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電影真的能戰勝院線電影嗎?

最近,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漸平息,各地也開始分批次復工復產。

我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有一個普遍的心態,那就是復工復產,並不意味著按下播放鍵,把那些因為疫情耽擱的事情重新撿起來。而是還想要尋找一些新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因為外部環境變化,出現的機會。

那麼新機會,究竟會出現在哪裡呢?

網絡電影真的能戰勝院線電影嗎?

網絡電影

很多人覺得,由於疫情的緣故,電影院無法營業,這就給了網絡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新機會。但是這篇文章卻給我提了一個醒,那就是新機會真正出現的地方,往往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

我相信你也知道,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電影行業損失慘重。

網絡電影真的能戰勝院線電影嗎?

新冠肺炎疫情

首先,因為疫情的影響,春節檔所有電影都撤檔了。這也讓今年成了“春節檔”這個概念被提出之後,第一個沒有“春節檔”的春節。

這個影響有多大,對比一下2019年你就有個概念了:2019年中國電影的票房為642億元,春節檔的票房,差不多佔到全年票房的10%。我看到有人預測說,今年的春節檔,中國電影業損失的票房可能達到70億元。

這還只是賬面上的數字,再跟你說一個更深遠的影響。我們都知道,春節期間,很多在一二線工作的人會回到三四線城市和縣城裡,這一波人潮會給小城鎮的電影院帶來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票房增長。有的小城市電影院,春節檔票房,能佔到全年收入的五分之一。那麼可想而知,缺少春節檔,會讓很多地方院線出現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嚴重的甚至會面臨倒閉。

院線電影在這一頭表現得非常慘淡,另一頭網絡電影似乎迎來了春天。

不過,電影院雖然關了,但是消費者的觀影需求依然存在,這就給了網絡電影一個機會。我們看到兩個現象,一是有一批網絡電影在春節集中上映。

從愛奇藝、優酷等平臺的數據來看,單單是在2020年的一月份,就有64部網絡電影上線,其中有12部電影,單月分賬超過了千萬元,刷新了行業紀錄。

舉例來說,有一部叫做《大蛇2》的驚悚片,在優酷上的分賬已經超過了3000萬元。

另一個現象就是一些此前會在電影院放映的電影,也因為疫情改變了打法,開始往網絡平臺遷移,這又給網絡電影帶來了一波新用戶。

網絡電影真的能戰勝院線電影嗎?

大蛇2

你肯定還記得,1月24日,在院線撤檔的第二天,導演徐崢宣佈,他導演的《囧媽》將會在字節跳動和電影製片方歡喜傳媒旗下的網絡平臺同時上映,讓用戶免費觀看。還有一部情人節檔的電影《肥龍過江》,也搬到了線上上映。

這些做法,院線和電影發行圈當然頗有微詞,但絲毫不妨礙觀眾喜歡。《囧媽》上線三天,就有1.8億人次觀看。

不過,這些現象是不是就意味著,電影行業的新機會就是網絡電影呢?網絡電影,真的迎來了春天嗎?

對這一點,很多人還是持懷疑態度的。一種最常見的質疑是,就算網絡電影現在很火,那也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替代性消費”。一旦疫情過去了,院線恢復了,網絡電影無論是質量還是體驗,都不可能競爭得過院線。

畢竟,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網絡電影是粗製濫造的代言人。大部分網絡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都不超過5分。比如前面提到的驚悚網絡電影《大蛇2》,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3.6分。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登不了大雅之堂”。

的確,跟院線電影相比,網絡電影的短板的確很突出。

但是我倒是發現一件有點反常識的事,很有意思:那就是網絡電影的價值,可能恰恰在於製作成本低。只不過,這不是讓觀眾受益的價值,而是讓這個行業裡年輕從業者受益的價值。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在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在美國留學,科班出身的年輕導演周潤澤,在回國之後,一直在為自己的長片劇本拉投資。

雖然他劇本的質量不錯,在2019年還入選了中國導演協會“青蔥計劃”的五強,但是周潤澤的“找錢”計劃,一直不順利。

畢竟對於電影行業來說,周潤澤只是一個新人,他沒有現成的長片作品,再加上電影產業在最近幾年機會也在變少。周潤澤找了兩年投資,也沒有結果。

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拍網絡電影的機會出現了。周潤澤加入了新媒體電影平臺淘夢的“星火計劃”,成了簽約導演。而在簽約之後,他拍了一部網絡電影《東北往事》。

網絡電影真的能戰勝院線電影嗎?

東北往事

這部電影有多少投資、講了什麼故事、評價如何,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的製作週期非常短,從劇本大綱到拍攝完成,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其中拍攝週期更短,只有20天。

這對於周潤澤來說,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他用短短一年時間,就走完了國內製片體系的完整流程,而且有了一部自己完成的長片電影作品。

也就是說,對於周潤澤這樣的青年導演來說,網絡電影相當於一個MVP,最小可行產品。這層收穫,可能比片酬本身的價值要高多了。

在看文章的時候我還發現,網絡電影拍攝成本低、節奏快,也意味著很多時候,網絡電影導演必須要用創意性的方式來解決拍攝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比如說,有一部今年春節檔特別火的網絡電影叫《巨鱷島》,一個90分鐘的災難片,但是拍攝時間只有17天。很多鏡頭來不及精雕細琢,也負擔不起昂貴的特效,怎麼辦呢?

導演趙晉儀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是用“視聽手法來避開難拍但是可能出彩的鏡頭”。

什麼意思呢?

他舉例說,要表現一個浪特別大,院線電影在拍攝的時候,導演可以在現場等浪來,或者後期做特效。但他們只好去拍演員,用演員的動作、反映來告訴觀眾:哦,浪特別大。

乍一聽,你可能覺得這也太會省錢了吧。但是省錢也有省錢的好處,因為這也逼著拍攝的人,用一種更生動的方式來講故事麼?網絡電影可能恰恰考驗的是一個導演講好故事的能力,因為除了講故事,其他的一切元素——比如演員、特效、製作,都沒有任何優勢。

所以你看,網絡電影雖然在製作和投入上比不上院線,但它對於年輕導演來說,卻提供了一個跳板,一個排練場。

導演周潤澤有一段話,我覺得很精練地點出了網絡電影和年輕電影人的關係。

他說:“就像爬山,如果院線是山頂,我不是爬了兩年,上不去掉下來了,找個矮點的山頭,而是通往山頂的路上出現了網絡電影這個補給站。”

不過聽到這,你可能會想了,這麼說,網絡電影依然只是山腰上的臨時站點而已。年輕導演練好了手藝,不照樣要奔著院線電影的山頂去嗎?如果電影人認定了網絡電影就是“腰部”產品,那長期來看,發展的後勁兒照樣不足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的確如此。但也有一個趨勢值得注意,就是從2017年開始,網絡電影行業有了剛性的質量門檻。在2017年3月,《電影產業促進法》出臺,其中規定,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的審查標準將統一。

網絡電影真的能戰勝院線電影嗎?

電影產業促進法

早期的網絡電影質量,那真的是參差不齊,魚龍混雜。我看到導演林珍釗這樣說:“最早那幾年,幾乎沒有監管,很多電影都是打軟色情、軟暴力的擦邊球,還有大量山寨院線電影,粗製濫造的東西確實不少。”

但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出臺之後,網絡電影就沒法通過擦邊球的方式吸引觀眾眼球了。在那一年,網絡電影整個行業的產量驟減。但也是從那一年開始,網絡電影結束了“野蠻生長”,開始邁入正軌。

最近這一兩年,投資規模在千萬級別的網絡電影越來越多,這個數字對於院線電影來說很小,但是對於網絡電影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購買更好的劇本、請更好的演員和拍攝團隊、有更精良的製作。

現在,網絡電影其實已經出現了“精品化”的趨勢。比如2017年的青春喜劇片《哀樂女子天團》獲得了6.8的豆瓣評分;2018年的奇幻片《靈魂擺渡·黃泉》更是獲得了7.1的評分,4000萬元的分賬。

也就是說,網絡電影雖然依然小眾,但是有一部分網絡電影可能會步入從高質量、到高票房、到吸引行業裡頂尖人才、吸引高投資的正向循環。

網絡電影真的能戰勝院線電影嗎?

吸引高投資

好了,一句話總結我的收穫:網絡電影的確可能是電影行業裡的新機會,但是這個新機會可能並不是指,網絡電影本身有多大的市場,而是網絡電影也許能給新一代的電影人,打上一盞聚光燈,讓他們能被更多人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