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扶眉戰役之二

陝中戰役結束後,胡宗南和馬步芳、馬鴻奎各自向後收縮兵力,改取守勢。胡宗南部第90軍撤至周至以西之啞柏鎮、橫曲鎮地區,第36軍(欠第123師)撤至眉縣,第18兵團第65、第38軍除各以一部活動於武功南北和漆水河以西地區外,主力集結在扶風以南、渭河以北的隴海鐵路兩側。

另以第1軍撤至寶雞,第17、第69、第57軍各一部控制西安以南土地嶺至寶雞一線及秦嶺北麓要隘;隴南兵團王治岐的第119軍撤至武功、扶風一線。上述各部在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5兵團司令官裴昌會的統一指揮下,轉入防禦。馬繼援的隴東兵團除以第82、第129軍騎兵部隊活動於永壽以東及涇河兩岸地區外,主力撤至長武、彬縣地區。寧夏兵團的第11、128軍集結在彬縣、永壽線及其西側地區。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戰略分工上,胡宗南同青寧二馬商定:

青、寧馬所部擔任西蘭公路兩側永壽、麟遊地區的守備;胡宗南部擔任武功以西、渭河兩岸袋形陣地的守備。如第一野戰軍主力使用於西長公路方面時,青寧二馬部退到旬邑、彬縣、麟遊地區固守;胡宗南部則由扶風方面出擊,策應二馬作戰。如第一野戰軍主力指向扶風、武功方面時,胡宗南部退至千河西岸固守,二馬部由麟遊方面南下,攻擊第一野戰軍側背將其包圍於袋形地帶而殲滅之。如華北第18、第19兵團與第一野戰軍會合,同時指向胡、馬兩軍當面時,即節節撤退至彬縣、麟遊、千陽、寶雞一線既設陣地,進行大規模的決戰防禦。

馬敦靜軍的2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位於乾縣以西西蘭公路以北地區;馬繼援的3個步兵師、1個騎兵旅,位於西蘭公路及其以南永壽、麟遊地區;兩軍歸西北軍政長官部指揮。黃祖勳的191師歸第119軍軍長王治岐指揮,開往扶風、武功地區,歸西安綏靖公署指揮,加強袋形地帶的守備。西安綏靖公署以3個軍的兵力,守備於扶風、眉縣地區;以3個軍的兵力,位於眉縣、寶雞秦嶺北麓各山口,封鎖秦嶺,相機出擊,策應袋形地帶的作戰。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胡宗南和青寧二馬的作戰地域為麟遊南山分水嶺之線,線上屬馬家軍。

這樣的一個安排,其實是個敗招。

從純軍事角度上來看,如果胡宗南和青寧二馬決意以進攻來改善西北戰局態勢的話,之前就應該摒棄前嫌,全力以赴。既然根本做不到團結一致,且聯合進攻以失敗告終,胡宗南部就應全部撤出關中,退守秦嶺各大隘口,儘可能加大防禦縱深,阻止解放軍南下入川,以免被聚殲。青寧二馬也應退守平涼。平涼地區是陝甘寧交匯的幾何中心,自古便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的重鎮,乃通往大西北的戰略要衝。青寧二馬若退守於此,兵力集中,又扼有地利之便,加之距各自的老巢更近,縮短了供應線,其防禦態勢遠較分散部署在麟遊山區為佳。

然而,胡宗南和青寧二馬卻選擇在渭河之濱的狹長地帶布成了一個“口袋陣”。究其原因,是他們心裡都清楚,任何一方單獨與第一野戰軍對抗,遲早逃不脫覆沒的命運。只有抱團取暖,才有可能苟延殘喘。不過,他們卻又各懷鬼胎,都幻想借助對方的力量削弱解放軍,保存自己的實力。所以胡宗南和青寧二馬的部署,都是既可以聯合作戰,又可以保存自己。所不同的是胡宗南害怕被殲而兵力集中,青寧二馬懼怕被殲而兵力分散。這樣的“聯合作戰”,怎麼可能取勝呢?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胡宗南之所以作這樣的選擇,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軍糧。

關中地區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南倚秦嶺,北界北山。它是秦嶺北麓一個長條形的渭河沖積平原,東西長約360公里,自古便號稱“八百里秦川”。這裡土地肥沃,風調雨順,農業發達,是西北地區最重要的產糧區。每年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關中地區的春小麥繼續開始成熟收割。軍無糧則自亂,身為一方主將,胡宗南哪裡捨得放棄即將到手的大批麥子呢?雖說經陝中一役,胡宗南丟失了關中平原東部,但畢竟還有西部在手,可以獲得的軍糧數目仍然非常可觀。若是胡宗南全軍一刻不停奔入貧瘠缺糧的秦嶺,所需軍糧只能全靠漢中地區接濟。山道難行,軍糧轉運比較困難。歷史上,諸葛亮曾在同一地區六出岐山,費盡千辛萬苦,卻始終無法很好地解決軍糧轉運問題,最終一事無成。

不過,雖說胡宗南不捨棄關中西部尚有一定的理由,但他所作的部隊配置卻令人大跌眼鏡。關中西路武功、扶風、岐山、鳳翔、寶雞、眉縣、盩屋,北依洋蔥山山脈,南臨秦嶺,西接關山山脈,形成了一個南北約100裡,東西約200裡左右的天然袋形地帶。胡宗南將所部尚算完整的幾個主力軍都一股腦地擺在這裡,其具體部署如下: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1、第119軍(軍長王治岐)第244師(副軍長兼師長蔣雲臺)沿武功漆水河西岸扼要配置第一線陣地;第247師(師長陳倬)在扶風、武功間配置第二線陣地,並以一部在武功西北構築前進據點,掩護第244師左翼;第191師(師長廖鳳運)於扶風縣及其以西地區配置預備陣地。軍的作戰重點,保持於西(安)鳳(翔)公路及其兩側。

2、第38軍(軍長李振西)第177師(欠1個團,師長劉孟廉)位於武功漆水河西岸,左翼連接第244師,在西北農學院附近配置第一線陣地;第55師(欠1個團,師長曹維漢)在扶風高王寺、上下安張、東方村配置第二線陣地;第177師、第55師各1個團歸軍部直接指揮,在小寨、南窯、羅局鎮以東地區,配置預備陣地。軍的重點保持於扶風、武功南塬。第119軍與第38軍作戰地域以後河為分界線,線上屬第38軍。

3、第65軍(軍長由第18兵團司令官李振兼任)第187師(欠1個團,師長曾穎)在武功車站附近,左接第177師構築堅固陣地,加強守備;第160師(欠1個團,師長黃植虞)在扶風絳帳附近配置第二線陣地;第187、第160師各1個團,歸軍部直接指揮,在眉縣車站及其以東祁家村地區配置預備陣地。軍的重點保持於隴海鐵路左右。第38軍與第65軍的作戰地域以扶風、武功南塬為分界線,線上屬第38軍。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4、第90軍(軍長陳幹才)第61師(師長陳華)在盩屋青化鎮地區配置第一線陣地;原第76軍第24師(師長張汝弼)配置給第90軍,在眉縣城郊配置預備陣地,並加強有第53師炮兵營。第53師(師長袁致中)為軍預備隊,駐槐芽鎮以東地區。軍的重點保持於西(安)益(店鎮)公路及其南側。第65軍、第90軍作戰地域以渭河為分界線,線上屬第65軍。

5、第38、第65、第90軍歸第18兵團司令官李振指揮。第119軍、第18兵團統歸西安綏靖公署寶雞前進指揮所主任兼第5兵團司令官裴昌會指揮。

6、第191師騎兵團、第247師騎兵團歸第119軍軍長王治岐指揮,以1個團擔任興平、武功間的搜索警戒,1個團位於武功擔任側翼的聯絡警戒。騎兵第2旅第4團歸第18兵團指揮,位於馬嵬車站附近地區,擔任對東警戒。

7、西安綏靖公署直轄的機械化重炮營、戰車營、裝甲車隊均歸第18兵團指揮,位於眉縣車站附近。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以上部隊,共計1個兵團部、4個軍、10個步兵師、2個騎兵團、1個重炮營、1個戰車營、1個裝甲車隊,共計10萬人馬。

從6月下旬開始,上述部隊開始沿漆水河西岸構築陣地。漆水河發源於麟遊西北,流向東南,經乾縣西南,至武功東門外向南注入渭河。除雨季外,漆水河水量並不大。河谷雖不太深,但兩岸除道路外,多系懸崖絕壁。尤其是武功西北天度、店頭一帶,地形複雜,大部隊的運動極其困難。只有武功縣城及車站附近地形比較平坦。大兵團在這裡作戰,不容易迂迴側背,故而此地易守難攻。國民黨軍諸將領都認為此處是易守難攻的理想陣地。

上述4個軍在渭河兩岸呈一個梯隊並肩展開,胡宗南要求在作陣地配備時,師、團、營各自形成三線,重重疊疊,星羅棋佈。有蔣軍將領將其譏諷為“羊拉屎”陣地,胡宗南卻不以為然,反而自鳴得意。他覺得如此一來,陣地縱橫都成犄角,解放軍無法形成合圍,可讓解放軍慣用的挖心戰術失效。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在作戰預案研判上,胡宗南認為這4個軍的左翼有青寧二馬的部隊及麟遊山區的屏護,右翼就是秦嶺。如果解放軍要先對付他這4個軍,只能沿隴海鐵路、西蘭公路兩側發起主攻。界時4個軍節節抵抗、節節撤退。待解放軍深入這個扶風、眉縣這個袋形陣地,便令第1、第39、第17軍由秦嶺北山口大散關、斜峪關、嘮峪一帶向北出擊,青寧二馬的部隊由麟遊山區南下,南北夾擊,將解放軍合圍並一舉殲滅。如果解放軍先打青寧二馬,則胡宗南可率部向解放軍側擊,從中取勝。

在作戰時機的預判方面,胡宗南覺得山西戰事雖已結束,但閻錫山在那裡長期經營,解放軍還得分出相當多的兵力清除閻錫山的殘餘勢力,抽出大部隊立即入陝加入西北戰場困難很大。即便是解放軍援軍到來,也必然因千里馳援而疲憊不堪,不經過1個月以上的休整根本無法參戰。因此他有充足的時間構築陣地,調整部署,靜觀其變。

胡宗南一向頗為自信。雖在戰場上屢屢碰壁卻依然不改初心,這次自然也不例外。實際上,在這個他自認為算無遺策的“廟算”,實則破綻百出,只是以他的軍事素養和戰略眼光看不到而已。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首先,此時的胡宗南部兵力已經有些捉襟見肘了。他將10萬人馬集中在袋形地帶,後方的寶雞僅駐有第57軍第214師殘部,第36軍第123師殘部在眉縣附近整補。也就是說,防禦縱深內無戰役預備隊可用。擺在袋形地帶的幾個軍一旦被合圍,便難逃全軍覆沒的命運。

其次,

胡宗南以為第一野戰軍必然會按他的設想,沿隴海鐵路、西蘭公路兩側,向其陣地正面發動主攻,實在是太不瞭解對手的作戰特點了。過去幾年間的“學費”都白交了。

第三,渭河上並無橋樑等大型渡河設備,船隻數量也很少。如此夾河佈陣,一旦有事,渭河以北的3個軍和渭河以南的1個軍彼此無法迅速馳援,易被各個擊破。

第四,指揮系統混亂之極。第18兵團兵團部率2個軍位於渭河北岸,實際上是無法兼顧指揮渭河南岸的第90軍的。而同處於渭河北岸的第119軍雖與18兵團2個軍並肩展開,但卻歸寶雞指揮所直接指揮。渭河南北的這4個軍名義上歸寶雞前進指揮所主任兼第5兵團司令官裴昌會指揮。但實際上,裴昌會不過是個上傳下達的傳聲筒,一切都得聽遠在漢中的胡宗南決策。胡宗南自己遠離主戰場,又如何能實時掌握戰況,及時作出判斷?況且他與前線部隊間還憑空多出個毫無實際用處的指揮層級,除了讓指揮系統反應更遲鈍、效率更低下外,別無他用。

胡宗南加馬家軍,為何1加1小於1?各有小算盤,未戰先敗

第五,胡、馬之間的防禦間隙很大。特別是胡、馬防線中間的麟遊山區地形複雜,雙方都未設防,這給第一野戰軍迂迴包圍創造了條件。

第六,直到此時,胡宗南還幻想借助青寧二馬的力量聯合作戰,則實在是太過天真了。要知道,6月中旬,隴東兵團在咸陽城下碰得頭破血流時,馬繼援曾向胡宗南求援。而胡宗南則隔岸觀火,按兵不前。這讓青寧二馬大為惱怒,只要有機會,他們肯定會對胡長官一報還一報的。馬繼援就曾對手下將領交待:“注意前線左右情況,萬萬不要硬靠右翼胡宗南的聯絡。如果他們撤退20裡,我們要比他們更多地撤退幾十裡。”他還說:“要記取寧夏馬鴻逵所屬的81軍在北線一夜撤退100裡,以致將我們推到對手懷抱裡的教訓。”

綜上所述,雖然胡宗南的部署和想法得到了多數部將的認同,由此滋生出了盲目樂觀的情緒,但實際上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已經未戰先敗了。

(未完,待續)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