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左宗棠和李鴻章兩人都是晚清同治、光緒時期的中興之臣。在太平天國起義時,可以說由於同屬於封建地主階級,在面對共同的國內階級矛盾問題時兩人還能站在同一戰線,共同鎮壓起義;但是當面對中華民族與西方列強的民族矛盾時,兩人便分道揚鑣,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恩怨糾葛。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左宗棠

恩怨之始——天津教案、《中英煙臺條約》

天津教案發生與1870年,外國傳教士的胡作非為引發了憤怒的天津人民與之發生鬥毆。法國駐津領事豐大業甚至衝入北洋通商大臣崇厚公署,並向通商大臣開槍射擊,而後又衝向街道,開槍射擊群眾,被徹底激怒的天津人民喪失了理智,豐大業被群毆致死,後來天津人民又燒燬了法國教堂,打死了好多教士。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天津人民火燒教堂

當時天津教案是由直隸總督曾國藩來處理的。他不顧天津民間輿論,捉拿打死豐大業、焚燬教堂的兇手,最終經過嚴刑拷打,將十餘名兇手直接殺死為外國教士抵命,一時之間朝野輿論譁然,責備曾國藩辦案不公。為防止教案可能造成的後果,曾國藩令李鴻章來直隸備戰。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曾國藩

李鴻章到達直隸後,完全同意他的老師曾國藩的做法。1870年10月,曾國藩與李鴻章上奏結案:“共得正法之犯二十人,軍徒各犯二十五人,辦理不為不重,不惟是對法國,亦堪遍告諸幫”。

天津教案結案之時,左宗棠譴責曾國藩說:“津事草草了結,侯相頗不為時論所許,然當倉卒議論紛紜,莫敢執咎,侯相平日於夷情又少講求,何能不為所撼?”左宗棠還嘆息說:“數年以來,空言自強,稍有變態,即不免為所震撼,詢可憂也”。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李鴻章

再到1875年,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會同英國武裝侵入滇西, 激起邊民的憤怒,邊民抗擊在反抗的過程中打死了馬嘉理。之後,英國駐華公使趁機要挾清政府,清政府命李鴻章處理相關事宜。那麼李鴻章是如何處理這件事情的呢?李鴻章說:“中外交涉先論事理之曲直, 此案其曲在我,百嚎何辭!威使氣焰如此壯大,斷非敷衍循飾所能了事。”

1876年9月,李鴻章迫於壓力同英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煙臺條約》。當時的左宗棠正在西北整頓軍務,準備收復新疆,討伐阿古柏。阿古柏其實是英國人的走狗,馬嘉理案發生後,英國便向清政府施壓,以戰爭相要挾,同時通過《申報》造謠說: “英國有打通西路之意,因雲南騰越官軍致斃英國翻譯馬嘉理,欲藉此為詞。俄人亦有與甘肅為難,欲牽制官軍,使我首尾不能相顧。”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中英煙臺條約》的簽訂

李鴻章聞訊驚慌失措,連忙向英政府解釋說中國軍隊“以剿內寇,尚屬可用,以御外患,實未敢信”。而左宗棠則認為英國和俄國一直有矛盾,不可能會幫助清政府,而且如果英國敢在雲南與清政府開戰,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英軍一定會失敗。他還指責李鴻章的淮軍自詡天下第一精兵,如果連英軍都打不過那淮軍拿什麼做天下第一。

在聽說《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後,他又譴責李鴻章,認為條約中免除英國商人的稅金最終會導致清政府糧餉的緊缺,將來“非與英國決戰不可”。在天津教案和《煙臺條約》兩件事中,一個曲意妥協,一個主張據理力爭;一個害怕開仗,一個準備與英國決戰。左、李兩人愛國與賣國的恩怨糾葛由此開始。

恩怨發展——塞防、海防之爭

1867年新疆阿古柏宣佈獨立,1871年沙俄進軍攻佔了伊犁,中國邊疆發生了巨大的危機。塞防、海防之爭由此開始。

1874年冬, 李鴻章藉口籌備海防,奏請裁撤西征軍,將西征軍的餉銀轉做海防經費,提出新疆一直以來是不毛之地,即使收復了也沒有絲毫的價值,主張拋棄新疆。1875年4月,左宗棠針對李鴻章的賣國言論,提出新疆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的領土,而且收復新疆有利於奠定西北穩定的局勢。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左宗棠西征

值得慶幸的是,在這次海防與塞防的鬥爭中,左宗棠戰勝了李鴻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率軍全殲阿古柏叛軍,1877年西征軍基本穩定南疆。新疆立足穩定後,左宗棠馬上向清政府提出收復伊犁的請求。第二年,清政府便派崇厚赴俄交涉,1879年9月,沙俄帝國主義脅迫崇厚訂立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左宗棠反對極為激烈,堅持收回伊犁全境。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左宗棠收復新疆

而李鴻章仍然堅持自己之前的觀點,認為伊犁彈丸之地,不收回反而更好,避免與沙俄進一步的衝突,李鴻章甚至破口大罵左宗棠:“倡率一般書生腐官,大言高論,不顧國家之安危”。後來,清政府派駐英、法公使曾紀澤赴俄國談判,左宗棠則表現出積極備戰的狀態,設司令部於哈密,給曾紀澤的外交鬥爭提供支援,曾紀澤終於與俄國訂立新約。

恩怨巔峰——中法戰爭

在左宗棠進入軍機處時,中法之間的交涉已經日益頻繁並且越來越緊張。到了1882年春左宗棠就任兩江總督時,法軍在中越邊境進行一系列挑釁的軍事行動,中法之間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一場戰爭。為此,左宗棠在兩江整軍經武,實力備戰,疾呼杭抗擊法國的侵略,而李鴻章澤則在極力尋求妥協投降。

李鴻章始終認為如果中國在雲貴邊境動兵,法國海軍就會入侵,萬里海域將難以防範。並且政府的財力難以維持大規模軍事作戰,清政府的海軍也無法抵擋法國的鐵甲艦。最重要的是即使一時取得勝利,也不代表一直不會失敗,一旦失敗,後果無法承受。為了達到他妥協的目的,他還威脅朝廷說沒有一千萬無法作戰,而且水師還未練成,唯有妥協求和才是萬全之策。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李鴻章

左宗棠則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當時的法國國內鬥爭非常劇烈,如果中國奮起抵抗,打持久戰,久攻不下的法國人必定受挫;另一方面,法國人跨越萬里作戰,戰爭補給難以為繼,而且雲貴地區環境艱難,法國人水土不服,持久戰法國人必敗。

然而歷史並沒有站在左宗棠這邊。1883年4月,清政府命李鴻章迅赴廣東督辦中越邊境抗法軍事,作為投降派,李鴻章則是不斷謀求談和。看不下去的左宗棠於1883年夏上奏請求任命所部王德榜招募勇丁,以開赴前線作戰,可惜清政府拒絕了左宗棠的請求。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中法戰爭形勢圖

1884年1月,法國擴大侵略,1884年5月11日,李鴻章與法方簽訂了屈辱的《簡明條約》。李鴻章以為《簡明條約》可以“長保和局”,誰知條約簽訂一個月後,法國便背叛盟約,挑起了觀音橋戰役。清政府立即命令左宗棠前往穩定東南戰局,然而在1885年3月的鎮南關大捷後,李鴻章又提出“乘勝即收”的觀點,與法國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

愛國與賣國!看左宗棠與李鴻章恩怨糾葛十五年

中法戰爭中在越南的中國大使

尚在前線的左宗棠聽到這個消息,不禁扼腕嘆息,深感大局被李鴻章操縱,他已經無力迴天。1885年6月19日,左宗棠請求辭職以示抗議,朝廷不許。9月5日,左宗棠懷著對民族災難的悲憤,撒手塵寰,與世長辭,而他與李鴻章十幾年來的恩怨糾葛也隨之消散。

彎腰一時,或許可以苟延殘喘,臥薪嚐膽以圖自強;彎腰一世,則只能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所謂的徐徐圖之也並不是沒有終點,國富則民強仍然是一條公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