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鐫刻戈壁“奇蹟”的綠色沃土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烏蘭縣,西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第一縣。這裡的3.7萬各族群眾像保護眼睛般保護著身邊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在荒漠戈壁間築就了現代化農牧業新城。

這裡還擁有著國家4A景區“天空之鏡”茶卡鹽湖、草長鶯飛的金子海、色彩斑斕的哈里哈圖國家森林公園等景區,以綠色循環打底,每年吸引著近300多萬人次的遊客慕名而來。

奇蹟,源於對生態循環的深情

烏蘭縣是海西州一個農牧業縣,農牧民群眾世代以耕種和放牧為生,縣域經濟發展可依賴的是草原和綠洲農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單一的發展模式和周邊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已不適應發展的需求,因而從傳統的農牧業發展向多元化、系統化的循環發展“轉變”成為烏蘭在戈壁創造一個個發展“奇蹟”的始因。

茶卡,這個享譽國內外的小鎮便是一個例子。

車水馬龍的街道,遊客如織的景區,商賈密集的門面和商鋪,以及建設中的各大賓館和旅遊配套設施,短短几年間,茶卡的繁榮有目共睹。

事實上,過去的茶卡鎮曾是烏蘭縣幾個鄉鎮裡條件最艱苦的地方,荒蕪、偏僻是過去人們對茶卡鎮最直觀的感受。

“當時,這片地區就一兩棟樓,還是鎮政府的辦公用地。除此而外很少看到有樓房和民居。”茶卡鎮黨委書記白成虎指著現在的鎮政府大樓說道。

而眼前,圍繞鎮政府所在地的四周已是樓宇縱橫,商鋪沿街一字排開,往來的車流過往不息。

有人說,茶卡鎮從一片荒涼之地變成如今的模樣全是依賴“茶卡·天空之境”景區爆火的運氣。但是,對於茶卡的變遷白成虎認為生態循環發展是讓這裡發生“蝶變”的根本。

“海西大大小小的鹽湖很多,為什麼唯獨茶卡的鹽湖火了?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改變了傳統的發展觀念,踐行了生態文明的綠色發展理念,從一個鹽湖延伸成了綠色生態產業鏈。”白成虎說。

“環境優美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來,這樣我們也能掙更多的錢。”王曉龍是茶卡鎮茶卡新村的一戶農家樂老闆,這兩天正在張羅著開張營業。

對於有著多年經營農家樂經驗的王曉龍來說,從在茶卡鎮開農家樂的這幾年裡,他覺得最大的變化就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茶卡鎮越來越漂亮了。

“剛來的那會兒除了景區里人多外,周邊很少有旅客逗留,更別提吃飯住宿了。”王曉龍坦言,這兩年村裡村外都修建的像公園一樣,再加上政府大力支持發展鄉村生態旅遊,讓越來越多的村民有了致富的門路。

如今的烏蘭,生態旅遊業勢頭髮展強勁,在打造“全域旅遊”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打造精品景區、開發旅遊產品的同時,該縣還把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和輻射周邊的生態鄉村旅遊結合在一起,讓生態循環發展打通旅遊產業“筋骨”,不斷輻射周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實現“雙贏”。

奇蹟,源於對綠色發展的追求

走進位於烏蘭縣東北部25公里的哈里哈圖國家森林公園,乾淨整潔的山間小路、潺潺的流水和山間的鳥鳴,讓哈里哈圖國家森林公園處處透著清新的自然味。

哈里哈圖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烏蘭縣銅普鎮境內,海拔3400米左右,是西北乾旱地區海拔最高的森林公園,也是青海省海西州境內天然林保存最完整、林草覆蓋率最高的松柏共生的原始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到37.8%,林草覆蓋率達到95%,2005年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總面積5170.5公頃。

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帶來了旅遊紅利,也讓經營者更加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公園自2018年8月開園,公司不斷拓展其生態旅遊、消夏避暑、休閒娛樂、生態保護等多功能的生態旅遊經營理念,生態和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景區建設的初衷就是促進旅遊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現在通過我們的帶動,不僅往來遊客們的生態環保的理念越來越強了,周邊的農牧民在輻射帶動下也獲得了生態紅利,這對保護好哈里哈圖國家森林生態環境作用很大。”烏蘭縣元亨文化影視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婷婷介紹說。

在公園裡我們看到,不論是在遊客服務中心,或是在景區的大大小小的棧道上都佈置有各類垃圾箱,景區安排保潔人員和林業管護員定期進行垃圾清理,同時還和烏蘭縣有關單位和銅普鎮政府合作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剛開始覺得景區就是掙錢的,怎麼還會有空保護環境。不過自從有了這個景區後,這邊的環境越來越好了,自家草場裡的牧草都長高了不少。”牧民黃根加是烏蘭縣銅普鎮上尕巴村的一戶居民,他家200公頃草場便在景區裡。

自從景區開園以後,黃根加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他說,因為牛羊離不開鮮美的牧草,而想要牧草茂盛就要保護好草原上的生態環境。過去,我們總覺得自己出不了什麼力,現在我們都會定期來這裡打掃垃圾,讓這裡的環境更美。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如今在哈里哈圖景區,環保意識已深入人心,景區管理更加規範。

左手拎著垃圾桶,右手拿著鉗子,景區環保志願者韓杉像往常一樣在園區巡邏,撿拾遊客不經意留下的垃圾是他每天的工作。他說:“我們每天的工作是為哈里哈圖做好環保,只要大家付出行動,共同努力,相信這裡的生態環境會越來越好!”

奇蹟,源於對生態保護的踐行

3月,春回大地。在烏蘭縣城東面10多公里的泉水灣管護站裡,護林員正在防沙林地前的一大片空地上平整著土地。

“這不是疫情平穩了下來嘛,我們也要趁著早春的這幾天加把力。”管護站的負責人祁生財和隊員們拿著鐵鍬在空地上揮舞著。

泉水灣,因烏拉斯塔山的地下泉水噴湧而出自然形成的一彎清水而得名。祁生財他們所在管護站是烏蘭縣希裡溝鎮河東村泉水灣的防風固沙區。過去,曾經因為生態保護意識不強,周邊稀稀拉拉的幾棵白刺樹也被人偷砍填進了灶膛,這裡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

年逾花甲的冶雲是泉水灣管護站的護林員,在這裡已經守護了三年。他的主要職責是護林巡護、觀察樹木有無病蟲害,並給來往的遊客講解森林防火安全知識等。冶雲望著漫山遍野的綠色,感慨地說道:“以前這裡都是沙漠,現在一到春天,可漂亮了。”

在一處草木明顯比別的地方稀疏的半沙半土小坡上,祁生財指著腳下說:“這裡以前是流動沙丘,樹種下去也無法成活,所以我們採用扎草方格的方式用草固沙。”幾年時間過去了,現在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早已破敗的草方格,還有方格里茁壯成長的植物。

扎草方格治沙在治沙領域由來已久,效果顯著。祁生財是扎草方格的老把式,介紹起來頭頭是道:在流沙表面用麥草、稻草紮成1米見方的草方格,使流沙不易被風吹起,達到阻沙、固沙的目的,然後在草方格內種植沙蒿、檸條等沙生植物,建成擋沙林帶。

這些年來,通過“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國家重點公益林管護、防沙治沙項目等,烏蘭縣造林綠化面積達7.7萬公頃,烏蘭縣森林覆蓋率從12.8%提高17.62%,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明顯好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