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早讓孩子做以下事,你以為是在培養特長,其實是在消磨天賦

現代父母重教育,不少父母在孩子沒上幼兒園之前就給孩子報過早教班,而多數父母在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就開始給孩子報英語、音樂、畫畫之類的興趣班。再心大的父母,也會在小學期間給孩子報上幾個興趣班。為啥?孩子在十歲前是發展興趣的黃金期,萬一孩子有哪方面的天賦,那得趁早挖掘,被家長耽誤了可不成。

但家長們沒有想過的一個問題是:有些事情,讓孩子過早做並不是好事。你以為是在培養孩子的特長,其實它會將孩子的天賦悄悄消磨掉。很多家長還不以為然,真的太可惜

不要過早讓孩子做以下事,你以為是在培養特長,其實是在消磨天賦


先來看看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天賦類型。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在進入耶魯大學後潛心研究智力測驗,通過記錄孩子的日常行為,來推測孩子的天賦。他曾自創了“潛力自測表”,根據對孩子們的追蹤調查,發現孩子們多有以下類型天賦:語言天賦、數學邏輯類型天賦、空間才能、身體運動才能、音樂才能、自我認知才能、人際關係才能。

當然,很多時候,孩子的這些潛在才能並不一定能被家長準確而及時地識別出來,這時需要家長做的,就是避開跟風地去學可能會破壞孩子天賦的事情。

不要過早讓孩子做以下事,你以為是在培養特長,其實是在消磨天賦


不要讓孩子機械化地死記硬背無意義的東西,會破壞孩子的語言天賦

曾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奶奶要求四歲的孫子背《三字經》,孩子一開始背得很順溜,但到最後開始磕磕絆絆起來,奶奶立刻嚴肅起來,提醒了兩次後“警告”孫子說,回家後要讀五遍,讀完再背,如果背得不順,晚飯就別想吃了。

後來我跟這位奶奶聊起來,她說家裡人發現孩子記性很好,說話也很溜,就有意培養他這方面能力。家裡《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這些都有。孩子一開始還挺高興,背完了能得到家長鼓勵嘛。後來不知怎的,越背忘性越大,要催著甚至罵著才肯背。我當時聽了就覺得可惜,孩子這是興趣被扼殺了。

針對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家長需要做的,是創造環境讓孩子發揮自己優勢,比如多提供故事性繪本,多帶孩子外出,鼓勵孩子跟外人交流、選擇韻律強的經典名作比如《聲律啟蒙》讓孩子朗讀欣賞,但不是用高壓手段一味要求孩子不理解意義地死記硬背。這種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一看到就覺得膩,出於逆反心理反而不願意再接觸。

不要過早讓孩子做以下事,你以為是在培養特長,其實是在消磨天賦


學音樂也是如此。不要過早、過嚴地讓孩子學樂器、樂理。

一位朋友跟我說,小時候她曾無意中哼出一段自編的旋律,被爸媽聽到後認為是“神童”,於是請老師、買鋼琴,開始了暗無天日的音樂學習生涯。那時候她才三歲,自制力很差,為此沒少挨鞭子。練了幾年,也過了好幾級,但突然有一天,她不願意再練了,把手指都劃傷了。後來無論是爸媽打罵還是求她,她都不為所動。父母沒法,只好放棄。不過朋友跟我說,其實她很後悔,如果當時父母沒那麼嚴苛,能多講究些方式方法,說不定她不會放棄,也能有番小作為。

對於展露出音樂天賦的孩子,家長要謹防“過度開採”,更重要的是做好音樂啟蒙,保護好孩子對音樂的熱愛和敏感。多讓孩子聽些古典樂,培養孩子的樂感、節奏力和聽音能力。前期積累得多了,再慢慢給孩子引進一種他喜歡的樂器,學些樂理知識會更好。

此外,對有畫畫才能的孩子不要過早教素描等寫實類技法,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對具有數學邏輯的孩子也不要死板地學習珠心算,而是多一些鍛鍊邏輯思維的遊戲。

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一定要避開那些會扼殺學習興趣、抑制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特長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保護孩子的潛力。

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性格發展、家庭教育、雙商開發,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定期給您奉上實用教育小貼士,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