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军大将王龁与著名的赵国名将廉颇在长平开战。经过两军多次交锋,赵军不敌秦军,廉颇便选择固守长平,王龁面对廉颇的防御也是无能为力。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三年之久,对两国的国力损耗都十分严重,秦国便让人在赵国散布谣言,使一招反间计就让赵王把廉颇调回,并启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国这边也偷梁换柱,让大将白起和赵括对垒。
几经交锋之下,赵军大败,白起将赵国投降的士兵全部坑杀。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关于这场战役中的很多事情,至今都有着不少的争议和讨论,而大家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本文以下三大疑问:
疑问一:40万赵军真的是被“活埋”杀死的吗?
长平之战秦国俘虏了40万赵军,秦将白起却将这40万赵人全部“坑杀”!而这里的“坑杀”第一层意思可能是:秦军围赵军的时候应该是答应投降不杀的,但是后来秦国决策者还是决定全杀了,确实有点“坑”。
另外事实上,当时古代战场上的所谓“坑杀”, 也并不是指挖坑活埋的意思,要挖40万人的坑这工作量确实也太大,太费力!古代一般是将战俘杀死后,把尸体堆积在大路两帝,覆土后形成一个个坟包,古人称之为“京观”或“武军”,以耀武威。
也就是说40万赵军缴械之后被秦军集体屠杀了,不一定是指他们被全部“活埋”。而秦将白起可谓是秦国的战神般人物,但是却因为这次坑杀了数十万赵军而被后世唾骂。
疑问二: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其实此战赵括才华可以说是被“埋没”了,从其为数不多的几次表现,尤其是长平之战中指挥的大小战役、以少打多等来看,赵括的实际指挥作战能力在整个战国期间应该也算顶尖。
长平之战赵军虽然全军覆没,但秦军此战失兵也几乎过半,若不是得到国内兵力支援,赵括可能会突围成功。可惜一些场内场外的因素导致其最后成败,后人往往只看长平之战结果而认为赵括“纸上谈兵”,是不公平的。
如果仅仅从双方战损比例来看,秦赵两军的战损比是较接近的,长平之战中的秦军也不能说是大胜,60万对45万以多击寡,又是老将白起对新手赵括,结果还死伤过半,基本算是两败俱伤。只不过杀了40万赵国降军后,相比之下秦的国力恢复得比较快些。
疑问三:秦军为什么非要杀掉这40万赵国降卒?
长平之战时秦国当时全国有300万人口,一国的青壮年男子一般占该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出动60万大军可以说是倾国之力,可以说秦国15岁以上男子都出征了,最后虽然获胜却兵力损失过半,导致秦国国力大减。
而赵国人口当时也在200至300万左右,40万军队几乎也是倾国之军,因为另外还有一部分留守首都等重地而幸存下来的军队。因此史书记载长平之战赵国的青壮年男子损失惨重,也是有理有据的,以至于后来燕国入侵赵国时,赵国不得不以少年和老人为主组成的军队迎战。
而秦国一定要杀死这40万赵军虽然非常残忍,但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赵国这40万降军不杀的话,赵国依靠这些青壮人能很快恢复战力。如果全杀掉的话,就能阻断赵国后十几年的兵源,重创赵军重新崛起的可能性。
因此在两国军事实力基本不相上下,在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战后,秦军终于好不容易将对方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也就一鼓作气,痛下杀手了!
閱讀更多 歷史雜談驛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