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窍不通”这个成语原来有着内家拳与道家的千古机密

橐 龠二字在道经中常见,从文字演化史来看,“橐”字的变化轨迹如下:

“一窍不通”这个成语原来有着内家拳与道家的千古机密

从“橐”字的字型可以直观的看出,其原意为装东西的口袋,但是平时两端均无封口,只是在装东西的时候,视装入多少才在两端灵活结扎封口。“橐,囊也。《说文》按,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这是“橐”之本义。

为何对“橐”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其根源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经典:“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老子註》曰:橐者外之櫝,所以受籥也。籥者內之管,所以鼓橐也。橐龠,是春秋战国间冶炼所使用的一种鼓风设备。因为鼓风的大皮囊形式像橐,就称之为“橐”;而炼炉的鼓风管的装置形式像一种称谓「龠」的管乐器,也就称之为“龠”,《老子》书中曾把宇宙整个空间比作这种鼓风设备,所谓“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说明这种鼓风设备很富有弹性,在空虚的时候是鼓起来的,愈是鼓动之,空气也就愈吹出来,确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天地,喻比人身中之头腹以即心肾。头心在上,故比天;腹肾居下,故比地。橐龠,鼓风之具。活动中间机关,可以造成一虚一实的境况,虚则可以进气,实则有气可出,从而产生风。愈是不断地活动,所产生的风就愈多。以此比喻人身道物生而灭,灭而又生,生生灭灭不断循环往复过程。天下地上即人的上身部分,是人身神气道物生灭往来的枢纽,即如橐龠之风一样,有风火势才能愈加盛旺,而有了神气道物人的生命也才会不停息地继续。应知,神气道物是人的生命所以存在的根本,古云“有道则活,无道则死”,道在人身又叫神气,是人身须臾不可或离之物质。因为神气道物不仅时刻营卫四肢百骸,而且是视听言动所必须,没有神气就任何事情都做不了,所以生命绝对不能没有或者缺少神气道物。但是,神气道物是不断耗损的,静则生而有,动则耗损而无,故曰“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动者即是用,道物一用即耗损,此为动而愈出,出即耗损;虚者即空无,喻人在无念无虑、无知无觉、浑浑噩噩状态,这一境况下的道物转化;不屈,不穷,无终结竭尽之时,指道物愈是动而耗损,便愈是在此状态下再产生出来,总能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足够的必须保障。这就是橐龠所欲表达的真正意义。


“一窍不通”这个成语原来有着内家拳与道家的千古机密


一、“橐”字的物理考证:

橐是最早的鼓风器,也是风箱的前身。在技术语汇中风箱是空气泵的一种。橐,也称橐龠。橐,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战国时期已有橐龠。《老子·道经》用它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拉动其体又能将其内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

汉代典籍中论及橐龠者甚众。山东滕州出土汉代冶铁画像石中有橐的画面。它有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

汉代冶铁技术大发展,是与橐的动力的改进密切相关的。鼓风器本身即皮制的橐,大概一直应用到唐宋年间。

皮橐的初步改进,大概是西夏人作出的。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画中有双木扇风箱画。该风箱靠木质箱体上木板的启闭运动,造成断续气流。为了得到足够的风力,其扇风板比人体还高。其鼓风效率可能较低,甚至不及橐。不久,这种木扇风箱被安装在水力驱动的机械上,这才使木扇风箱有较高的功效。南宋末年,这种风箱就被拉杆活塞式风箱所取代。

据李约瑟博士考证,成书于1280年的一本题为《演禽斗数三世相书》卷二中有拉杆活塞式风箱的最早的图画。这种风箱轻便省力而且功效高,很快得到普及和发展。元代陈椿《熬波图》中绘有铸铁用回拉杆双阀门风箱。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亦绘有许多风箱图,而且,不同用途的风箱,其进气或出气的阀门数量也不相同。

二、“橐”字发声考证:

“橐”字汉语拼音为:tuo(上声),有名词和动词之分别,还有象声词之意,领人联想起古人使用“橐”时发出的有节奏的“橐橐”之音。

三、橐龠之理在修道中的应用集锦:

古人讲,心脏有七个孔,和七根血管相通,但其中有一个孔是闭塞的。所谓“七窍开六窍,一窍不通”,就是指这个半闭塞的窍。这个第七窍是心脏有和腹动脉相连的孔道,如果开了,心脏的血便能大量地、畅通地流进腹动脉。“七窍玲珑心”指的是腹动脉开时,胎息自然会出现,用这种方式起动血液循环最能帮助心脏血液流动良好。一般人的腹动脉也在供血,只是不直接从心脏供给,而是从旁边流入的。所以道家“百日筑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把心脏的血液迅速引入腹动脉,这也是补后天之本(脾、胃)的根本方法。

妇女在怀孕时,腹动脉会自然打开,这是女性的特有功能,正符合了练功时所欲达到的心肾相交,降心火补肾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不怕冷,免疫功能提高,所以有许多妇女在怀孕期间,一些疑难之症会自然地康复。我们平时所说的“上火”,就是指心脏的血下不去,血逆行上丹田或停滞于肺内、心内,于是血中出现缺氧现象,最后产生血热。气带血下流,血旺气就来,下丹田一热,肾就开始热。肾属水,水一加热,就开始气化,这就是古人采用的结丹方法之一。田诚阳道长在他的修道入门57页里写到: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的心脏原有一管,上通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出生之后变成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

道祖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注:所以说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一样。如果没有人去摇动它,它就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仍然是不变的,如果有人去拉动它,那么风就自然吹出来。以深长呼吸,推动全身的气液循环,使经络畅通、气液畅旺,匹配阴阳。

“无极”为灵性之乡,灵山为性宫,丹田为命宫。修真以橐籥开阖“性宫”与“命宫”。钟离师祖曰:无极玄关,取坎填离,人身八卦,橐籥上源,由丹田呼吸至灵山之上,丹鼎自煖,守中抱一,由前转后,由下而上,火热上升,命宫灼闪,若隐若现,五脏六腑,沉痾宿疾,不疗自愈;百节四肢,九窍五官,七情六欲,与日渐消。

“一窍不通”这个成语原来有着内家拳与道家的千古机密

精气之传,亦以橐籥之法,由命转性。纯阳祖师五篇注之采金歌有云:未采药,立匡廓,交合之时用橐籥.用橐籥,近我身,不看天体枉为作。通关达窍之法,也是用橐籥来达成的。通关达窍,内里乾坤,奥妙千层,层出不穷。穹苍宇宙,虚空无极,一呼一吸,氤氲二气交会和合的样子摩荡雄壮,摩空鼓荡也,一变之变,无有不动,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周而复始。

安炉立鼎法乾坤,煅炼精华制魄魂,修身养性,次搏乌兔静中烹,一往一来名橐籥,清静无为始见真。

对于修炼而言,人之肺与丹田之间,犹似存在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惟修真者知之,称为“橐龠”,为道家秘传之关窍。人在胞胎之时,此“橐龠”相通上下,连接脐带,从生母呼吸受炁,那时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并未形成口鼻呼吸,周身炁脉息息相通,无有丝毫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变为常人之呼吸,即肺呼吸。此管失去作用,也就逐渐迷塞了。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即指此管。此处乃为肺呼吸与丹田之间的通道,即是后天之气与先天之系接通的唯一路线,故此在修炼之中,至关重要。

《参同契》云:“牝牡四卦,以为橐龠”。师曰:你能悟得《参同契》开首六句,一部书就包括在里边了。余恳老师宣讲。师曰:“以为橐龠”,讲到实在,即是心息相依。但魏公以天道言,故难懂,真厉害。一部《参同契》,都做这两句,万卷丹书亦祖述这两句。我对你讲,不遇真师点破,万万不能明白得的。就是状元,到此地步也无用,你有什么法子去解释?难就难在“牝牡四卦”一语。若曰“坎离二卦,以为橐龠”,那就好讲些。奈何不是双修性命。你知四卦,不是两卦,也中了状元。问他只两句,硬是不懂的。余又恳师将首六句一齐宣讲。师曰:讲给你听。“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下两句“坎离匡廓,运毂正轴”,是文王后天八卦,是离南坎北,是色身之内神气流行也。此四句先将内外先天后天讲个明白,所谓“两重天地,四个阴阳”即是也。此乃对待而言,原属《易》道。下两句“牝牡四卦,以为橐龠”,魏公将先后天和合为一,乃是丹道也。前四句据《易经》立说,后两句乃魏公独出心裁,真厉害。只这两句,万卷丹经都不须读矣。盖双修之旨,不是一件事,乃两件事。故曰:“天人合发”。必须将心息放在外边虚空中去依,则乾坤坎离合而为一,是即“四卦以为橐龠”,亦即天人合发之旨。总之,是修法身兼修色身也。身内身外若放虚空中去行持,则融和为一矣。关注xingyiquan999

由此也可知,内家拳的炼精化气是有实在的改造生理,而非虚幻,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气沉丹田,形意拳拳即内功,内功即拳,尤其是三体式为最顶级的内功。

欢迎关注本头条号,请点击置顶文章寻找真正的武林秘籍吧 ,原汁原味的尚云祥形意拳练法,揭开形意拳真功内功之秘,经过一年训练,远可以钻翻劲轻松发人,近可打出穿透内劲,重现战场拳之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