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疑釋惑」有病沒病都能使用防風通聖嗎?

防風通聖方出自於金代名醫劉完素的《黃帝素問宣明論方》。劉完素河北河間人,後人尊稱劉河間。當時熱病多發,常用寒涼藥為主治療,在積累大量經驗後,他創立了“寒涼學說”,後人稱他和他的學生為“寒涼派”,與同時代的李東垣(補土派)、朱丹溪(滋陰派)、張子和(攻下派)並稱“金元四大家”。防風通聖散就是劉河間先生創立的一個著名方劑一直沿用至今。防風通聖可以表裡雙解,主治外感風邪,內有蘊熱,表裡皆實之證。

如《內經》雲:“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說的是冬季風寒外襲,蓄積體內,日久化熱。春回大地,由寒轉暖,春陽上升,極易上火,表現為小便發黃、便秘、頭暈、舌苔黃。春多風邪,氣候變化較大,內火引發外感,易患感冒、肺炎、流腦以及蕁麻疹等皮膚疾病。故人們多在冬去春來陽氣初升之時服用該藥,發表清裡以散寒冬蓄積之毒素,預防百病的發生。民間更有“有病沒病防風通聖”的說法。有的人會在四時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 秋、秋分、立冬、冬至)吃,還有24節氣都吃的,說吃了以後全身舒暢很少得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處方由防風、荊芥穗、薄荷、麻黃、大黃、芒硝、梔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當歸、白芍、黃芩、連翹、甘草、白朮(炒)等組成。方中以防風、荊芥穗、薄荷、麻黃疏風解表,使風邪從汗而解;以大黃、芒硝瀉熱通便,使裡熱積滯從大便而解;配滑石、梔子清溼利尿,引邪熱從小便排出;用黃芩、石膏、連翹、桔梗清瀉肺胃積熱.加入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和血。白朮健脾燥溼,甘草調和諸藥。各藥配合發揮發汗解表、清熱除溼、攻下除滯、養血和血的作用。適用於由外感風邪、表裡俱實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眩暈、口苦、鼻塞、咽喉不利、大便秘結、小便短赤以及皮膚瘡瘍溼疹等症。對風熱壅盛、表裡俱實所致的各種病症。全方藥性大多是寒涼的,少數溫熱的藥物(麻黃、白朮、當歸、川芎)以防太寒傷陽,總體以清熱為主。

很多人在節氣吃防風通聖是因為節氣都是自然界陰陽轉換時機。人體內的陰陽二氣必須要順應外界的陰陽變化,才是正常狀態。如果我們生活不規律,或熬夜或生氣或勞累或飲食不節,把體內陰陽搞亂了,就跟不上自然界陰陽變化。在節氣前後,有些人往往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些症狀,治也治不好,過幾天自然恢復,這叫“節令病”。有實熱症的人,症見壯熱煩躁,面紅目赤,渴喜冷飲,胸痛痰黃、腹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滑實等在節氣時吃防風通聖丸,可以預防節令病。清代名醫王旭高度評價此方:“此為表裡、氣血、三焦通治之劑,汗不傷表,下不傷裡,名日通聖,極言其用之效耳”。防風通聖丸當然是有效的,否則要不會流傳了一千年。臨床用於頭痛、肺炎、氣管炎、過敏性紫癜、菌痢、熱淋、腸癰、乳腺炎、脂肪肝、老年便秘等符合上述證型疾病的治療。針對這次疫情,當患者出現熱症時,防風通聖也出現在推薦中成藥之列。

此次疫情不同尋常,為出自南方潮溼霧露之地的“溼濁癘氣”,溼毒纏綿狡猾,導致病理機制非常複雜。特別到了北方,氣候寒燥,屋內外溫差大,北方和南方患者會有不同表現。北方患者很多出現“溼濁癘氣”與熱相合,溼熱犯及機體,傳變趨於熱化的現象,可見在上焦肺氣鬱閉,痰涎胸滿;在中焦陽明火毒,腑實不通;在下焦溼熱,小便色黃的熱症表現。重症多表現為溼熱毒邪內蘊,上中下三焦不通,上焦不通而喘促,中焦不通則納食不進,下焦不通為大小便閉。此時不僅有解毒疏風、通便瀉火、清熱解毒的功能,還有有調和營衛、氣血的效果,汗、下、清三法並用,上下分清,表裡同治的防風通聖正好發揮作用。

然而防風通聖畢竟是寒藥為主,不適合陰性體質和寒性病人,身體虛弱的人也要慎用本藥,孕婦禁用。本品攻下力較強,不宜久服,以免損傷中氣,體弱便溏者慎用。應用本品治療期間,飲食易清淡,忌食辛辣、油膩食品。另外它成分較為複雜,作用機制尚不明確。防風通聖丸和牛黃解毒片聯用曾經出現中毒I例1的報道。因此,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時也要謹慎。

特別提示本品含有麻黃。麻黃的主要成分為麻黃鹼,是交感神經興奮劑,有類似腎上腺素樣作用2。如與腎上腺素類並用,可出現高血壓危象;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並用,單胺類物質含量升高。麻黃鹼能拮抗鎮靜催眠藥如巴比妥類、氯丙嗪等中樞抑制作用,增加排尿困難等副作用。麻黃與氨茶鹼均為平喘藥,臨床曾有並用,但療效不如單獨應用氨茶鹼,且副作用如頭痛、頭昏、心律失常等發生率明顯增高。

此外麻黃鹼不宜與降壓藥合用,因其可以直接對抗降壓藥作用;麻黃鹼不宜與強心藥如洋地黃、地高辛、毒毛旋花子甙K等並用,因為麻黃鹼能興奮心肌,而致心率加快,心力衰竭。

可見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藥物,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參考文獻:

1、劉菊香,防風通聖丸和牛黃解毒片聯用中毒1例[J].寧夏醫學雜誌,2000,22(4):226.

2、劉德沛,中西藥的相互作用[J].中國鄉村醫藥雜誌,2003,10(10):73.

《本草中國》特約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 高燕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