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按掃描下方疫情播報圖關注我們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泰國和美國,兩國之間,在醫療防疫方面有合作嗎?


答案不僅僅是“有”這麼簡單,而且合作還很深,很久....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起源是這樣的,1980年,美國在泰國設了一個分機構,準確地說只是一個辦事處,大家都管他叫CDC,英文全稱叫: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翻譯過來,中文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泰國人,為了區別開當地的“疾控廳”,將其稱為 ศูนย์ควบคุมโรค(疾控中心)。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美國的CDC在泰國是幹啥的?


第一,CDC直奔主題,剛成立就與泰國官方衛生部(MOPH)及多家本地醫學部門搞好關係,來往極為密切,開展多項醫學合作,時間近40年;


第二,CDC主要負責泰國HIV病毒\\艾滋病患者的護理及治療研究,尤其是艾滋的感染源概率及風險分佈評估;


第三,當然了,CDC自然還插手泰國的傳染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抗藥性研究、瘧疾研究、結核病研究、邊境衛生、協助疫情監控、關愛兒童健康等等等.....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結合當前疫情背景,可以這麼說,泰美兩國在醫學領域近40的交流合作,對當地衛生防疫體系發展肯定有不少影響。


接著美國在自己的醫學排名中,他們是這樣寫的: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一項報告顯示,泰國是全球健康安全最有保障的國家之一,在19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六。並且是唯一一個躋身世界前十的發展中國家,位居亞洲第一。”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在這項全球健康安全水平研究報告中,通過對疾病預防、快速發現報告疾病能力、快速反應、衛生系統、疾病預防和控制國家計劃以及生物威脅風險等六個指標進行評估。


這份美國報告,字裡行間,妥妥地讚揚,穩穩地彰顯,全球醫療哪家強:


看吶~美國醫療世界第一,英國第二,荷蘭第三,澳大利亞第四,加拿大第五,泰國第六。


而在新冠突擊考驗當下,顯然,並不是所有名列前茅都是“可喜可賀”的。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上圖,美國還是穩居第一,還有美國的西方小夥伴們,都進前10了,


前端唯獨不見泰國的身影。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莫去管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別區分國土面積小還是人口密度大,更別理出入境難易及居留限制鬆緊,


畢竟,在這場沒有規律的“戰疫”中,國家、種族、政治,新冠病毒一概不認,


當它向全世界人類發起猛攻的時候,根本沒有可預可判的規律可循,


但哪個國家的抗疫工作做得好或不好,各國皆見證,全球都共知,一目瞭然——


那個在抗疫領域與美國合作的、東南亞地區的、高開放性的、世界各國遊客彙集的旅遊國度——


泰國,確診2000多例。


世界那一頭,是美國確診的30多萬例。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疫情無情,但人豈能毫無理智,去訴說一場不用反擊就能穩贏的”戰疫“。


美國用”風險很小“的宣傳當”麻藥“,根本不能讓人”百毒不侵“,只會讓他們在手足無措的呆滯中,毫無痛覺地死去。


不接受反駁,抗疫學渣的成績公佈欄裡,美國很難”落榜“。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特朗普的領導下,美國對抗疫情方式,似乎有些高深且莫測:


在大膽推翻一些科學理論之餘,他們還會爭分奪秒,竭盡全力與國際衛生常理”對著幹“。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對比之下,同一醫學抗疫體系下的泰國,在新冠面前,卻是極致的人命關天,憂心忡忡,左右為難,心力憔悴.........


就算,他們做不到美國醫療設施高質量的普及覆蓋,也無法具備”財大氣粗“地貿易干預,更無法在經濟蕭條之谷坦言何日回暖,何年花開。


佛教的謙卑,也讓泰國不敢在美國賦予的”亞洲衛生第一“稱號中,昂首挺胸地倚靠那”信心移山“的自豪永恆。


然而,泰國乃至東南亞的各角落,卻敢在醫療資源緊缺的環境裡,昂起頭吶喊:


”這就是我們的隔離現場!“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除口罩物資補給外,禁止人員隨意出入,無論是誰,接收隔離。


沒有高科技篩查站點,那麼柵欄為界,以最樸實而簡單的心,向新冠宣戰。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抗擊新冠,佈施的傳統還在延續,只是多了份口罩和距離。


嘲笑他們“釣魚”也好,說他們竹竿寒酸也罷,反正,這就是信仰瀰漫下,泰國最真實的抗疫。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只要能在家裡悶死新冠,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兒子,給老子好好待在家裡,哪也別去。頭髮再薄,沒有裹屍布薄,面子再厚,哪有棺材板厚。”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話費要交,摩托要坐,距離措施要有,新冠要抗。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總的來說,泰式抗疫,是形散神聚的,散的是民間的五花八門,聚的是大敵當前的萬眾一心,全民警醒。


泰國人民不愛自由嗎?


廢話,暹羅民族一直是如此歡樂不羈的,


論自由,融合各地文化及流行元素的他們能自由到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懷疑人生,包括意大利。


但在責任面前,對自然的懼怕與敬畏面前,泰國人民大體上,還是願意放棄自由。


只要能讓疫情早日結束,他們往日的歡樂能夠化成暫時的寂靜和隱忍,各不相同的個性另類,也甘願為大局的權衡保持理性和團結。


對吧,宵禁下的曼谷,沒有人會外出。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生活區裡的車輛,無人駕駛。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酒店關了,商場沒人了,娛樂場所全歇了,全國711便利店配合宵禁,就連地鐵天鐵也在限時段運營,


旅遊大國,疫情之下,沒有任何景區。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航班幾乎全關,機場冷清,入境人員通道卡死。


當熱鬧的泰國不再熱鬧,你會看到,它破釜沉舟的決心與感動。


那一刻,暹羅認真了。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2020年1月3日,中國疫情前期,泰國海陸空入境渠道及國內各大醫學機構也開始同步篩查新冠。1月13日,泰國出現首例輸入型新冠肺炎病例。


泰國當時的反應,衛生部發布緊急命令,公立及私立醫院及各府疾控廳開始全面監測疑似病例。或許因為這項高靈敏機制,泰國2000多例的確診背後,產生了2萬多例的疑似。


這一數據確實能讓人毛骨悚然,但這足以說明,泰國“地毯式排查”的高度緊繃——寧可事前高資源投入錯判無數,也不願事後家產全押,瘋狂挽救醫治。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疫情拐點未顯現之前,戰疫暫無上半場與下半場之分,泰國要走的路,還很遠很遠。但回望往昔,泰國先後經歷過殘忍的艾滋肆虐、瘧疾遠播、甚至登革熱及寨卡、瘧疾防控.....


暹羅雖從未自稱“抗疫身經百戰”,但卻在經歷之中,學會了表裡如一、感同身受:


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所有的病痛都是煎熬的...


比如口罩這件事上,總理巴育不僅親歷親為,更是下令準備千萬個口罩,全國全境分發,無死角保護民眾。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泰國衛生部部長兼副總理阿奴廳在談及“保護泰國民眾”之時,更是情緒失控,哭得稀里嘩啦。


若非重視之中飽含焦急,誰能發自內心的失聲顫抖,淚流成河。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當泰國全境生產重工業產品的企業開始自發生產口罩,當踢足球的體育組織開始協助建立“方艙醫院”,當各地陸續宣佈封城封路........


泰國在寫這份作業時,各國皆知,那份參考來自何方。


在抗疫的考驗下,美國與泰國,差距甚遠,至少在態度上,美國輸了太多。


這是自上而下,由內而外的差別。這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交代和擔當。


泰國能做到的,美國當羞愧,當知罪自責。


泰國官方民間的高度配合,也自然離不開當地人民的健康意識。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泰國人民對健康的重視,是珍惜中的細膩。


據泰國帕亞泰-保羅醫院的研究報告顯示,自2019年底至今,泰國各府均有潛在病患主動要求醫院核查身體健康,希望能提前排查出免疫漏洞及突發疾病。


泰國確診2000多例,美國確診30多萬例,為何差別這麼大


即使不在新冠背景之下,這一愛惜身體的意識都在保護著他們。如今疫情當前,高警惕、高反應的主動,更會加速“戰疫”結束的時間線。


人生起伏,所有人都會遭遇身體不適,然而,常態上,人只有到疼痛了,發現有病了,才花錢去治病,而對預防勝於治療的體檢,不放在心上。


奇怪的是,泰國的趨勢正好相反。


泰國的醫療檢測是非常細緻的,並且本著“中泰一家親”的友好原則,泰國很多醫院都面向在泰華人群體制定體檢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