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却能得到后世的称赞

他,出生官僚世家、名门望族,却为何做了太监?

他,从一个卑微的太到权倾朝野,还能封官进爵?

他,生前得到皇帝信任,死后还能葬于皇帝墓旁;

他,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却能得到后世的称赞。

他,就是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

出生官僚世家:

高力士(684年—762年),原名冯元一,岭南潘州霞洞堡冯家村(今属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霞洞镇)人。冯家是岭南地区有史以来最显赫的一个家族,这个家族六代忠贞,自南朝梁至唐,为岭南地区110多年的繁荣稳定,为汉俚及百越民族的融合,收复并开发海南岛,为中原文化的南下推广,为隋、唐两朝统一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却能得到后世的称赞

冯氏家族族谱

五胡十六国时期冯元一的先祖冯跋(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创建北燕国,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在位六年后,北燕被西魏所灭,冯弘被迫逃往高句丽(今朝鲜),两年后被高丽王所杀。冯弘身前派儿子冯业率300随从先行渡海归附南朝刘宋政权宋文帝刘义隆,原来准备去建康(南京)的冯业一行海上遇到风浪,到达广东新会便居住下来。冯业被刘宋朝廷封为怀化侯,授罗州刺史。这样冯业被后世冯氏奉为岭南开族始祖,冯业用中原汉族的文化意识开导南越族,使人民安居乐业。从冯业到冯融落籍广东高州,冯家三代都是岭南望族。

冯融任罗州(今化州)刺史时,高瞻远瞩,打破传统偏见,说服儿子冯宝娶南越俚人大首领冼氏女为妻,开创汉俚联婚的先河,具有远见卓识。冯冼联婚,是汉族高级地方行政长官与俚族大首领的政治联合,有利于顺利推行中央政令和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隋朝灭亡后,冯宝孙子冯盎与曾孙冯智戴逃返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马5万,守土防乱,实际控制了从番禺到苍梧(今广西梧州),以至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等地。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当岭南纳入唐朝版图后,高祖李渊授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越国公。冯元一的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亲冯君衡皆曾任潘州刺史。

冯元一出身在这样一个官僚世家,名门望族,为何做了太监且还改名换姓?缘由还得从他父亲说起。

家族变故:

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初,有人向朝廷诬告岭南的流人(被流放的犯罪之人)谋反,武则天便派酷吏万国俊等人赴岭南查处。万国俊查处草率,不作深入调查,多听一面之词,滥杀了大批流人。时任潘州刺史的冯君衡因过去与这些流人有过来往,故受到牵连,也被抄家查办,冯君衡看看逃不过这血光之灾,想尽办法,将年仅十岁的儿子冯元一送到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唐太宗李世民之孙)那里,乞求收养,冯元一才躲过杀身之祸。

武则天为了巩固权力进行大洗牌,尤其对李唐皇室的人毫不留情,李千里身为李唐皇室子孙,他为了自保,给武则天献了好几次“符瑞诸异物”。后来,李千里知武则天笃信佛事,又见冯元一机敏聪明,就为其改名“力士”,与另一个唤作“金刚”的阉童,一块进献武则天。冯元一就这样从一个富家子弟沦为一个太监。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却能得到后世的称赞

崛起之路:

冯元一勤奋好学,刻苦努力,聪慧还乖巧,察言观色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武则天才会夸他“黠惠”,还安排专人教他骑术和文化,武则天以其聪明伶俐,让做贴身太监,作为太监阶层,这算是万分荣幸的事情了,要知道有的太监一辈子都没有靠近武则天的机会呢。更重要的是皇帝身边的太监看似无官品,或官品不高,但却比朝中许多大臣有面多了。但是,如此良机,却让冯元一的大意给丢掉了。

有一日正好轮到冯元一值晚班,结果因为武则天晚上睡觉蹬被子,没有及时的去把被子盖好,第二天武则天感冒,结果冯元一被一顿暴打逐出宫去。冯力士因犯小错误触怒了武则天,被“挞而逐之”。走出皇宫的冯元一无家可归,流浪街头。后来遇到好心的宦官高延福,被收为养子,于是改姓高。

高延福与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时已权倾朝野)有交情,来往甚密,就介绍他到武家做家奴。高力士在武三思家,为人做事十分谨慎谦恭,深得武三思的信任。一年之后,武三思为了讨好武则天,同时为了在皇宫中安插心腹,特向武则天力荐高力士。武则天看到高力士是难得人才,故不计前嫌,又召入宫,为司宫台。过了几年,高力士在宫中也逐渐长大,体健貌伟,办事成熟稳重,说话交际善解人意,且熟悉宫中所有的规矩礼仪,被提拔为宫闱丞,掌管宫内日常事务。

经历一番挫折的高力士变得更加乖巧谨慎,也更会说话,更懂得察言观色,他的谋略也就在宫廷之中培养而成了。高力士很能体察人心,对人的了解和利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作为太监,要想干一番大事,要比其他官员要困难得多。再说,从武则天到中宗,又到睿宗,她目睹了宫廷里的君臣争权夺利,骨肉相残,每天暗藏杀机,没有一个君主朝臣是心中想着国家和百姓的。尤其是李显继位后,高力士看着这个被皇后公主控制的皇帝,就知道这皇帝是做不长的,因此,高力士后来才会把目光投向临淄王李隆基。

公元710年李显暴毙,韦皇后因为非常崇拜武则天,所以她也想效仿武则天成为一代女皇,让李唐变成韦唐。就在这时,李隆基联手姑妈太平公主,在高力士的帮助之下,他们发动政变,带兵入宫杀死了韦皇后。帝位经过李旦短暂的过渡之后,顺利来到了李隆基的手中。李隆基做皇帝,高力士也就开始了他显贵的人生。

忠君爱国:

政变成功到李隆基即位,成为玄宗皇帝,他看到皇上的治吏、治军、治国雷厉风行,证实自己目光的准确性,于是,将全副身心和真情都交给了主子。他想皇上所想,给皇上所需,得到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开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与萧至忠、岑义、窦怀贞、崔湜、纪处讷等人密谋,反叛李隆基。高力士又挺身而出,一马当先,参与平定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的叛乱,为皇权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唐玄宗的宠信,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后来升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内侍监(一品),封渤海郡公。以至于到了后来,朝中的奏折,李隆基也都让高力士看,甚至让高力士给出处理意见。按说这是一个独揽大权的机会,但高力士没有,他只是就事论事,妥善处理,让李隆基万分满意。故此李隆基对高力士的行为进行了一个评价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高力士因李隆基之恩宠,找他办事的人很多,送钱的人也很多,高力士这人很有意思,谁送钱他都收。看来高力士也是很爱钱的,但是他敛财有道。拿钱归拿钱,你的事如果合理,不伤国体,不伤皇帝,那么好办,但如果拿钱求办伤害国家和皇帝的事,一切都面谈,但钱也不会退还给你。

玄宗即位初期,宰相宋环就对边镇权力强大充满忧虑。高力士也有同感,时时关注安禄山、史思明的动向,不时对玄宗提醒过。可是,唐玄宗一味沉湎于酒色、陶醉于往昔的文治武功,朝政多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后来发展到任用奸邪之人,高力士多次冒死进谏,警示唐玄宗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心怀叵测,劝唐玄宗收回边事大权。忠言逆语,有几次闹到不欢而散。唐玄宗就是不听,导致后来暴发安史之乱,直到杨贵妃殒命马嵬坡,唐玄宗才悔恨交加,说:“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却能得到后世的称赞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却能得到后世的称赞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却能得到后世的称赞

呕血而死:

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平息后,已改朝换代,玄宗的儿子肃宗为皇,玄宗被迎接回朝,被尊为“太上皇”,居住在兴庆宫。一天,久雨初晴,李隆基到了勤政楼。楼下的市民和来往行人,g见到了李隆基,流着欢喜的眼泪,高呼万岁,声音惊天动地。当时李亨正生病,李辅国上奏,诬陷说:“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搞的阴谋。”他私自下诏,将太上皇迁到西内(唐太极宫称西内)。护送太上皇的人,只配了二三十个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却都有执刀的卫士,他们都听从李辅国的命令。看到这种情况,李隆基很吃惊,好几次掉下马来,都被服侍者扶上了马。

高力士骑马来到李辅国面前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你也是老臣了,怎么敢如此无礼,你给我下马!”李辅国赶紧下了马。高力士宣示了李隆基的旨意:“将士们应该忠于职守。”于是李辅国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内,齐声喊:“太上皇万福!”纷纷向李隆基叩拜。高力士又说:“李辅国来牵马。”李辅国赶紧穿上靴子,去牵马,和兵士们一齐护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内。李辅国领众人退出后,李隆基哭着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当时李亨病危,李辅国专权下假诏书,将九仙媛、高力士、陈玄礼,都流放到瘴气多的地方,高力士受到排挤。高力士被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阳西南)。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高力士遇赦北还,在返回长安的路上,当走到朗州时,得知他的主子玄宗太上皇驾崩,马上精神崩溃,望北方嚎啕大哭,绝食七日、呕血而卒。代宗钦佩高力士护卫先帝有功,诏令恢复他的所有官职,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并遵照唐玄宗遗诏赐葬于泰陵陪葬玄宗。他是唯一一个陪葬玄宗的宦官。


盖棺定论 :

《新唐书》:“力士善揣时事势候相上下,虽亲昵,至当覆败,不肯为救力,故生平无显显大过。议者颇恨宇文融以来权利相贼,阶天下之祸,虽有补益,弗相除云。”

李隆基:“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张少悌:“武后故,韦氏窥大宝,已成祸梯。公实勇进,提剑而起。扶皇运之中兴,佐大人之利见。自是之后,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决事。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

李贽:“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