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洛荷》:納粹女青年的黏溼歷險

《少女洛荷》:納粹女青年的黏溼歷險

《少女洛荷》是一個發生於二戰結束時的故事,這就是為什麼它從始至終籠罩在一種陰鬱的情緒之中。在這種時間設定的基礎上,導演凱特·休特蘭以一個新鮮的角度切入二戰,關注納粹軍官的女兒在父母被捕後價值觀的重建和情感的養成,在少女洛荷姐弟幾人食不果腹而又危機四伏的尋親路上,戰後德國破敗的景觀、殘殞的信心以及墮落的道德被一一呈現,甚而從納粹母親一輩威嚴的訓斥中你還能歸結出一點點納粹之所以會產生的因由。

《少女洛荷》:納粹女青年的黏溼歷險

圍繞她所選取的巧妙角度和意圖觸碰的豐富主題,凱特·休特蘭利用特寫和音樂儘可能地把悲傷、憤怒、厭惡和恐怖放大。片頭夢囈般的數數聲(在電影中段我們才知道這個聲音來自無關緊要的跳繩動作)預示了這種不恰當放大在影片中的泛濫,肉體局部細節、粘稠液體、骯髒的手、病變等畫面大膽又不厭其煩地出現在銀幕上,音樂和慢動作的運用也難脫不加節制之嫌。在這諸多因素渲染和造就的末世情緒之中,主人公的自哀自憐和對苦難的變態沉溺逐漸顯示出來。

《少女洛荷》:納粹女青年的黏溼歷險

為了理解二戰,我們有必要以納粹的視角思考問題,凱特·休特蘭拍攝本片的初衷和本片的獨特之處想來亦在於此。然而,她卻像是忍不住顯露自己對納粹的批判態度。這樣的矛盾導致的結果是,我們很難建立起對洛荷的同情,洛荷、她的父母、她的祖母,甚至洛荷前去乞食的老太婆,在導演的視角之下仍然顯得像是怪物,比如他們對猶太人發自內心的厭惡、比如對偶像的崇拜、比如讓人不舒服的性愛場景和畸形的性愛交易觀。為了影片的走向不背離自己的初衷,導演不得不將情感強加到我們身上,細節、音樂和慢動作便成了她急功近利的手段。

《少女洛荷》:納粹女青年的黏溼歷險

洛荷的母親是本片中最冷血的一位角色,當她對丈夫說出“你是一個懦夫”,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莎翁筆下唆使丈夫反叛、最後服毒身亡的麥克白夫人。從她不滿的面孔和焦躁的言語中,從她最後獻身信仰的行為中,我們看不出絲毫對子女的愛意。處於叛逆期的青春少女洛荷,有意而又無意地繼承了母親身上的種種特點:自視甚高、歧視猶太人、對人缺乏信任、不顧及他人感受,以及一副彷彿全世界都虧欠自己的表情,甚至包括她要求托馬斯撫摸自己,也似乎是出於對母親的模仿,性愛在她那裡,不會有比交易更高的意義,她生來便是為了忍辱負重。

《少女洛荷》:納粹女青年的黏溼歷險

正是愛情拯救了洛荷,也拯救了這部電影,使它即便有上述缺點,仍然不失為一部美麗的影片。是托馬斯向她證明,這個世界上並不全是私心與惡意;是托馬斯的謀殺,讓她認識到納粹的罪孽;托馬斯錢包中的照片,讓她知道了猶太人也是從小長大。總而言之,是托馬斯讓人類的正面情感在這位少女的心中復活。在影片快結尾處,洛荷坐在田野上翻閱那些照片,眼淚不期而下,她完成了自己的成長,也給了觀眾唯一一次可以毫無顧忌地投射情感的機會。在這之後,她摔碎了所有的瓷鹿,彷彿是要跟納粹的罪孽告別,然而,她可能永遠也走不出內心的陰霾。(原創舊文一篇,首發於1905電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