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1+1是個不等式

水皮:1+1是個不等式

水皮

1+1=?

提出問題的人顯然希望答案是大於或者遠遠大於2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常識告訴我們,1+1就是等於2,這就是結果。

但是結果重要嗎?

過程呢?

對於我們投資者而言,有時候,過程可能比結果更重要。

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國中車。

中國中車在合併之前,存在著一個南車,一個北車,都是央企,都歸國資委管,都做高速火車車廂,互相有競爭、有比較、有對比,好處就在於市場的營銷、技術的進步、售後的服務,包括人才的引進,互相激勵;不足之處在於國內市場飽和之後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出現了互相砍價的惡性競爭,權衡利弊之後,南車北車合併成立中車,號稱神車。

神車出世之後,南車、北車的股價長期在6元之下,合併消息傳出之後,先上12元臺階,再繼續狂飆,藉助2015年初的牛勢,股價上衝到39.47元。先上車的歡欣鼓舞,沒上車的或早下車的捶胸頓足,1+1在股市上不是等於2,而是大於600%。但是,現在呢?現在中車的股價又回到了6元左右,神車翻車變靈車,一枕黃粱夢醒,哪來回哪去,1+1的結果就是等於2,而實際的內在效率可能都小於2。

股市就是一個講故事的地方,尤其喜歡講重組的故事。前者有中國神車、中國神船、中國神煤、中國神電,現在又有中國神券呼之欲出。

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兩家頭部券商重組合並的消息突然又在市場上不脛而走,引來整個板塊的騷動,中信建投更是一馬當先衝擊漲停,大有再創新高之勢。即使在兩個公司發佈澄清公告之後,依然有人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盤中反覆操縱,坊間反覆論證。傳謠、闢謠、落錘,總有人相信不是空穴來風,更何況,兩家公司都掛中信頭銜,兩家公司素有淵源,兩家公司曾經同題材的確存在過,所以,再傳一次又何妨?

中國需要神券嗎?

好像挺應景,應什麼景呢?應證券市場改革開放的景,從現在起外資可以控股國內的券商,以後還可以獨資,面對外資券商的進入,國內窩裡狠的券商好像在體量上不是一個等級的,需要組建航母級的券商才能與之對抗。簡單對比一下就知道,高盛的收入一年是365.5億美元,利潤是80億美元,而中信證券一年的收入431.4億人民幣,利潤是100多億人民幣,中信建投的收入只有136.93億人民幣,利潤55億左右的人民幣,中信和中信建投加起來收入也不過568億人民幣,利潤150億人民幣。依然和高盛不是一個等量級的,更不用說收入的構成和利潤的來源,高盛是真正的投行,而中信和建投主要收入還是經紀業務,儘管兩家的IPO承銷已排數一數二,但加起來也不過71家,實話實說不是一個層次的,因此,重組合並以御強敵只是自欺欺人的玩笑而已。

當然,中信和建投的合併肯定會在市值上超越高盛,中信的市值是3000億,建投是2700億,合併是5500億的龐然大物,而高盛的市值現在不過6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不過4200億。不得不提醒大家的是這些市值對應的市盈率,高盛是7倍左右,中信是25倍,建投是50倍,相比高盛,中信和建投不是虛胖的問題,而是浮誇和浮腫的相加,這是應對挑戰嗎?

中信是央企,建投是地方國企,一個屬中信集團,一個屬北京國資委,整合是有難度的,當然行政命令一切皆有可能。但是如果是市場化行為則難上加難,因為兩家都有A股和H股,中信的A股是24元左右,建投的A股是36左右,但是H股正好相反,中信是12港幣左右,建投只有7港幣左右,原因就在於建投的流通股只有整個股份的十分之一,所以在A股被當做小盤股在操縱,A股是H股的6倍,這樣的股價之差沒人能出其右,合併是以A股為標價還是H股為標價——以A股為標價,中信的散戶不會同意;以H股為標價,建投的股東不會同意,1+1或許永遠算不出是多少,不必當真,炒炒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