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自省與思考


這個新年,父母不適應這個冷清的春節,朋友們也有著買不到口罩的焦慮,學長學姐也是害怕自己的考試被影響,連我自己都被疫情拖入了一片渾渾噩噩中。

因為疫情回家的我,突然收到實習微信群的語音會議,老闆直言,疫情影響了很多企業的運作,包括他的公司。面對零售業遭受的巨大沖擊,問我們有沒有好的想法,打算針對線上售賣開展新的專門項目,問我們有沒有要參與的。看著每天自己都昏昏欲睡,我當然選擇了加入,開始我的“雲辦公”生活。

疫情下的自省與思考


坦白來說,這場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最大的,特別是零售業。

餐飲行業,老鄉雞員工向董事長遞聯名信稱不要工資;服裝行業,海瀾之家持續多年達到近百億元的庫存壓力;書店行業,單向空間發佈眾籌求助信……而這些還都是大型連鎖品牌,很多小微企業頂著房租、員工工資、水電成本等壓力,在疫情之中迷茫又被動。

針對這些問題,政府出臺了扶助的政策,銀行也推出多項舉措助力渡過難關,互聯網公司減免軟件使用費用,萬達帶頭降租的態度也讓全國範圍內有餘力的商場紛紛減租,而我們想做的是在信息洪流的疫情時期中系統整理出對小老闆們實用的參考指南:哪些紓困政策可以幫助到自己、你可以申請什麼貸款、你可以使用什麼工具或平臺有優惠有幫助……企業主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更多的資源,我們希望能幫助企業主更快獲取信息、獲得幫助。

疫情下的自省與思考


然而光靠前面說的外力的幫助其實還是有限的,只有企業自身思考並積極探索找到更好的經營模式才能有持久的發展和抗風險能力。

後來因為想拍有關書店自救及未來發展方面內容的紀錄片,我進入了“書萌”的粉絲群,群成員有在書店工作的老闆,也有對書店感興趣的粉絲,群內經常發佈書萌舉辦的有關書店運作的講座,近期還準備聯合書店們發起“疫情下的讀書人”的社交平臺話題。一位在三線城市開了四家教輔書店的小哥和我說,這段時間學生不在校對於教輔資料的購買慾望下降嚴重,很多線上K12教育又採取電子版的途徑,他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做了線上商城,線下跑腿送貨,經營狀況仍不太好。

疫情下的自省與思考


群內群外都不乏像小哥一樣還在積極尋求、挖掘自救措施的書店經營者、零售行業經營者:有的第一次直播賣貨,有的開通了線上第一家店,有的加強維護自身的私域流量,有的甚至還推出更多玩法嘗試吸引顧客。儘管實體經濟發展受阻,很多老闆、員工都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零售人在疫情中守望相助的精神和探索創新的堅韌讓我頗有感觸。

的確,這次疫情給很多人帶來痛苦,但是在這段時間我們的內心不應只有痛苦,達利歐在《原則:生活和工作中》說,我們無法通過聽取別人的經驗來建立一種原則,本質上,原則只能來自於“痛苦+反思”。痛定思痛,互聯網場域下複雜的社會問題怎麼看待,普通民眾除了自身要勤勞工作外怎麼過上美好生活,怎麼改進目前這個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社會等等,我相信不只是零售人,各行各業的人們心裡都有自己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