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簡析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簡析




世界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上過高中政治課的你應該還記得,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的確,如果足夠細心,我們會感知到所有事物都在發生著變化,只是有些變化是在悄無聲息間發生的,但是就算再悄無聲息,我們驀然回首時還是會驚歎於它們的滄海桑田。

比如突然發現心目中一直偉岸的老父親變得佝僂;比如猛然發現彷彿昨天還在襁褓中的孩子已經渴望獨自出門。雖然我們是在某個瞬間意識到這些變化的,但還是不得不承認變化其實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你驚歎它只是由於你一直沒有意識到它,而它積攢起來的巨大變遷突然間在你猝不及防的時刻震撼到了你。

所以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流一直在流動),孔子也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但是,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變化”這個詞,就如同情侶們不喜歡“變心”這個詞一樣。總有一些事物,我們希望它們一直保持原樣,比如親人的生命、忠貞的愛情或單純的青春。另外,變化著的事物總給人一種不穩定的、轉瞬即逝的感覺。當一個事物變化太快,我們會有一種虛假的感覺,當一個時代變化太快,我們會有一種幻滅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簡析

於是就有人故意要與我們的常識作對,認為世界並不是變化的,或者說變化其實是不存在的。

這個人叫巴門尼德,一位古希臘哲學家。

我們認為每個事物都有自己生成、變化和消亡的過程——這是同一個完整的過程。我們還知道,所謂生成就是一個事物從不存在變成存在的過程,反過來,消亡當然就是一個事物從存在變為不存在的過程。但我們剛才說了,事物從生成到其消亡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中間沒有間斷。那麼豈不是說,一個事物既在生成同時又在消亡?或者說,每個事物都既存在又不存在?!

巴門尼德認為,我們不能說一個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這是胡扯。它要麼存在要麼不存在,沒有居間狀態。

這樣一來,巴門尼德就把變化的問題不知不覺地變成了另一個問題:存在與不存在的界限問題,或者說“什麼是存在,什麼是不存在?”的問題。

巴門尼德當然承認這個世界上必然有事物存在著。只不過這些存在者不能發生變化或運動。凡是在我們眼中會發生變化的事物都不是真正地存在者。

我們是靠什麼來感知變化的呢?沒錯,就是感覺。我們用眼睛看到了一隻鳥從天空掠過;用耳朵聽到一輛警車呼嘯而過;用鼻子嗅到一位美女從身旁走過;用手摸到杯子裡的茶慢慢變涼。巴門尼德提醒我們,感官是最會欺騙我們的,我們感覺到的這些變化看似引人入勝、讓人目不暇接,但其實這些都是虛妄的。

像不像佛教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教導?(其實東西方的人們自古以來都不約而同地質疑過自己的感覺)。

那麼真實存在的東西在哪裡呢?如果不能相信感覺,那麼我們憑藉什麼才能把握到它呢?沒錯,它只能存在在我們的腦海裡,我們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把握它。也就是說,感覺到的東西都是假的,理性思維的東西才是真的(這和我們的日常思維正好相反,我們認為觸手可及的經驗事物是客觀存在的,而理性思維的產物是抽象的、主觀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簡析

那麼只存在在我們腦海中的這個“真正的存在者”,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或者說,它都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它不會發生變化。這一點本來就是巴門尼德提出“存在者”這個概念的題中之意,剛才已有解釋,不再贅述。

其次,我們之前說過,變化無非就是一個事物從不存在到存在再到不存在的過程。而存在者既然不會變化,那麼它的存在性就永遠也不會增加或減少半分,所以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所以我們就不能再追問“存在者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了,因為這個問題對巴門尼德的存在者而言是沒有意義的。這樣一來,存在者和非存在者之間就被劃出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二者分別被孤立到自己的領域,不能互相轉換。

而且,因為不參與任何變化,所以時間在存在者身上是無效的,它超越了時間。從可變世界的角度來看,存在者是永恆的、絕對靜止的。它是非存在者運動變化的參考座標系,後者以前者為依據、為根本。

最後,存在者與思維是同一的:只有存在者是可以被思維的,也只有被思維的東西才是存在者。

為什麼“只有存在者才可以被思維”呢?道理很簡單:一個事物只有存在了,我們才有可能端詳它、言說它、將它對象化,它也才能進入到我們的思維世界中去。反過來,不能被我們思維所理解的事物或現象,也就無法具有存在的屬性,比如“變化”。

巴門尼德認為,“變化”在理性層面是不合邏輯的。因為變化是存在轉化為非存在,或者非存在轉化為存在的過程,這樣一來,“變化”這個概念中就摻入了“非存在”的成分。而思想是無法認識到非存在的,所以變化就是不可理解的,也就是不存在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簡析

你可能還是會說:“這不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嗎?我明明看到事物在起變化呀!”。

可是巴門尼德會告訴你:“你看到的只是假象,發生變化的並不是真正的存在者”。

你可能還是不甘心:“這些事物都是確確實實存在著的呀!硬邦邦的桌子,鼎沸的人聲,怎麼能是假的呢?反倒你說的所謂‘存在者’才抽象得令人生疑。”

可巴門尼德會告訴你:“我們之所以得出相反的結論,是因為我們各自倚重的能力不同。對於你來講經驗的東西更真實;但對我來講1+1=2、‘存在者’這個概念的真實性要更高一些。因為1+1=2不管在哪裡、也不管什麼時候,都必須受到理性地承認,‘存在者’這個概念不管在哪裡、也不管什麼時候,它的含義都不會有變化或出入,只要人們正確理解了它。它們比經驗事物更真實、更難以否認,當然也就更客觀、更富有存在性。”

那麼問題來了: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或許沒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