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把遭遇不測叫做‘三長兩短’?

“三長兩短”是指遭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如明代範文若《鴛鴦棒》:“我還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兒,須一路尋上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定要討個明白。”那麼為什麼人的死亡可以用“三長兩短”來形容呢?

為什麼把遭遇不測叫做‘三長兩短’?

一般認為,“三長兩短”這個成語與我國古代的棺材有關係。打開蓋的棺材一般由三塊長木板和兩塊短木板構成(組成一個長方體),因此“三長兩短”便借喻人的死亡。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學者認為棺材加上棺蓋後是“四長兩短”,我們經常說蓋棺方能定論,那麼用在這裡似乎有些不恰當。

為什麼把遭遇不測叫做‘三長兩短’?

據《禮記·檀弓上》記載:“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古代棺木上沒有釘子,用皮條把棺材底與蓋捆合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方向木板長,縱的方向木板短,“三長兩短”即源於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縫合處,此指連接棺蓋與棺底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發展到後來用釘子釘棺蓋,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漸被淘汰。三長兩短的捆棺材皮條也隨之消失,但這個詞語卻一直流傳下來,在現代漢語中也經常使用。

原來這個成語的來源是和棺材相關的啊,大家是不是沒想到啊?關注我,讓你知道更多你不知道的事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