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敏:那些懷抱初心的創業者,為什麼最後都淪為“騙子”?

向敏:那些懷抱初心的創業者,為什麼最後都淪為“騙子”?

筆者堅定不舉例敘述,同時也希望看官們亦不代式入閱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視環境遭遇而變,是本能,也是當下須擁有的動能。

之所以起這個題,一方面是因為看到很多大神跌落神壇的案例;另一方面也是想基於此,好好思考並整理下“能夠確保創業初心不變的前提?”

首先,我們必須達成共識的是:創業是一個為創業者或團體創造機會和可能的活動,它所追求的是多方面“達成優化生存條件、達成精神享受”的目的。而之所以給創業行為以“夢想、初心、責任、使命……”包裝,在筆者看來只是基於創業行為的力量加持。

我們說一個人之所以產生創業行為,多數都脫離不了這樣兩個前提條件:1、當個人資源以及動能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當然創業勇氣也算是);2、受社會創業環境和風氣的影響。主動主觀創業和基於客觀環境為前提的創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業出發路徑,但對成功的追求卻是一致的,對創業必然成功起初必須是篤定的。

筆者以杭州為座標,回顧下來,杭州近兩三年的創業多數都是受社會創業環境和風氣的影響,這得益於時下創業共享資源的豐盛,無論是政府支持、資本、人才、策略思想……創業的社會基礎設施完善,催化了基於客觀環境創業行為。但不管是“自驅”,還是“客驅”,創業者對創業風險的統籌認識、風險的承擔能力才是決定創業行為能否走得更遠,創業能否獲得階段成功的關鍵。

向敏:那些懷抱初心的創業者,為什麼最後都淪為“騙子”?

創業若是遊戲,成功之路就是不斷更新裝備、打怪升級;創業當如遊戲,退出關機就該回歸生活。而事實,創業並非遊戲般灑脫,創業者的褲腳上多數都捆綁著家庭。

而真正百思不得解的是:創業失敗為什麼必須累及家人?家庭為什麼都會成為創業失敗的最後的買單方?是歸功於創業者的公私不分,還是社會根本就沒有為創業提供可以進行“公私分明”的保護措施?

事實上,創業者在遇到困難時都通過“選擇隱性大風險”來覆蓋“當下的小風險”,期望以風險覆蓋能力來為項目爭取發展空間和時間,更不惜搭上個人(家庭)來共同承擔風險……最後越陷越深才是根本問題所在。因為太追求成功,而選擇激進(有人管這叫激情,去TMD),當風險覆蓋能力滿足不了覆蓋要求時,泡沫破碎,而創業者淪為“騙子”。

我們可以理解“騙子”的產生,但不能因此原諒“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