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竅不通”這個成語原來有著內家拳與道家的千古機密

橐 龠二字在道經中常見,從文字演化史來看,“橐”字的變化軌跡如下:

“一竅不通”這個成語原來有著內家拳與道家的千古機密

從“橐”字的字型可以直觀的看出,其原意為裝東西的口袋,但是平時兩端均無封口,只是在裝東西的時候,視裝入多少才在兩端靈活結紮封口。“橐,囊也。《說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這是“橐”之本義。

為何對“橐”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呢?其根源是老子《道德經》裡的一句經典:“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老子註》曰:橐者外之櫝,所以受籥也。籥者內之管,所以鼓橐也。橐龠,是春秋戰國間冶煉所使用的一種鼓風設備。因為鼓風的大皮囊形式像橐,就稱之為“橐”;而煉爐的鼓風管的裝置形式像一種稱謂「龠」的管樂器,也就稱之為“龠”,《老子》書中曾把宇宙整個空間比作這種鼓風設備,所謂“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說明這種鼓風設備很富有彈性,在空虛的時候是鼓起來的,愈是鼓動之,空氣也就愈吹出來,確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天地,喻比人身中之頭腹以即心腎。頭心在上,故比天;腹腎居下,故比地。橐龠,鼓風之具。活動中間機關,可以造成一虛一實的境況,虛則可以進氣,實則有氣可出,從而產生風。愈是不斷地活動,所產生的風就愈多。以此比喻人身道物生而滅,滅而又生,生生滅滅不斷循環往復過程。天下地上即人的上身部分,是人身神氣道物生滅往來的樞紐,即如橐龠之風一樣,有風火勢才能愈加盛旺,而有了神氣道物人的生命也才會不停息地繼續。應知,神氣道物是人的生命所以存在的根本,古云“有道則活,無道則死”,道在人身又叫神氣,是人身須臾不可或離之物質。因為神氣道物不僅時刻營衛四肢百骸,而且是視聽言動所必須,沒有神氣就任何事情都做不了,所以生命絕對不能沒有或者缺少神氣道物。但是,神氣道物是不斷耗損的,靜則生而有,動則耗損而無,故曰“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動者即是用,道物一用即耗損,此為動而愈出,出即耗損;虛者即空無,喻人在無念無慮、無知無覺、渾渾噩噩狀態,這一境況下的道物轉化;不屈,不窮,無終結竭盡之時,指道物愈是動而耗損,便愈是在此狀態下再產生出來,總能為人的正常生命活動提供足夠的必須保障。這就是橐龠所欲表達的真正意義。


“一竅不通”這個成語原來有著內家拳與道家的千古機密


一、“橐”字的物理考證:

橐是最早的鼓風器,也是風箱的前身。在技術語彙中風箱是空氣泵的一種。橐,也稱橐龠。橐,以牛皮製成的風袋;龠,原指吹口管樂器,這裡借喻橐的輸風管。戰國時期已有橐龠。《老子·道經》用它比喻空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是說,皮橐內充滿空氣而不塌縮,拉動其體又能將其內空氣壓出。空氣通過輸風管可進入熔煉爐中。

漢代典籍中論及橐龠者甚眾。山東滕州出土漢代冶鐵畫像石中有橐的畫面。它有三個木環、兩塊圓板、外敷皮革而成。拉開皮橐,空氣通過進氣閥而入橐;壓縮皮橐,橐內空氣通過排氣閥而進入輸風管,再入冶煉爐中。

漢代冶鐵技術大發展,是與橐的動力的改進密切相關的。鼓風器本身即皮製的橐,大概一直應用到唐宋年間。

皮橐的初步改進,大概是西夏人作出的。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畫中有雙木扇風箱畫。該風箱靠木質箱體上木板的啟閉運動,造成斷續氣流。為了得到足夠的風力,其扇風板比人體還高。其鼓風效率可能較低,甚至不及橐。不久,這種木扇風箱被安裝在水力驅動的機械上,這才使木扇風箱有較高的功效。南宋末年,這種風箱就被拉桿活塞式風箱所取代。

據李約瑟博士考證,成書於1280年的一本題為《演禽斗數三世相書》卷二中有拉桿活塞式風箱的最早的圖畫。這種風箱輕便省力而且功效高,很快得到普及和發展。元代陳椿《熬波圖》中繪有鑄鐵用回拉桿雙閥門風箱。而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亦繪有許多風箱圖,而且,不同用途的風箱,其進氣或出氣的閥門數量也不相同。

二、“橐”字發聲考證:

“橐”字漢語拼音為:tuo(上聲),有名詞和動詞之分別,還有象聲詞之意,領人聯想起古人使用“橐”時發出的有節奏的“橐橐”之音。

三、橐龠之理在修道中的應用集錦:

古人講,心臟有七個孔,和七根血管相通,但其中有一個孔是閉塞的。所謂“七竅開六竅,一竅不通”,就是指這個半閉塞的竅。這個第七竅是心臟有和腹動脈相連的孔道,如果開了,心臟的血便能大量地、暢通地流進腹動脈。“七竅玲瓏心”指的是腹動脈開時,胎息自然會出現,用這種方式起動血液循環最能幫助心臟血液流動良好。一般人的腹動脈也在供血,只是不直接從心臟供給,而是從旁邊流入的。所以道家“百日築基”的根本目的就在於把心臟的血液迅速引入腹動脈,這也是補後天之本(脾、胃)的根本方法。

婦女在懷孕時,腹動脈會自然打開,這是女性的特有功能,正符合了練功時所欲達到的心腎相交,降心火補腎水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血液循環加快,身體不怕冷,免疫功能提高,所以有許多婦女在懷孕期間,一些疑難之症會自然地康復。我們平時所說的“上火”,就是指心臟的血下不去,血逆行上丹田或停滯於肺內、心內,於是血中出現缺氧現象,最後產生血熱。氣帶血下流,血旺氣就來,下丹田一熱,腎就開始熱。腎屬水,水一加熱,就開始氣化,這就是古人採用的結丹方法之一。田誠陽道長在他的修道入門57頁裡寫到: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的心臟原有一管,上通與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出生之後變成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

道祖道德經第五章雲,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德經注:所以說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就虛靜無為,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就自然吹出來。以深長呼吸,推動全身的氣液循環,使經絡暢通、氣液暢旺,匹配陰陽。

“無極”為靈性之鄉,靈山為性宮,丹田為命宮。修真以橐籥開闔“性宮”與“命宮”。鍾離師祖曰:無極玄關,取坎填離,人身八卦,橐籥上源,由丹田呼吸至靈山之上,丹鼎自煖,守中抱一,由前轉後,由下而上,火熱上升,命宮灼閃,若隱若現,五臟六腑,沉痾宿疾,不療自愈;百節四肢,九竅五官,七情六慾,與日漸消。

“一竅不通”這個成語原來有著內家拳與道家的千古機密

精氣之傳,亦以橐籥之法,由命轉性。純陽祖師五篇注之採金歌有云:未採藥,立匡廓,交合之時用橐籥.用橐籥,近我身,不看天體枉為作。通關達竅之法,也是用橐籥來達成的。通關達竅,內裡乾坤,奧妙千層,層出不窮。穹蒼宇宙,虛空無極,一呼一吸,氤氳二氣交會和合的樣子摩蕩雄壯,摩空鼓盪也,一變之變,無有不動,春夏秋冬,生長收藏,週而復始。

安爐立鼎法乾坤,煅煉精華制魄魂,修身養性,次搏烏兔靜中烹,一往一來名橐籥,清靜無為始見真。

對於修煉而言,人之肺與丹田之間,猶似存在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惟修真者知之,稱為“橐龠”,為道家秘傳之關竅。人在胞胎之時,此“橐龠”相通上下,連接臍帶,從生母呼吸受炁,那時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並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炁脈息息相通,無有絲毫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變為常人之呼吸,即肺呼吸。此管失去作用,也就逐漸迷塞了。老子在《道德經》上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即指此管。此處乃為肺呼吸與丹田之間的通道,即是後天之氣與先天之系接通的唯一路線,故此在修煉之中,至關重要。

《參同契》雲:“牝牡四卦,以為橐龠”。師曰:你能悟得《參同契》開首六句,一部書就包括在裡邊了。餘懇老師宣講。師曰:“以為橐龠”,講到實在,即是心息相依。但魏公以天道言,故難懂,真厲害。一部《參同契》,都做這兩句,萬卷丹書亦祖述這兩句。我對你講,不遇真師點破,萬萬不能明白得的。就是狀元,到此地步也無用,你有什麼法子去解釋?難就難在“牝牡四卦”一語。若曰“坎離二卦,以為橐龠”,那就好講些。奈何不是雙修性命。你知四卦,不是兩卦,也中了狀元。問他只兩句,硬是不懂的。餘又懇師將首六句一齊宣講。師曰:講給你聽。“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下兩句“坎離匡廓,運轂正軸”,是文王后天八卦,是離南坎北,是色身之內神氣流行也。此四句先將內外先天后天講個明白,所謂“兩重天地,四個陰陽”即是也。此乃對待而言,原屬《易》道。下兩句“牝牡四卦,以為橐龠”,魏公將先後天和合為一,乃是丹道也。前四句據《易經》立說,後兩句乃魏公獨出心裁,真厲害。只這兩句,萬卷丹經都不須讀矣。蓋雙修之旨,不是一件事,乃兩件事。故曰:“天人合發”。必須將心息放在外邊虛空中去依,則乾坤坎離合而為一,是即“四卦以為橐龠”,亦即天人合發之旨。總之,是修法身兼修色身也。身內身外若放虛空中去行持,則融和為一矣。關注xingyiquan999

由此也可知,內家拳的煉精化氣是有實在的改造生理,而非虛幻,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氣沉丹田,形意拳拳即內功,內功即拳,尤其是三體式為最頂級的內功。

歡迎關注本頭條號,請點擊置頂文章尋找真正的武林秘籍吧 ,原汁原味的尚雲祥形意拳練法,揭開形意拳真功內功之秘,經過一年訓練,遠可以鑽翻勁輕鬆發人,近可打出穿透內勁,重現戰場拳之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