没有动摇国本,接下来就是文景之治,然后就是汉武盛世,昭宣中兴,之后王莽篡汉、新朝、王莽改制,光武帝废王莽弊政,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再往后有明章之治,到汉和帝即位就迎来了戚宦之争,最后末年是群雄逐鹿。唐朝也基本如此。

王朝更替的原因归结为6个,“宦官干政,王戚掌权,后宫乱政,主少国疑,地方割据,异族侵略”。宦官干政如大秦帝国因赵高干政而亡;王戚掌权如东汉外戚当政导致汉室衰微;后宫乱政如西晋贾后乱政促成八王之乱;主少国疑如北齐灭亡的原因就是氏族夺权;地方割据如唐末、五代衰亡的根源就是藩镇割据,地方独大;异族侵略,如南北朝都是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些失败原因,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

如果我们不局限于《资治通鉴》文本,用宇宙视角审视一下中国历史长河,王朝基本都在300年内灭亡,300年绝对是中国王朝的一个坎。周朝虽然八百年,其实八百年中正真意义的统治也就300年不到,这八百年中有一半时间是无效的控制,有一百年屈辱的被诸侯压迫的时代。秦朝持续时间15年。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有断层,西汉持续时间210年,断层是新莽王朝持续时间15年,东汉持续时间196年。西晋持续时间51年,东晋持续时间104年。隋朝持续时间38年。唐朝最长,持续时间290年。北宋持续时间168年,南宋持续时间152年。元朝持续时间89年。明朝持续时间276年。清朝持续时间267年。我们用宇宙视角看,三百年不过如此。


读完《资治通鉴》,让我学会了用宇宙视角看问题


网上有很多探讨中国的王朝为什么跨不过去300年这个坎的说法。除了王朝自身原因外,我赞成两种说法,一是气候说,二是人口说。关于气候说,有一本书张文木先生的《气候决定历史》,讲了气候对历史的影响。气象学家竺可桢对中国五千年气象变化的研究发现,中国气温冷暖期与王朝的盛衰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当气温处于上升期或者相对温暖的时候,往往是王朝的兴盛期,反之则是王朝的衰败期: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东亚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当气候温暖的时候,降水量就会增多,北方游牧地区的水草就会比较丰美,游牧民族就相对减少对中原地区的掠夺,王朝的边患也就少很多,相应的徭役、兵役也会减轻,逼迫老百姓造反的源头也就遏制了,这时期的王朝就会相对长一点。关于人口说,在西汉初年中国全国人口不到2000万人,但是到了西汉中叶,人口增加至6000万人,而西汉的时期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并不多,基本上就是粟、小麦、水稻,没有化肥,粮食产量非常低,所以当人口继续膨胀,粮食就开始跟不上了。据研究发现,在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前,中国人口峰值也就在7000万左右。人口爆炸还有个影响是加大了社会风险,一旦出现天灾,就会有大量的流民,流民向其他地方移民又会造成新的社会隐患,比如西晋时期入四川就食的流民就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最后流民占领益州建立成汉政权和晋朝对峙。

这是用宇宙视角看王朝的更替,作为王朝的主宰者的皇帝在宇宙视角中观看就更为渺小。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称皇帝始,到1916年“洪宪皇帝”袁世凯不得不取消帝制止,在2137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共经历了352名皇帝,其中统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分裂时期的皇帝有206名。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559个帝王当时都是显赫一时,史书上也多有记载,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来数一数,你能说出多少帝王的名字?又能说出多少关于他们的故事?恐怕十分之一都很难。《汉武大帝》电视剧中有一首歌叫《千百年后谁还记得谁》唱的非常形象“流星闪过,莫须伤悲。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用宇宙视角看统治者皇帝都如此渺小,何况每一个普通人呢。这不是虚无,而是要看到个体的渺小,看到自身的局限,这才知道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人不是万能的,逞强好胜是一时,尊重规律是长远。但这种尊重规律是为了运用规律更好的进取,而绝不是消极无为,作为宇宙的个体,尽管是渺小的短暂的,但也是有重要作用的,主观能动性是必须要承认和发挥的。


读完《资治通鉴》,让我学会了用宇宙视角看问题


我们用宇宙视角看问题,要懂得一个道理,不能用个体生命的长度去衡量判断事物发展。比如现实中看待共产主义这个问题。共产主义社会在我们的个体生命中,甚至在我们儿孙辈的个体生命中都是看不到的,但不能因为你看不到而否认他的存在。社会制度的更替往往要经历千年的时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如此。现在总有些人一听到共产主义就觉得是虚幻飘渺,而避谈共产主义理想,但如果不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共产党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如果不以共产主义目标为前进方向,那我们又是朝什么目标前进呢?共产党人懂得共产主义既是“理想中应当确立的未来社会的状况”,也是“现实中应当确立的实践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属于共产主义这个总过程的一个阶段。我们所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共同富裕目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等,都是蕴藏在社会主义母体中的共产主义因子。量的积累终会带来质的跃升,共产主义因素的累积终会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同时我们也懂得马克思所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今天,我们距离共产主义还很遥远。但遥远不等于不可能,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生命短暂看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而去否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的眼界不是宇宙视角,而是受制于个体生命的长度,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厚度和深度,我们就会短见、幼稚、动摇。所以希望大家在看待事物时,要自觉运用宇宙视角,看的更清晰、更明白、更透彻。宇宙视角给予我们的正是这种广博的胸怀和更宽广的视野。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都是熟读史书,因此特别强调胸怀和视野。小平同志对领导人的要求就是“眼界要非常宽阔,胸襟要非常宽阔,这是最根本的要求。”领导人的眼界和胸怀决定党的事业成败。邓小平总结历史说:我们的第一代领导人前期是胸襟宽阔的,我们第二代基本上也是胸襟宽阔的,对第三代领导以及以后的领导都应该有这样的要求。邓小平指出:“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放眼”这就是宇宙的视角,这就是历史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