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寫給媽媽的情書

口述 葉秋 整理 三秋樹


一封寫給媽媽的情書

01


如果思念的痛也分等級,那麼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是不是最高級?


媽媽走後,13個月大的兒子開始蹣跚學步。


每當他踉蹌著撲進我的懷裡時,我都緊緊抱住他,繼而潸然淚下。


我在心裡對兒子說:真羨慕你!可是,媽媽沒有媽媽了。


02


媽媽從查出急性白血病到離世,僅僅一週的時間。


一輩子風風火火的她,連離開都這麼倉促。


這一次,她是因為腿疼、發燒,被我拖去醫院檢查的。


一路上,她都在埋怨,說我浪費錢,說頭疼腦熱的吃點藥就行。


我數落她:“你這樣最不好了,得了大病都不知道,到時候花錢更多。”


我媽笑著說:“真得了大病我就一走了之,才不拖累你們。”


誰知,她一語成讖。


03


被確診後,我哭喊著對她說:“你好好治病,千萬別胡思亂想,我有錢,我的房子能賣一百多萬,你看好了病給我帶孩子,我上班掙錢幾年就可以再買一套。”


可是,媽媽在重症監護室待了四天後,陷入腦死亡,七天後,便撒手西去。


我狠狠的怨她,沒見過像她這樣,說到做到的人。


勞碌一生,她沒給我們姐弟仨回報她的機會。


04


整理媽媽的遺物時,我們找到了一張10萬元的存摺。


全家人都驚呆了。


要知道,她剛剛拿30萬幫弟弟付了一部分首付房款。


她一個務農一輩子的普通農婦,可以攢這麼多錢,她把自己用得有多狠?


與存摺一起找到的,還有一張媽媽膝蓋的X光片。


那是我參加工作後,帶她去醫院看病時拍的。


記得當時醫生說:“你的腿是怎麼用的?四十多歲的腿,損耗得跟六十多歲的一樣。“


這些錢和這張片子,可以濃縮媽媽的一生。


05


小時候,我曾經不喜歡做媽媽的女兒。


她太粗糙了。


家裡耕種著12畝農田,她日不出而作,日落仍不息。


身為長女,我從懂事起,就開始學著洗衣做飯帶弟弟妹妹。


14歲那年,家裡蓋了新房。


結果,爸爸累得患上嚴重的腰脫,從此基本失去勞動能力。


為了還蓋房子欠的債務,媽媽除了種地,又跑到磚場打工。


06


第一次到磚場找媽媽,我是帶著弟弟妹妹哭著去的。


那會剛開學,我們仨因為拖欠學雜費怕被老師罰站,不敢進教室,便去找媽媽要錢。


塵土飛揚的磚場,是男人的天下。


所有人都包裹得嚴嚴實實,我們憑著個頭認出了媽媽。


她的衣服已經溼透,一隻手套磨破了,露出的手掌黑中帶著血繭。


看到我們,媽媽很生氣:“你們不上學來這裡幹嗎?趕緊滾回學校去。”


得知我們是因為沒交費不敢進教室後,媽媽二話沒說,就去求工頭預支她的工資。


07


看著媽媽幫人家倒水遞煙,一遍遍地哀求,眼淚在我們的眼圈裡打轉。


工頭很不耐煩:“上不起就別上,趕緊讓兩個女娃回家幫你種地得了。”


媽媽一直點頭哈腰,臉上擠出哭一樣的笑容。


預支到錢後,她讓我們仨趕緊回學校,別耽誤了功課。


身後,是那些男人對媽媽的冷嘲熱諷:“就你們家的情況,讓他們上學有什麼用?還能考上大學咋的……”


媽媽連推帶搡的趕著我們,嘴裡忿忿地說:“你們可得給娘爭口氣。”


08


所有人都以為媽媽生了三個孩子,是給家裡添了三個勞動力。


可是,大字不識的她供我們讀完初中,再供我們讀高中。


在我們紛紛成年之後,她也從沒讓我們回家分擔生活的重任。


一次都沒有。


高考那年,我發揮失常,只考取了廣州的一所大專。


爸爸堅決不肯再讓我讀書,他說,村裡像我這樣的,大部分都出去打工掙錢了。


他還說:“你也該可憐可憐你媽了。”


然而,不等我開口,媽媽卻對我說:“明天跟我去買棉花,要上大學了,得有床新被子。”


09


第二天,媽媽便帶著我去鎮裡買棉花、被面、被套。


然後,她又帶我去了服裝店,讓我選一套喜歡的衣服。


在鎮上簡陋的試衣間裡,聽著媽媽跟老闆討價還價,我的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一半是羞愧,一半是自卑。


等我從試衣間出來,媽媽欣喜地看著我,果斷地掏錢,就像大款一樣。


在媽媽身上,計較與捨得從沒有矛盾過。


她對自己向來斤斤計較,她對我們和我們的前途始終慷慨大方。


10


回家的路上,看著她每走幾步就敲打兩下膝蓋,我甚至都不敢問:“媽,你的腿是不是很疼?”


我明明知道,長年超負荷的勞動已經讓她積勞成疾。


可是,如果我問了,媽媽承認了,那麼,我還要堅持去讀這個大學,那不就是白眼狼嘛。


只有假裝不知情,我才可以一咬牙、一狠心,走出農村,走出像媽媽那樣艱辛的命運。


11


南下廣州求學,我半工半讀,再沒要過家裡一分錢。


曾經有好多次囊中羞澀,甚至連明天的早餐怎麼解決都不知道。


那時,我很想給媽媽打個電話求援。


可是,兒時去磚場找媽媽的場景歷歷在目,我在心裡盤算:這一張嘴,媽媽又要搬多少天的磚?流多少汗?


於是,果斷放棄求助,自己想辦法。


那一刻,我發現自己骨子裡,住著一個跟媽媽一樣堅強執拗的靈魂。


大專三年後,我考了專升本,又讀了兩年本科,直至畢業,還欠著學校的助學貸款。


可是,工作半年後,我便還上了餘下的貸款。


12


當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三千塊的存款時,我把媽媽接到廣州,帶她去醫院看腿。


我終於有能力直面媽媽的傷病。


而當醫生說出那句“你的腿是怎麼用的?四十多歲的腿損耗得跟六十多歲的人一樣”時,我當場淚如雨下。


心疼媽媽,是需要資本的。


我寬慰自己,再也不用對媽媽的艱辛裝聾作啞了。


也是在那張我看不懂的X光片前,我看懂了媽媽的野心。


她自己腳踩泥濘,卻要讓我們仨走向遠方。


這樣的媽媽,不是粗糙。


她寬廣勇敢有信念,跟老家的很多人截然不同。


13


就這樣,媽媽憑著一己之力,甚至是透支生命的方式,將我們仨都送進了大學校門。


妹妹大學畢業後回到鄭州,她想離媽媽近一些。


最令媽媽驕傲的是,弟弟本科畢業後,考取了武漢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後留了下來,年薪20萬。


大字不識的媽媽,培養出了三個大學生。


當初那些勸她別讓娃讀書,背地裡說她傻的鄉親,又掉過頭來羨慕她,說老葉家的祖墳冒青煙了。


因此,每年春節回鄉,爸媽都會帶著我們仨,去祖墳上鄭重地祭奠。


每到叩拜環節,爸媽在前,我們仨自動調整角度,默默地拜著媽媽。


我們走得越遠越清楚她的不易和偉大,我們仨是她的希望工程,而她,是我們心中篤信的神明。


14


供我們仨讀完大學,媽媽終於可以喘息一下了。


她也曾信誓旦旦地說:“再也不種地了,我要去北京、去天安門看看。”


可是,她卻在這時認養了一個乾爸。


這個乾爸是我們的鄰居,一輩子沒結婚,無兒無女。


風燭殘年之際,老人不願意去敬老院。


我媽心善,看不得老人遭罪,便讓他一日三餐到我家吃,平日裡,還經常幫他打掃衛生,拆洗被褥。


久而久之,老人過意不去,提出把他的地給我們家種,我爸媽為他養老送終。


那會,家裡已經沒了經濟負擔,媽媽腿又不好,我們連自家的地都不打算讓她種了,更別說種別人家的。


可是,她卻未經任何人同意,就認下了這個老人。


我們紛紛責備她,她說一不二地下了命令:“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他把所有的地都給了我們,你們要把他當姥爺孝敬。”


於是,鄉親們再一次確認:老葉家那媳婦,是不是有點缺心眼。


15


有了撿來的姥爺,媽媽賦閒旅遊的計劃就此擱淺。


她不放心爸爸照顧姥爺。


姥爺牙口不好,喜歡吃麵食,爸爸喜歡吃米飯,若是爸爸照顧他,每頓只做米飯。


後來,我懷孕了,需要人照顧時,媽媽走不開,就讓我回老家待產。


媽媽每天照例去田裡幹活,每次回來,她人還沒進院,聲音先傳進來:“爸,我回來啦……”


而八十多歲的姥爺,每次都會應聲而出,手裡捧著一杯白開水。


媽媽將水一飲而盡,回頭對我說:“媽這把年紀了,還有爸可叫,一進家門就能喝上一口不涼不熱的水,多好。”


那一刻,我終於理解媽媽的心情。


就像我們仨每次動用各種交通工具,輾轉折騰到家,人未到家,一定會隔著門大喊:“媽……”


人無論多大年紀,家裡有父母,都是件幸事。


那份為人兒女的踏實確幸、暖意融融,不管你到多少歲,還是會深情眷戀。


16


記得我初為人母時,一出產房,首先看到的是媽媽。


與婆家的欣喜若狂,全部注意力都在那個大胖小子身上不同,媽媽拉著我的手,細細摩挲著我額前的每一根頭髮,眼含熱淚地說:“我丫頭受苦啦。”


兒子降生後,無比鬧覺。


為了讓他睡好,我就把他抱在懷裡睡。


媽媽卻不肯,說孩子哭幾聲不要緊,你這樣抱著他,月子裡落下毛病就再也治不好了。


我笑她,你可真狠心,我哪裡受得了他哭?


但媽媽特別堅持:“你疼你的孩子,我疼我的孩子。”


聽完這句話,我再不敢跟她爭辯。


這是母愛最刻骨銘心的表達,每想一次,我就會心酸流淚一次。


17


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


但我無論如何沒想到,在我身上,養兒方知父母恩之後,馬上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


媽媽從確診到離開,僅用了七天的時間。


我已為人母,在廣州安居樂業。


妹妹找到了意中人,正在籌備婚禮。


弟弟簽約武漢的公司,按揭了房子,成為拿年薪的金領。


媽媽在我們終於有能力回報她的時候,猝然離世。


鄉親們哀嘆:老葉家媳婦也太沒福氣了。


這話,令我們肝腸寸斷,卻又無言以對。


88歲的姥爺,擲地有聲地回懟:“她大字不識一個,卻供出三個大學生,認養一個八杆子打不著的人當爹,這方圓百里,你們誰能做到?她這份勁頭兒,這樣的好良心,就是天大的福氣,我姑娘,好樣的。”


姥爺的話讓我們心頭一震。


我們的媽媽是“好良心”,是“好樣的”!


還有比這,更能安慰我們的悼詞嗎?


18


安葬媽媽後,回來的路上,經過她當年工作過的磚場。


我們仨走了進去。


如今,那裡已經是一片廢墟,荒草叢生。


可是,媽媽就是在這裡,用她的雙手捧出了我們的未來。


我真的不關心城市是怎樣建成的,我只是一想到搬磚的媽媽,想到她以此供我們讀書、攢下40萬元,就會為這樣的母愛工程心疼到無法呼吸。


而我從此也落下心病,每次看到家鄉的高樓大廈,都會在心裡想:哪一塊,是媽媽搬過的?那上面,留下她多少的血汗?


19


誰也沒想到,在媽媽走後的第三天,姥爺在睡夢中離世了。


他走得極為安詳,就像是睡著了一樣。


鄉親們說:“你媽放不下老爺子,老爺子也知道誰對他最好,他選擇這個時候走,是天意。”


於姥爺而言,這樣的離別,是歸宿,也是團聚。


可是,於我們,卻是六天之內痛失兩位至親的悲痛。


葬禮上,我們哭到難以自抑。


這人世的別離,怎麼可以如此不由分說!


20


給姥爺、媽媽都過了頭七後,我們不得不離開了。


臨行的前一夜,我們幫爸爸收拾家。


居然又找到了一些,我們當年上學時的教材和作業本。


在其中,我看到一篇自己小學四年級時的作文,題目是“我的媽媽。”


很遺憾,作文中的那個人,是我編造出來的媽媽。


她溫柔善良,每天穿著漂亮的衣服,她的一雙巧手會扎麻花辮,會做好吃的點心,會耐心地輔導我功課,即便我做錯了事,也從不打罵,她總是在我碗裡偷偷埋一顆雞蛋,給我驚喜……


那是四年級的我,理想中媽媽的樣子。


30歲的我,再看這篇老師給了“優秀”的作文時,臉紅了。


我感受得到,那幼稚的文字背後,一個小女孩對母親真實的嫌棄。


我不清楚媽媽是否知道這篇作文,我甚至記不清那個年紀的自己,是否對媽媽表現出了看不起。


如果是,我會恨自己一輩子。


21


那夜,我睡不著。


我以30歲的高齡,拿起紙筆,改寫四年級時,我寫下的那篇《我的媽媽》。


我欠媽媽一篇作文、一紙情書。


她不僅是勤勞勇敢的農村婦女,她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媽媽。


貧窮無法限制她的想象,不富裕卻依然慷慨,不識字卻對知識有信仰,沒有力量也盡力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她,不僅僅值得我想念,更令我仰望。


這樣的媽媽,她雖然不能再觸及我,卻依然照耀著我。


只要我像媽媽那樣為人處事,媽媽就會一直在我的生命裡。


往後餘生,我會帶著對媽媽的思念,替她萬水千山看遍。


我會成為像她一樣的媽媽,愛得寬廣勇敢不羈絆。


此情,可待。


此心,永恆。


備註: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寫故事的劉小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