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爽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1億中國人為之鼓掌

最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上了熱搜。

原來,前不久有美國官員抹黑中國,說中國隱藏疫情,導致國際社會花了2個多月才做出反應。

面對這樣的甩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不贊同”。

他首先舉事實說明,中國面對這次疫情,處理速度之快,醫務人員付出之巨大,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

接著,耿爽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敦促美方個別官員尊重客觀事實,尊重國際公論,與其把時間花在攻擊抹黑、怨天尤人上,不如把時間花在應對疫情、加強合作上。”說完他還呵呵一笑:“知道什麼意思嗎?”瞬間堵住了美國的嘴。

耿爽的發言精闢、睿智,體現泱泱大國的風範,也讓無數年輕人追捧。

人們紛紛誇讚耿爽雙商超高的同時,也讚歎中國文化智慧的高超。

還有人專門在網上給他做了個表情包,表白道:“一時耿直一時爽,一直耿直一直爽。”

耿爽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1億中國人為之鼓掌


“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本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意思是,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自身行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會歸服。

耿爽的言論不僅震懾住了美國,更是讓很多中國人折服。無數人開始反思,凡事在抱怨之前,想想自己是否已經做得夠好。畢竟很多時候的結果都跟自己是最有關係的。

一,人最大的愚蠢,是怨天尤人。


耿爽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1億中國人為之鼓掌


美國心靈導師、牧師威爾.鮑溫曾說,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

很多時候,當我們抱怨時,並沒有意識到事情正在向反方向發展。

比如,抱怨工作累、苦,工作就真的讓人感覺到累和苦;覺得生活不易,有時真的連老天都要跟自己作對。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投射”。就是你心裡越想著什麼,你真的會得到什麼。

抱怨和埋怨越多,不順就真的會越來越多。相對應的,自己的機遇就會越來越少。

我曾有個同事,就是個愛抱怨的人。

她家境不好,開始她抱怨父母不夠富有,不能給她光鮮亮麗的生活。後來,她抱怨老闆摳門,以及工作中各種不順。

不久,和她同期進公司的,升職的升職,跳槽的跳槽,很多人的薪水水漲船高。她開始慌張了。

這個時候她才發現,這麼多年,她身邊的人一直在變化著,只有她止步不前。

當她抱怨生活苦、累時,別人在反思,在學習;當她抱怨待遇不公,別人早已接觸到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當她表示自己無能為力,不知不覺間,卻發現人家考了雅思、託福,學了演講、財務,技能上更勝一籌。

她終於發現,抱怨對她來說沒有任何作用。

世上沒有一份工作不辛苦,幸福生活也並非憑空出現。如果不努力,只想著天上降好運和幸福,往往會失望。

停止抱怨,才能迴歸自己的內心,反觀和檢視自己,往往能找到問題的根源。

二.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耿爽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1億中國人為之鼓掌


曾看過兩對夫妻的故事。

故事中的先生都是一樣的職業:為領導開車。

其中一位妻子常常心疼自己的丈夫,風裡來雨裡去早出晚歸很辛苦,所以在丈夫回來時常常噓寒問暖。

丈夫受到感動,總覺得自己陪伴妻子的時間太少了,於是常常帶禮物給妻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常帶妻子出去玩。

而另一位妻子則覺得,這男人整天不著家,天天跟著領導出去,會不會有鬼?於是她開始疑神疑鬼。在他回家時,總是嫌他這不好,那不好,罵他懶、笨。每次,丈夫到家,她不是在生氣,就是在賭氣。

最後,丈夫漸漸地害怕回家了,能在外就在外,能出遠差就出遠差,終於有一天,他在外面有了人。

幾年後,這兩對夫妻的生活變得截然不同。

第一對夫妻一直恩愛有加,孩子聰明,最後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而第二對夫妻的婚姻在雞飛狗跳中維持了七八年,然後離婚。他們的孩子受到很大影響,不僅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性格也開始變得孤僻內向。

我們反觀第二對夫妻不難發現,當一個人開始抱怨、指責時,兩個人的關係便開始走向對立。即使被指責的一方曾帶有一絲虧欠,也在這樣的對立中消磨殆盡。

責備和批評,會讓關係走向相反的一面。

生活中難免很多不如人意的事。工作中會有不順,同事相處會有摩擦,夫妻相處總要磨合,孩子總有不聽話的時候……

而真正聰明的人,懂得凡事先控制情緒,忍住責備和抱怨的衝動,方可寬宏以待人,大度以接物。

人無完人,唯有懂得寬宏大量,才能活得通透和開朗。說話不偏激,不捕風捉影,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當發現可以責備的人越來越少時,人才漸漸變得成熟。

三.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耿爽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1億中國人為之鼓掌


佛陀曾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很多時候,煩惱並不是來自於發生的事,而在於我們的看法。

你若覺得它是煩惱和憂愁的根源,它必會讓我們百轉愁腸,整日思慮不安;

但若能理解,凡事都是學習和反省自己的機會,所有的煩惱和憂愁便會迎刃而解。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自省的一生。

在曾國藩的日記中,他詳細記錄每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並反思自己哪裡做得不好。

有一次,他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彼此持論不合,反覆辯詰,餘內有矜氣,自是特甚,反疑別人不虛心。何以明於責人而暗於責己也?”

原來,朋友竇蘭泉來訪時,他誤會了朋友的意思,一直跟對方“詞氣虛吐,與人談理”,結果聊到後來越談越沒勁,兩個人不歡而散。

朋友離去後,曾國藩反覆思量,才發現自己對朋友的意圖並沒有瞭解,便開始責備對方不夠謙虛。他突然發現,當他開始責備別人,自己也是在恃才傲物。

人生真正的厲害,是懂得自省的人,像曾國藩那樣。自省不僅讓他更清晰明瞭自己的優缺點,更是讓他在事業和生活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凡事懂得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才是真正活得智慧和通透的人。

凡事懂得從自身找原因,會發現其實不是事情在變,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善於自省,才能自醒,清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我水平。

一個人唯有懂得思己過,才能避免憤世嫉俗,心胸開闊;才能揚長避短,擇善而行;才能在人際關係中,常葆謙讓體諒之心,贏得別人,也贏得自己的尊重。

“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每當我們做事不夠成功,人際關係不夠圓滿的時候,不妨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

我是否做到了戒驕戒躁,不怨天尤人?

我是否做到凡事不責備他人?

我是否做到躬身自省,好好反思自己?

人一生最大的成功,不在於賺了多少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在於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了自己,反省了自己。

如是,才能活得通透、豁達、明瞭,方可不糾結、不煩惱,專注自身,擁有人生最純粹的簡單和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