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樑---翟秋白

一個人,即使他受傷了,殘疾了,癱瘓了,只要他的脊樑還挺直,他就能站正,坐直;一個民族,即使她落難了,破敗了,受辱了,只要民族的脊樑還在,她就能屹立不倒,東山再起。

有埋頭苦幹,為民請命的人。

他是曾國藩的同學,左宗棠的老鄉。他一生仕途不暢,三十歲考中進士,四十歲革職回鄉,五十歲出使英國,六十歲被罵為“漢奸”,七十歲興辦實業未果就撒手人寰。他叫郭嵩燾,一個被時代誤解的人。詔書切峻,革職回鄉;滿朝文武,嗤之以鼻;鄉近鄰里,罵口不絕;就連那些不諳世事的孩子,都向他投擲石子。也許他的心情,只有他家鄉那靜靜流淌的湘江能夠理解。這位老人,屹立於月明風清的江邊,煢煢獨立。

然而,他到死也未放棄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面對斥罵唾棄,他沒有說一個字,只是低下頭去,繼續他的事業。為了打開閉關鎖國的視野,他敢為人先,翻譯西方科學著作;為了瞭解西洋實況,他自告奮勇,出使歐洲列國;為了抵禦洋貨,他傾盡家資投辦實業;為了避免戰爭,他挺身而出,逆世而行,用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一寸寸換回將戰場上失去的土地。當代作家陳啟文這樣評價他:這是中國第一個敢於做“漢奸”的人。面對千古罵名,他挺直腰板,用自己的脊樑撐起民族的未來。

有拼命硬幹,捨身求法的人。

瞿秋白,一個書生,一個戰士。倘若瞿秋白沒有犧牲,他無疑會在近代學術史上添上耀眼的一筆,與魯迅、茅盾齊肩至頂。他在上海大學講課,連學校的老師都聞訊趕來,聽課的人擠滿禮堂,爬上窗臺。短短五年,他的著譯竟有500多萬字。他完全可以像梁實秋一樣,高喊著“情急時固可操菜刀殺人,但殺人畢竟不是菜刀的使命”,躲進研究室遠離社會的動盪。但是,他沒有。面對白色恐怖的陰雲,他振臂一呼,躍向無盡的黑暗。他就毅然點燃自己年輕的生命,只為照亮社會前進的道路。

古者雲,士可殺而不可辱,瞿秋白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文天祥被俘虜後,跳江、撞牆,只求以身殉國;魯迅接到恐嚇信,出門都不帶鑰匙,以表不歸之志;朱自清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而瞿秋白,直到臨刑前,他還高唱《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然後盤腿席地而坐,令敵開槍。這是何等的堅定從容!需要當一個人將信仰視作生命,而生命視作草芥時,他就獲得了永恆的堅定與從容。那麼,即使他的身軀倒下了,他的脊樑依然傲然挺立,他的人格依然耀耀生輝!

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脊樑。我們在這歷史的長河中,將以他們激勵自己;而那些真正的脊樑們,將更奮勇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