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自律,首先,你要有個目標

在自媒體賬號或平臺上,你肯定看到過很多關於自律的文章,譬如:

《一個自律的人,到底有多可怕?》《自律究竟有多重要?》……

或者,亮出不老女神圖、肌肉猛男圖,配上這樣的標題:

“50歲的某某某,看起來只有30歲,自律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談自律,首先,你要有個目標

自律的確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有的成功,都必然伴隨著嚴格自律。這一點就不多舉例論證了。

我想先說一下自律的大前提:目標。

一、談自律,首先你要有個目標

前幾天,我在一個群裡講了關於自律的話題後,有個年輕朋友單獨問我,究竟如何做到自律?

這個話題有點大,反倒不知從哪裡說起。

我問他,你有沒有什麼稍遠一些的目標,比方說要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或者藝術家、作家,或者別的什麼?

或者有沒有具體一點的短期目標,例如想減肥(瘦10斤?)、想寫一本書、想考研等等。

他有點說不清楚了。

我感覺,他有著很強的變優秀的願望。但畢竟是大學生,專業也不是很強,而且面臨著找工作的問題。所以對未來的設想,自己也說太不清楚。

也有可能,就像這個年齡的人通常有的那樣,自己有想法、沒信心,不敢跟別人說起。

我告訴他,自律不是非有不可的事情。自律是手段,本身不是目的。

自律,就是給自己找麻煩。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只是聽別人說人生應該自律,那麼大可不必去自討苦吃。

正如有些人買了一堆書,結果過去一年多,還沒有撕下塑封。

有些人買了健身卡,用了不到幾次就停下了。下次再想起去健身時,可能健身房都已經關門、溜之大吉了。

還有一時起興要練字的、減肥的、學樂器的……

總之,很多人的自律,終歸不了了之,根本原因就在於沒有強烈的動機,也就是沒有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為了跟風而自律,最後都免不了淪為朋友圈裡的作秀。

二、如何長久做到自律?

許多年前,我在一個一眼可以看到退休生活樣子的單位工作,無所事事但又有點不甘心。

有一天,在尼采的文集裡,讀到這樣的一句話:

“人需要一個目標,人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能無所追求。”(語出《道德的譜系》)

談自律,首先,你要有個目標

這句話猶如閃電,激發了我那些沉睡在心裡的、曾經有過的人生目標。

我開始列目標清單,制定種種計劃,推動自己改變。

到今天,我的人生還不能算作成功。但通過嚴格自律,我正在一個個劃掉清單上的待實現目標。

我的體會是,一旦有了強烈的、明確的目標、動機,早起不是問題,努力不是問題,擠時間不是問題……你會主動尋找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

不過在具體的實現過程中,也有一些原則性、技巧性的東西,不可不注意。

1、要事第一:沒有每天時間保障的目標,只是空想

自律的第一個條件,是要確保時間。

根據自己能夠調動的時間,妥善合理安排自己的任務。

最好的狀態是,你的人生目標就是你的工作。

如果不是,那麼你就要根據你的業餘時間資源,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與生活了:

如果你是學生,就要安排好自己的課業,利用業餘時間再做點什麼事。

如果是在職人員,就要好好盤算一下,自己有多少業餘時間可以用,然後再考慮自己的人生目標。

還有很多自由職業者、全職寶媽等等,對他們來說,看似時間大把,但時間管理更重要。

時間,若能夠充分利用好,就是建設幸福人生的磚瓦;如果不能用好,就是手裡的沙子,攥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自律的第一原則,就是為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好時間,這就是“要事第一”原則。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把“要事第一”的原則列為第三個習慣。他提出一種“四象限管理”的原則:

談自律,首先,你要有個目標

人生有四類事情


除非是國家元首或指揮作戰的將軍,或者消防員等等,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關鍵,在於那些“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上。

談自律,首先,你要有個目標

所謂自律,也就是持續做這些事。

很多人看似忙忙碌碌,但最後收穫寥寥,關鍵在於把時間都花費到那些“不重要但緊迫”的事情上了。

如果你想實現一個目標,卻沒有日常時間安排的保證,等於空想。

2、不必堅持:不斷賦予目標的意義,發自本心去做

很多人強調“堅持”自律。但就在堅持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喪失了信心與興趣,最後無法堅持。

真正自律的人,是無需堅持的。

《掌控》一書的作者張展暉告訴我們,如果一件事你覺得需要努力、需要堅持才行,那這件事兒基本上從一開始就註定做不成:“內心不願意做的事情,怎麼可能靠意志力做好,又怎麼可能靠每天說服自己來做成?”

所以他建議,在做事前,先為這件事賦予重大意義:“無論做什麼事情,在開始做之前,要想盡一切辦法為這件事情找到做它的必要性,找到非做不可的重大意義,這些都是做好事情的動力。“

談自律,首先,你要有個目標

很多人之所以做著做著就放棄了,就是因為這件事的意義不足。

“堅持”一個事情,假如你怎麼都找不到意義,只是覺得別人都做所以你也做,那就乾脆不要做了。

自律,只對那些自己真心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才有意義。

3、“獨行快,眾行遠”:尋求外部支持與督促

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毅力,低估自己的能力。

很多各種專門業務的老師、教練們,不擔心學員有沒有能力做一件事,而是擔心能不能堅持做下去。

所以很多社群的老師都會強調:“獨行快,眾行遠。”

要想一件事堅持得久,結伴同行是一種很好的辦法。

例如,很多人都曾經想過寫作,但是往往寫不了多久就放棄了。因為寫作者在初期就會碰到一個大障礙:無人問津。

很多初學者給傳統媒體或大的自媒體平臺投稿,往往就如石沉大海;而在自己賬號上寫作,少有人看。

這種窘境,對於初期寫作者來說,其實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很多人就在這種境況下喪失了信心,自己就放棄了。

我的一位朋友,幾年前開始寫作的時候,發現了這一點。

她就組織了一幫文友,寫了文章互相點贊學習,互相鼓勵著堅持寫作。

後來,她成立了寫作輔導班,帶動很多人安然度過寫作初期的“無人區”考驗,走上寫作的道路。

她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升,今年有幾本書即將出版。

來自群體的互相督促和鼓勵,是一個人強化自律最好的外部支持。

三、自律的最高境界:“從心所欲不逾矩”

自律到極致的人,是什麼樣子?會不會很無趣,或者像囚徒那樣很痛苦?

當然不是。當一個人確立了明確的人生目標後,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全力以赴地為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自律時候,其實是自由的。

用孔夫子的話說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談自律,首先,你要有個目標

孔子的這句話有自己的含義。他講自己人生修養,到了七十歲的時候,道德約束已經內化於心,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外部規則融為一體,怎麼想、怎麼做,都不會脫離規矩,因為規矩已經內化於心。

不過我們完全可以把這句話用到自律領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把自律深深融入自己的生活習慣裡,那根本就無需強調自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