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業6年,打造110億商業帝國,如今成為騰訊最大的“威脅”

他創業6年,打造110億商業帝國,如今成為騰訊最大的“威脅”

媒體稱他是

一個讓馬化騰發抖的人

這個眼鏡哥可能認識的人不多,提起他的企業都會說“原來是他呀!”

他就是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張一鳴

曾帶領公司開發出抖音、今日頭條、內涵段子、悟空問答等產品

改變了中國6億人的生活方式

在中國平均每3個人中,都有1個人使用過字節跳動的產品。

又由於近年頭條多次被“約談”以及跟大佬們幹仗,小張前不久決定把主品牌換成公司名“字節跳動”而淡化了“今日頭條”。

從2012年創立僅僅幾年時間,這個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就陡然鵲起,使得它與美團、滴滴被歸結為互聯網小巨人TMD,這個T就是頭條的字頭。

2018年6月頭條的估值從起步的1千萬美元已達到750億美元左右,已然超過了BAT裡的B的市值了。

什麼原因使得這個起步時只想做個“小而美”的公司突然爆發?大家可能急迫想了解頭條發展歷程中幾個關鍵問題:

  • 頭條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 為什麼估值在六年內達到750億美元?
  • 張一鳴的成長秘訣有啥獨到之處?
  • 這個內向的孩子哪來這麼大能量?

要想說清今日頭條怎麼發展起來的,必須得回顧一下張一鳴的創業史。

筆者經常在思考一個悖論:一般來說,我們不主張大學生創業,可是近年一些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像頭條、美團、滴滴等企業,其創始人還就是大學生。

所以我們不妨把剛才那句話說得更精確一些:對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創業不是一個合適的選擇;但不排除少數特別優秀的大學生可以選擇創業道路。

張一鳴、王興、程維就是這些特別優秀大學生代表。

他創業6年,打造110億商業帝國,如今成為騰訊最大的“威脅”

像來自福建龍巖的小夥張一鳴,報考天津南開大學的初衷居然是“那裡有許多漂亮女生”,到大學一看倒是有幾個漂亮女生,可那些名花早就有主了,像他這樣的“嫩雞仔”邊都沾不上。

讓小張鬱悶的不僅是女朋友找不到,所學專業也不喜歡,那個微電子專業天天要圍著一堆電器件忙活,實在激不起張一鳴的一點興趣。為此,張一鳴天天蹲在系主任門口哀求轉到軟件工程專業。

專業一換,張一鳴立馬就找到了感覺。此後3年,他潛心鑽研編程技術,寫了十幾萬行的代碼,最後成功發明了一個電路板自動化軟件,並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二等獎。

從此,小張開始對軟件著迷,天天泡在軟件編程的小世界裡。大學一畢業就用軟件開始了第一次創業。

他創業6年,打造110億商業帝國,如今成為騰訊最大的“威脅”

小張認為大公司肯定需要一個強大的協同辦公軟件,於是張一鳴找來兩個同學,組建一個3人小團隊開發。軟件倒是開發出來了,不過半年沒有賣出去一套。

初試不成後,小張2006年進入旅遊搜索網站酷訊,他是公司的第一個工程師。隨後,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研發出國內第一個全旅遊搜索引擎,奠定了酷訊在生活搜索領域的領軍地位。

後來美團的王興花了數千萬美元收購酷訊網,正是看中張一鳴當時研發的這套搜索系統。

小張2008年離開酷訊,去了微軟,9月份離開微軟,以技術合夥人身份加入王興的飯否網創業,負責飯否的搜索、消息分發、熱詞挖掘、防作弊等方向。

10月份飯否被關閉後,張一鳴開始第一次獨立創業,創辦垂直房產搜索引擎"九九房"。

2012年,辭去九九房CEO的職務,開始第五次創業。當年5月份推出實驗性產品"內涵段子",與"今日頭條"現在的技術結構一模一樣。收到不錯的反響之後,在8月份推出"今日頭條"。

他創業6年,打造110億商業帝國,如今成為騰訊最大的“威脅”

就這樣在七年時間裡,連續五次創業。雖然形式上有獨立創業也有與別人合夥創業。從結果看前4次都以不同程度失敗了,可在小張看來每次創業經歷都是收穫滿滿的。

他不僅在技術上越來越熟練精進,在技術之外的方方面面也是越來越成熟了。

而且小張認為前面4次創業經歷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沒有後面的“頭條”!

做“今日頭條”意思是把創業方向定在媒體,或者說是定在了做內容。這個方向可不是“藍海”,從互聯網起步就是從門戶網站做起的,搜狐、新浪、網易都是這方面資深玩家。

後來互聯網進入2.0時代,博客、微博也是經營內容的,到了BAT的百度,更是以搜索引擎為核心大做內容的文章。

此次“頭條”做內容有什麼新意嗎?

當然,沒有新意頭條就不可能“異軍突起”。就在互聯網大佬們不再關注內容創業時,張一鳴才有機會從“紅海”裡再創出一片“藍海”。

張一鳴靠著他多年練就的軟件功底,以及多年創業路積累的經驗與獨到眼光,選擇了一條全新的路子做內容。頭條起步的100來人裡基本都是技術人員,沒有一個文字編輯,也都沒接觸過新聞。

他創業6年,打造110億商業帝國,如今成為騰訊最大的“威脅”

他們做的就是一件事:

用純技術算法手段從海量的內容中去搜索挖掘有價值的內容,最關鍵的是這些內容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進行“定製化”推送。

這在信息爆炸時代,面對著看不完信息的人們,不蒂為是一劑清新可口良藥,人們可以擺脫浩瀚無垠的信息海洋,只讀取精準定製的有價值信息。

一個熱點新聞剛剛出來,幾秒後就被今日頭條抓到了,然後就成了它的新聞,而且速度比任何紙媒要快,推送比任何網站都精準。

這就是頭條一舉成功的秘密武器!

自2014年8月推出今日頭條,短短90天時間,訂閱用戶量就突破1000萬,等其他幾大巨頭反應過來,今日頭條已經長成了龐然大物。頭條就是這樣,靠很少的技術人員,靠絕門算法和初級人工智能技術,做到了以往人工手段可能需要幾千人的團隊才能做到的事。

當然這馬上就帶來了新問題:

頭條靠“智能挖掘”從無數提供內容的網站獲取信息,這些“撅著屁股幹活”的企業不幹了,我們用人海戰術做出來的東西,你用“高科技”輕而易舉就拿走賺錢了?憑什麼呀?

2014年6月以後,張一鳴不幹別的,天天就打侵權官司,一個月要處理40-50起。好在到了2014年底,經過A、B、C三輪融資,他已經手握1億多美元,有了解決問題的底氣。

不是就是錢散人聚嘛,張一鳴揮揮手,與幾千家媒體簽署了協議,能用錢擺平就堅決用錢來擺平。

為了解決自己不生產內容,老是“拿人手短”的短板,2013年,張一鳴第一時間推出了“頭條號”自媒體,邀請1萬多家知名的自媒體生產內容,從此再也不用擔心侵權了。幾個月後,頭條號就成為繼微信之外的第二大自媒體平臺。

他創業6年,打造110億商業帝國,如今成為騰訊最大的“威脅”

2015年以後,張一鳴也更是做了類微博的微頭條和以及問答模塊,粉絲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問答、微頭條3種不同形式的內容混合排列。

2016年以後,內容創業出現井噴,視頻直播風口驟起。

張一鳴對於“憑什麼可以有騰訊系,阿里系,就不能有今日頭條系”不以為然,一方面,張一鳴投資了圖蟲網、華爾街見聞、新榜、財新世界說、極客公園、餐飲老闆內參、30秒懂車等30多個公司,更是大手筆收購美國短視頻公司 Flipagram、 音樂視頻公司musical.ly。

另一方面,他拿出10個億補貼頭條號的視頻創作者,並推出火山、抖音兩款小視頻產品,今日頭條更多帶有媒體屬性,而火山、抖音體現社交屬性。就這樣,幾年功夫,風風火火鬧九州,把個“頭條系”真的弄成了一個提供內容的大平臺。

他創業6年,打造110億商業帝國,如今成為騰訊最大的“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