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績效考核的認識

來到公司3年多一點的時間,我主要負責績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結合企業文化與公司的用人標準,多少有些感觸,給大家分享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職場上一種不是太好的現象,就是當我們談及思路方面的時候,特別是在有領導的時候,達成一致的概率會比較高,但是涉及到具體怎麼做的時候,真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領導不在的時候,達成的概率因人而論,但最終背鍋的很可能是首先提出來的那個人?

這個現象在很多企業裡貌似存在諸多的類似,難怪接觸的久了就會發現部分人員對於思路、價值觀等具備一定引導、指導性的言辭或文章非常牴觸,認為是虛的,不靠譜的,其實不然,只是說找錯了對象或者說腦袋弄錯了屁股的位置。

從2017年開始做績效考核工作到現在為止也有近3年的時間了,從一開始的各種條件制約進展速度緩慢,到現在的能夠在規定期限內得到想要的數據及關鍵結果,公司的績效考核有了長足的進步,但也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在公司裡頭,績效考核的實施,過程曲折又充滿著正能量。績效考核的功能之一就是診斷。舉個例子,“結果都是好的,一定是有問題的”這個結論是成立的。那麼結果都是好的,為何還要說有問題呢?這個話題就要回歸到我們開篇講的現象中,之所以出現結果都是好的,是真的好嗎?其實不然,是隨意性與人情面子在作怪,都想做好人,都不願意做壞人,這個立場本身就是錯誤的。否則公司搞績效考核也就成了走形式、擺架子,不但浪費錢還得浪費精力去配合,就是唱戲也不帶這麼玩的(自娛自樂)。

公司在很多次場合提及對“隨意性、人情面子”的終結與反思,這與績效考核的思維是一致性的。

舉個案例:

有一個小和尚擔任撞鐘的職位,半年下來,覺得無聊至極,認為不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已。有一天,主持宣佈調他到後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撞鐘一職。

小和尚很不服氣地問:“我撞的鐘難道不準時、不響亮?”主持說:“你撞的鐘雖然很準時、也很響亮,但鐘聲空泛、疲軟,沒有感召力。鐘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撞出的鐘聲不僅要洪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

換做其他人的話,一定是“錯不在我”,是“你們搞的問題”,其實這類現象已經不止一次的出現,這種隨意性的苦果最終還要人情面子來擺平,制度與流程的盲區逐步被拉大,大家對於制度的權威性喪失了敬畏,唯有把領導的話當成了聖旨,這在組織內部是多麼可怕?

績效考核作為企業經營戰略落地的重要途徑之一,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分解,把目標逐步分解到個體(當然是連同標準嘍,得符合SMART原則嘛)。

案例中的績效考核如果能夠實施,小和尚知道自己的使命,也許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以此看來,思維與行動上的不同選擇,在開始階段已經出現多重結果。那麼,按照這個邏輯來講:

1.當一個個體,不知其然地去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看成是碰運氣;

2.當一個個體在一個組織內不知其然地做某件事的時候,這對個體與組織來講都不是好事,起碼算不上“情投意合”,只能看作是一廂情願;

3.當一個組織內部的小規模組織不知其然地做某件事的時候,會出現潛性的窩裡鬥,即雙方甚至是三方都是對的,沒有錯的,誰出頭誰是錯的,會捱打的。這種現象一旦出現,是會傳染的。

4.當一個組織不知其然地做某件事的時候,通常是在走下坡路的,即什麼都是無趣的,什麼又都是有趣的,各自都在忙各自事情,或忙的不可開交或閒的無所事事,但組織的病情卻越來越差。

總之,先有頭後有尾。這裡的“頭”就是思維意識,“尾”就是行動,也就是說:

1.頭不明,尾大不掉。即沒有堅定的立場與思路,行動就會受阻,一堆的行動方案難以取捨。

2.頭不清,尾腫不撐。即沒有清晰的邏輯意思,主次不分,哪個行動都不足以支撐結果的達成。

3.頭不亮,尾動,不響。即沒有明確的目標意思,行動的結果只能是無效的重複。

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統一的使命、願景、價值觀為代表的企業文化的溫養與宣貫來改善,企業文化涉及的對象主要是人,反饋的也是人,而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舉個例子,大家在去一個飯店的時候,第一接觸的就是服務員(我的笑容就像一朵花),第二就是菜咯(我可是廚師做的),如果兩樣都不滿意,你還會再去嗎?

此外,企業文化是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看作是企業文化的表現,這是企業精神文明層次的概念集合。文化的發展與壯大,是非常有利於企業經營與個人提升的,這裡不做贅述。但我想說的是,公司的任何一項管理決策都是奔著企業經營目標而去的,而企業文化的出現,會像潤滑劑一樣無聲而有形的讓我們的企業與個體配合的更加圓潤,這點從績效考核逐步改善來看,就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咱們企業文化中開始有了現代管理中績效的概念。

最後,我們由績效考核向績效管理邁進,還有一段路要走,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