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吕布杀死张辽的两任主公,张辽为何不报仇?主公是刘备呀

正史中,吕布杀死张辽的两任主公,张辽为何不报仇?主公是刘备呀

(神兜兜)(二十年前是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看见一个悟空问答题,问题是“正史中,吕布杀死张辽的两任主公,张辽为何不报仇”,忍不住技痒,唠叨几句,自认为还不够全面完整,故整理成文字。

正史中,吕布杀死张辽的两任主公,张辽为何不报仇?主公是刘备呀


一、“主公”这个称谓,在正史中,特指刘备而已。

既然问题或题目是针对正史,那就用正史来说明。“主公”这个称谓,在史书中,是一个极其特定的称谓,《史记》、《汉书》、《后汉书》中都没出现过,只有在《三国志》中出现“主公”这称谓,大概出现过七、八次,而且,全部出自于《三国志-蜀书》,“主公”这个称谓,就是三国时期,左将军刘备手下的那些人,对左将军刘备的特别称谓。如,刘备不喜欢许靖,法正谏议:“今主公始创大业”,用的是“主公”;蜀郡太守法正太厉害了,大家希望诸葛亮向刘备反应一下,“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军师)将军宜启主公(刘备”,用的是“主公”;心高气傲的彭漾受到冷落,平西将军马超对他说:“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用的是“主公”,都是专指刘备。

在《三国志》中,“主公”这个词,只用在左将军刘备用上,在《魏书》、《吴书》中都没出现过。上世纪九十年,供职于历史研究所,专攻两汉历史,曾作过很多详细的整理统计,就发现“主公”这个称谓,就是专指左将军刘备。

回到标题,“正史中,吕布杀死张辽的两任主公”,那我的第一个回答是:在正史中,主公是刘备的专有称谓,张辽没有主公,张辽只有上司而已。

正史中,吕布杀死张辽的两任主公,张辽为何不报仇?主公是刘备呀


二、张辽和吕布的关系,是双重关系。

在中国古代官场社会上,主要分成四种关系:君臣关系、主宾或君宾关系、同僚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官属关系。

1、君臣关系,那就不用多说了。

2、主宾或君宾关系,就是天子和藩国国君之间的关系,藩国国君,诸王、诸公、诸侯与天子的关系,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主与宾之间的关系,比如,“(封周天子后代姬常)为卫公,(封殷商天子的后代孔安)为宋公,以为汉宾”。

3、同僚关系,也不多说了。一个部门里不是上下级关系的同事,或不同部门里的官员,差不多都可以当作同僚关系。

4、上下级的职官与属员之间的关系,这个也容易理解。

参照这四个关系,张辽和丁原,是上下级关系,吕布和丁原,是上下级关系,吕布和张辽,是同僚关系,张辽与丁原之间,只有一个上下级关系,而张辽和吕布之间,除了同僚关系外,其实还有一个关系,即:同乡关系。

正史中,吕布杀死张辽的两任主公,张辽为何不报仇?主公是刘备呀


三、并州刺史丁原绝对不会是并州人,而张辽和吕布,绝对是并州人。

按古代“原籍不仕”原则,丁原能够出任并州刺史,那丁原绝对不是并州人。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人也”,“张辽字文远,(并州)雁门(郡)马邑人也”,吕布和张辽,不仅是同僚关系,还是同乡关系,双重关系。

四、杀董卓时,并州人团结一致。

董卓是凉州人,“(凉州)陇西(郡)临洮人也”,司徒王允是并州人,吕布是并州人,协助吕布杀死董卓的骑都尉李肃也是并州人,几个并州人,齐心协力杀死凉州人董卓,并州帮开始掌握朝政。在《三国志》中,并没有写到当时张辽如何,但杀死董卓后,并州人吕布当上了奋威将军,并州人张辽当上了骑都尉,“(董卓)败,(张辽)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作为并州人中的一员,张辽分享到了胜利果实,当上了“九卿之一的光禄勋”衙门下的骑都尉,虽然比吕布的奋威将级差一级,但属于不同的部门,二人之间,依旧是同僚关系。

正史中,吕布杀死张辽的两任主公,张辽为何不报仇?主公是刘备呀


五、至始至终,张辽与吕布,是同僚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从《三国志》中看,张辽与吕布,至始至终是同僚关系。最初,“(并州)刺史丁原”任命吕布“为骑都尉”,而张辽,则是并州刺史丁原府衙内的“从事”,两人是同僚关系;到最后,吕布死之前,左将军吕布又自称“徐州刺史”,而此时张辽,是“鲁相”,即豫州鲁(郡王)国的相国,相当于郡太守,而此时的豫州刺史是刘备。从整个朝廷大角度来看,吕布和张辽,依旧只能算同僚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张辽与吕布,有双重关系,同乡兼同僚,也许正是这个同僚关系,可能救了张辽一条命,而当时的骁将高顺,可能是吕布的直属下级,结果被曹操咔嚓了。

张辽的两任上司丁原、董卓,都被同僚兼同乡的吕布杀死了,张辽为何不报仇?丁原、董卓只是张辽的上司,不是“主公”,是否需要为上司报仇血恨,如果撇开立场等大观念,那应该看个人感情吧,同时,张辽与吕布,同乡兼同僚,从世俗角度讲,关系更加铁一点。

参考书目

《三国志》

《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