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時間——納博科夫小說世界

1

  納博科夫在他的第一部小說《瑪申卡》中就初步顯示了他的獨特風格與主題,記憶與時間,意識與現實,虛構與真實。《瑪申卡》的情節很簡單。在柏林流亡的俄國軍官加寧、從鄰居的一張照片中發現鄰居正在等待的妻子瑪申卡,原來是他中學時代的初戀情人,而後的幾天裡,加寧不斷的追憶自己的往昔與連接人度過的美好時光於是將鄰居的鬧鐘撥慢,代替他去接瑪申卡,並期望著與瑪申卡重敘舊情,但是在等車的時間裡,加寧頓悟到,今日的瑪申卡已經是別人的妻子,無論過去多麼讓人懷戀,畢竟一去不返。最後,加寧踏上了另一列火車,離開了柏林,去法國開始新的生活,小說的女主人公“瑪申卡”一直都只是在加寧的記憶彙總出現,儘管他的記憶很美好,只國挺拔高傲的白樺,廣袤無垠的原野,波光粼粼的河水,秋日的陽光,寒冬的飛雪與瑪申卡都鮮明無比。但這畢竟都一去不返。沒有出場的瑪申卡其實是故土與往昔時光的雙重隱喻,遠離故園,流離失所的的加寧即使等到瑪申卡也只能是“現在”,而不是“過去”,時間永不停息,流亡並不僅僅是空間意義上的,跟個主要的是時間,主人公加寧最後認識到他與“瑪申卡”的無法逾越的距離,告別過去,奔向未來的新生活。


存在與時間——納博科夫小說世界

納博科夫


  納博科夫在以後的長篇小說裡,繼續和擴展了他在《瑪申卡》中的主題,有的評論家曾經指出納博科夫在“重複自己”,但是這只是對他的小說的主題:記憶與時間,虛構與真實的反覆追問與思考。作為人的存在的基本體驗的過去與現在,文學創作中的虛構與真實等主題,可以說是永遠寫不盡的,納博科夫以不同的結構形式和敘事技巧,描寫了各種不同的人物,將藝術性與通俗性結合起來,一以貫之的堅持他自己獨有風格與特色。

  2

  在《瑪申卡》之後寫作的長篇小說中,納博科夫運用了多種形式和技巧,開始了他成為“美國實驗小說的最有影響的先驅”的創作道路,在納博科夫的俄文創作時期,“戲仿”得到了普遍的運用,《王、後、傑克》對《包法利夫人》進行了“親暱模仿”,《眼睛》構思奇特,通過對19世紀愛情故事的模仿以一種奇特方式對主人公所處的世界進行觀照。《黑暗中的笑聲》寫了一個悲慘的戀愛故事,運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表現了“不是意識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的存在狀態。

  《防守》通過對象棋大師盧金一生的描寫,體現了在異化的世界裡,真實與虛構的界限已經模糊,人生只不過是令人無奈的重複,《光榮》再一次深化了時間的主題,主人公是一個叫馬丁的的俄國流亡者,他自從童年聽到母親給他講的童話,一個孩子走進牆上一幅畫的小徑裡,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便形成了強烈的“情結”,在他倍感空虛時,受到潛意識之中的“情結”的召喚,讓他決定像童話中走進畫裡的孩子一樣,去返回祖國,再也沒有回來。對故國的感情,對童年美好時光的懷念,使馬丁最後衝破時間與空間的巨大距離去進行“光榮”的冒險,在童話與現實,虛構與現實中,流亡者的心理衝動得到釋放與展現。


存在與時間——納博科夫小說世界

納博科夫


  納博科夫俄語時期的創作高峰是《禮物》,文本由五個章節鬆散的組成在一起,其中穿插有回憶錄、詩歌評論、散文等文體,主人公帶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文本中出現了俄國白銀時代的大作家普希金、果戈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的評論,並藉此傳達了作者的美學觀念與文學創作理念。主人公在結尾滿懷信心寫出一本叫《禮物》的偉大作品,可以理解為文本即為主人公創作的小說,《禮物》暗示了作者的這部作品是送給俄羅斯文學的一份禮物。

  《禮物》是納博科夫自己最為滿意的俄語小說,而《斬首的邀請》則是他最為看中的小說。這部小說是作者唯一一部“超現實主義”小說,有些研究者認為這是部“卡夫卡式”的作品,但是隻在表面上有相似之處,實則表現的是諾斯替教的思想。這是一部對精神與靈魂的讚歌,體現了作者對世俗存在的超越意識和對終極關懷的思索。

  3

  納博科夫在1940後,在美國大學執教,並開始用英語寫作,這一時期他寫出了頗受讀者關注和好評的《蒲寧》和《塞"奈特的真實生活》,前者繼續了身份認同,時間與記憶的主題,只不過與前期不同的是記憶在時間中開始變得無能為力,真實難以企及。《蒲寧》的主人公已經不前期作品中流亡的青年,而是俄裔的老教授,由於他性情古怪而無法融入美國的學院生活,又時常受到前妻的戲弄和欺騙。無奈之餘,在回憶與對俄羅斯的文化研究中尋求慰籍。最後,他終於被人頂替了教職,不得不離開學校。小說結尾,敘述者的謎底被揭開。原來,對蒲寧充滿同情的講述者,恰恰是他的情敵和教職頂替者。這就使文本中故事真實性受到質疑,真實與虛構被消解於後現代的詞語遊戲之中。因此,與其他後現代小說“解構”傾向不同,在蒲寧身上,雖然我們再也看不到《瑪申卡》與《光榮》中的希望,但卻多了一層人性的愛和憐憫。


存在與時間——納博科夫小說世界

納博科夫


  這是納博科夫後期小說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納博科夫因《洛麗塔》的暢銷而獲得豐富稿酬,從而辭去康奈爾大學的教授職位。於納博科夫1959年移居瑞士,開始了專業作家的生活,先後寫出了《微暗的火》、《阿達》和《瞧這些小丑》等長篇小說。將創作推向又一個高峰。

  其中,《微暗的火》被認為是20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是後現代小說的頂尖之作。《微暗的火》是一個玩偶匣,一塊瑰麗的寶石,一個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難的棋局,一場地獄般的佈局,一個捕捉評論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組織的小說。”在小說裡,作者一貫的主題記憶與永恆,真實與虛構被運用的爐火純青。全文仿照標準詩歌箋註的樣式,由“序言”、“詩篇”、“註釋”、“索引”四部分組成,戲仿文學研究和批評,詩人謝德的長詩《微暗的火》工有999行,首尾相接,循環往復,題目“微暗的火”出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雅典的泰門》,第四幕、第三場:“太陽是一個竊賊,運用他巨大的魅力/掠奪著澎湃的大海,/月亮是一個流浪的賊/從太陽那裡自己微暗的火。”隱喻謝德及其詩歌的原創性與金波特及其註釋從原詩中穿鑿附會,曲解作者的原義,如同月亮從太陽竊取微暗的火光。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一隱喻暗示著後現代文本與創作的特性,如拼貼、差異性、曖昧性、復調性等。揶揄了小說本身的風格。看似片段化的敘述中有其有序的內在邏輯。既有元小說的維度。又解構了元小說。文本中的鏡子、遊戲、迷宮、象棋等諸多意象,互文了很多部以前的作品,而且出現了“洛麗塔旋風”和“蒲寧”,魔術般的敘事遊戲讓人覺得彷彿置身於撲朔迷離的時空迷宮之中,這部作品,即屬於羅蘭"巴特所說的“作者之死”後的可寫性文本,無需從中解讀出一箇中心意義。有的只是意義的不斷分延與增補,讀者可在文本的愉悅中體驗到“審美狂歡”與“愛和憐憫”。這部作品被麥卡錫稱為:“是一個玩偶匣,一塊瑰麗的寶石,一個上弦的玩具,一次疑難的棋局,一場地獄般的佈局,一個捕捉評論家的陷阱,一部由你自行組織的小說。”“這是一部完美勻稱,富有獨特性的奇作,通篇洋溢著道德寓意,是歲月流逝,卻無法掩蓋它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