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總是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並不是好事。最近,朋友跟我說起她的煩心事。朋友最近越來越意識到,她5歲的兒子軒軒有點被慣壞了。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

“在商場裡,他一定要買自己看中的小汽車,我不答應,他就撒潑打滾,面對眾人的眼光,無奈,我只得向孩子妥協。還有,之前和兒子約定每天只能玩半小時手機,但兒子一哭鬧,我就又妥協了,於是他又多玩了半個小時。”

軒軒被寵壞了,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而朋友覺得自己應該對此負責。她說:“我現在認識到,我當時不應該總是滿足他的要求,可是我當時只是不想讓他哭鬧,所以才對他有求必應。”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想要什麼,父母就滿足他,就買給他。對父母對長輩,缺乏起碼的尊敬;出門在外,也表現得十分沒有規矩。其實,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是有共性的:是父母沒有原則的讓步,甚至是縱容。

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分享過自己的育兒之道,看完之後讓人受益匪淺。

女兒小時候在超市裡看上一輛小汽車,被拒絕後,坐在地上哭鬧。媽媽並沒有因此妥協,而是將她帶回家,陪她呆在自己屋裡。期間,無論女兒怎麼哭,她都不為所動,只是在孩子哭累的時候為她擦把臉。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

最後,女兒哭累了,她淡定地問女兒:還哭嗎?要哭繼續哭。女兒哭了好長一段時間後,見媽媽的態度絲毫不放鬆,便也作罷。從那以後,女兒再也沒有提出過任何無禮的要求。

我很欣賞這位教授的做法,既堅持了自己的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的無理要求,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有著任何的改變。同時,又讓孩子感受到“我不同意你這樣做,但我仍然愛著你,會關心你,不會棄你而去”的安全感。

在愛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既不失去愛,也不缺乏管教,堅守做父母的原則。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

繪本《我永遠愛你》中就有這樣的對話:

阿力:“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

阿力:“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你還愛我嗎?”

媽媽:“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得負責給妹妹洗乾淨。”

這個故事中的媽媽做得特別好,她不厭其煩地保證,“我永遠愛你。”同時又不忘強調:孩子,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你要儘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後果。

父母不能幫孩子逃避,而應該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後果,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很寵女兒,但他原則分明,絕不把孩子慣壞。他給孩子從小定下做家務的規矩。她們必須擺餐具、洗碗,自己收拾房間,打理床鋪,清理遊戲室,生活瑣事全部要自己幹。暑假時,她們還要去餐廳打工賺錢,當收銀員。

奧巴馬說:“給孩子制定清晰的原則,他們就會有責任感,就不至於把自己得到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奧巴馬還給女兒們定下閱讀的規則,幼年時,便讓她們養成睡前閱讀的習慣,不但要讀童話繪本,而且還要讀科普雜誌和小說。他親自給孩子開書單,逢年過節便帶他們去買書,一次買20本是家常便飯。奧巴馬也用同樣的原則要求自己:無論多忙,他每晚一定會讀半小時書,每個假期,他都會制定詳盡的讀書計劃。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

在聖誕期間,他宅在家中,讀完了多本長篇鉅著。暑期外出度假時,他也隨身帶著書,每天閱讀300頁,猛啃文學、歷史、傳記,通學博覽。在他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家庭中形成了潛移默化的讀書氛圍,於是,讀書對女兒們而言,便不是負擔,而是自然而然的習慣。

最終,他的女兒們變得自律而博學,身上沒有半點名媛的浮躁之氣,紈絝之風,極受歡迎。大女兒順利考進了哈佛,小女兒還在上中學,學業成績和綜合能力都是頂尖。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父母的言行舉止中,藏著孩子的運氣與未來。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大概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有原則的父母,才能養出有前途的小孩

最後和大家分享美國一所學校給父母的備忘錄: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的無理要求只是在試探你。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這樣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時候,我得依靠你來判斷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