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的泌陽縣人民醫院

講述人:王明齋 整理:魏景部

我於1963年從洛陽骨科學院畢業,到泌陽縣人民醫院從事骨科醫療工作,至今已40餘載。40餘年來,我親眼目睹和經歷了泌陽縣人民醫院的發展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泌陽縣人民醫院在改革中不斷創新發展,對我的印象最為深刻,現將有關情況記述於後。

泌陽縣人民醫院原址在縣城老城牆東南角,佔地8畝。主要建築為兩層門診樓一幢,圍繞門診樓,北為職工生活居住區,南為病房區,除門診樓外,大部分為50—60年代的灰磚牆體機瓦房,基礎設施簡陋。改革開放前,全院有職工幹部80餘人,其中本科醫師9人,大專醫師10人,中專醫護人員9人。院設中西藥房、中西門診內科、外科、婦產科、傳染科病房,床位50餘個。醫療器械僅有50毫安X光機1臺,心電圖機1部和部分化驗設備,只能應對一般常見多發內科疾病和腹外手術治療,對疑難雜症和重病患者則須轉送上一級醫院,業務處於封閉狀態,對外基本沒有業務往來和醫技交流。

泌陽縣人民醫院經過30年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已是今非昔比,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醫療隊伍不斷壯大,醫療水平顯著提高。目前,隨著業務的開展和人民群眾醫療需求的變化,全院職工幹部增至446人,其中中高級職稱134人。多年來,為不斷增強職工幹部的業務素質和醫療水平,醫院還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職工幹部到大專院校進修學習,更新技術知識,增長他們的才幹,不少人成為業務上的骨幹並在不同方面多有建樹。內二科主任張建生擅長呼吸系統疾病診治,醫技高超,受到患者廣泛擁戴;外科在微創治療腦血管疾病方面有獨到之處,為大量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帶來了福音;內科專家崔丹陽研究發明的退熱溼巾,獲國家專利。目前,泌陽縣人民醫院除正常開展二級醫院專業技術項目外,還成功開展了食管癌、肺癌根治術、小切口椎間盤突出摘除術、腦血管微創治療術、子宮切除、前列腺增生氣化電切、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和兒科腦癱康復治療術等高難度病症的治療項目,這在改革開放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原有簡陋的基礎設施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93年,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對縣醫院實施了整體搬遷,位置選在確內線泌陽縣城區東段(俗稱411路)北側,佔地27480平方,建有5層門診大樓,7層綜合病房大樓、兒科大樓、急診大樓、製劑大樓、後勤辦公樓、中西藥庫大樓等設施,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在科室設置上更加健全,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傳染科、骨科、小兒科、中醫科、五官科、急診科、體檢科、醫技檢查科、門診部、消毒供應室、手術室和血庫等。目前已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預防、教學、科研、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為適應醫療科技工作的需要,醫院配置了大量的先進醫療設備,主要有:800毫安X光機、日本產B超、心電圖機、日本東芝全身螺旋CT、進口CR,美國GE彩超、B超,德國史託斯腹腔鏡,日本歐林巴斯電子胃鏡,500MA閉路遙控X光機,日本柯尼卡數字化拍片機,500MA移動式X光機、高壓氧艙、碎石機,心電監護儀,進口多功能麻醉監護儀、高頻電刀、前列腺氣化電切鏡、血液透析機、腦電地形圖機、進口貝克曼大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電解質分析儀、尿分析儀、血球分類分析儀、酶標儀、頸顱多普勒等,全院編制床位200張,可以滿足內科、外科、婦科和傳染病患者的住院治療。

業務逐步擴大。改革開放以來,泌陽縣人民醫院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積極開展醫技交流與業務合作,與省內外多家醫院建立了合作關係,是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協作醫院。目前在食道癌、肺癌、腦血管微創治療、眼科人工晶體植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是泌陽縣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綜合性醫院。


我所經歷的泌陽縣人民醫院

現在泌陽縣人民醫院開設有急診科、內一科(心腎、內分泌)、內二科(呼吸、中毒搶救)、內三科(神經內科)、內四科(內分泌、消化、腫瘤、血液)外一科(普外、腹腔鏡)、外二科(骨外科)、外三科(胸外、腦外)、外四科(泌尿外科、燒傷)、婦產科、傳染科、小兒科、中醫科、五官科、手術室、消毒供應室、體檢科和醫技檢查科、縣供血庫等36個臨床醫技科室。

我所經歷的泌陽縣人民醫院

在此次抗擊冠狀肺炎的一線醫護人員

【本文寫作時間較早,文中內容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