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市公司买理财”引发的思考

不知道4000万对大家是什么概念。

昨天在翻年报的时候发现当前很多上市公司喜欢用巨额现金买理财,比如伊利股份、洽洽瓜子、轻纺城等。我就在想,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用10亿买到年化收益率4%的理财,那么一年的收益也会有4000万,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一生的收入了吧。对于很多上市公司而言,这笔钱仅仅是一部分资产的无风险收益而已。

由此引发了我对自己在“投资标的选择标准”上的思考。

由“上市公司买理财”引发的思考

首先我们想一想企业买银行理财获取收益的这个过程:一家公司从银行拿走4000万,只是因为提供了10亿的资金让银行来使用半年到一年,几乎完全没有压力(我并不是说这是零风险的,但这的确比干其他任何事风险都小)。这么看是银行来承担将这4000万“无中生有”的压力。但银行又不是能印钱的地方,也不会创造任何实体产品来赚取利润,它是通过放贷,把这10个亿贷给其他企业来收取回报。至于银行赚多少,总不会比买理财的一方那种躺着赚钱的方式低太多吧。不过到底贷款利率是多少我完全不知道,理财资金需不需要留存准备金我也没去查,而且银行完全可以采用“走量”的模式,所以还是不乱说银行会赚多少,保守的说一个“赚很多”就可以。

在我们国家,银行赚的这部分钱是有制度保障的,法律和政府会支持他们,所以银行的风险和压力也不大。最后“凭空”制造这部分“赚很多”的利润的任务就交给了贷款的企业,这部分压力最终传导到了企业层面。那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成这样,有钱的公司把钱给银行,银行通过信贷机制把钱给需要钱的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拿着钱去赚钱,最后把本金还上后,再把其中“赚很多”的利润交给银行,银行再还给购买理财的企业。

这个过程是不是这么简单,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暂且不考虑,我知道这个过程漏洞百出,也没有这么单纯,只是大体上现代社会经济就是这么运转的。信贷是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创举。我们来说一说这个模式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一家企业把现金用于购买理财,是把钱给其他企业让他去给自己赚钱。这种模式不过是一种对暂时闲置资金的处置方式。银行也非常需要这种模式来维持运营,毕竟单纯的储蓄会越来越少,投资性的存款将渐渐成为主流,他们需要高额资金来帮助自己周转和盈利。贷款的企业获得资金后,制造出了实际的商品或服务,从消费者那里收到了总额超过“本金+理财收益+银行收益+自身收益”的回报,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不延伸到消费者层面,实际上这个流程让整个国民经济收益,依然是那句话,信贷是人类经济飞速发展的创举。

还是没有说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我猜你一定希望银行把这10亿给你使用1年让你获得与你实际拥有资产完全不匹配的收益。仅仅是买理财,然后吃喝玩乐等一年就可以拿到4000万,天底下还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吗?

有,贷款的企业本质上就是这样。在他赚取的“本金+理财收益+银行收益+自身收益”中“自身收益”的额度是它们依靠自己现有资源无法赚取的部分,银行的资金会使得这部分“自身收益”对它来说是与自身资源不匹配的超额收益。这就对我们选择投资标的时又有了新的启发:

由“上市公司买理财”引发的思考

1.不要过于担心一家企业资产负债表中银行贷款的规模,因为这是他们获取与自身资源不匹配的高速发展的“前提”。银行有勇气放贷,就已经是经过了层层审核,(可以理解为银行在帮助我们考察企业的基本面)。下面这句话必须另起一段说:

反而对那些资产负债率过低的企业,我们应该慎重考虑一个问题:他们是不是没有能力提供足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利用杠杆让企业增速发展。

2.如果一家企业的扣非净利润率无法超过“银行理财利率+银行贷款利率”,在产品没有大的革新,战略目标没有大的转变的情况下,投资这家企业还真不如我们自己买理财。这和“稳定”无关,实在是企业成长受限,哪怕它PE不到10倍,目前的净利润率也无法带给我们企业成长的回报。最起码买入定期理财还可以当做你“不借钱”的理由。

3.投资的本质是把钱交给好公司,然后让它替我们赚钱。股市是一个交易市场,这里有供需关系、有概念题材、有资本炒作,有技术分析,但其本质上还是股权投资。如果我们抓不住热点,算不出估值,跟不上板块轮动,看不清主力动向,分析不出走势形态,起码我们可以投资那些能稳定赚钱还肯分红的好公司(当然还必须考虑合理的价位),最起码也应该在投资组合中为他们留出一定的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