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時光飛逝,轉眼已至歲末。十二生肖輪流轉,一日時辰子為首,即將又要到鼠年。東漢經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曾說:“ 鼠,穴蟲之總名也。” 在中國人心目中,鼠既是一種生物性動物,又是一種人文性動物。鼠雖然不是人類豢養的動物,但它與人類共處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

今天,盤點一下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中的鼠形象,帶你瞭解古人眼中的“鼠兄鼠弟”。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中唐 瓜州榆林窟第15窟 前室北壁北方毗沙門天王手中的吐寶鼠

尖嘴、大尾、長耳,這是甲骨文的鼠字。鼠的旁邊,有幾個小點,代表著老鼠咬下來的碎屑。整個字就是老鼠咬東西的形象。咬東西,是老鼠最大的特點,也是令人厭惡的行為。

俗語“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可謂人盡皆知。這麼不受歡迎的的老鼠,為何會排在十二生肖首位呢?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清 餘省、張為邦 獸譜圖冊之鼠頁

民間傳說是上天通知選十二生肖,老鼠通過小聰明,成為了第一個到達天宮的動物,而被排在了第一位。

另一種說法是“動物的形體決定了它們的生肖次序”。宋代學者洪巽在《暘谷漫錄》中記載:“老鼠前足四趾,後足五趾,體態奇、偶皆俱,頗為特殊,故在首位。”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茂陵青銅老鼠

古人認為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子、寅、辰、午、申、戌俱陽(陽性地支),所以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鼠、虎、龍、猴、狗都是五個腳趾,而馬也是單蹄,均是奇數;醜、卯、巳、末、酉、亥俱陰(陰性地支),故取相屬之偶數為名,牛、羊、雞、豬皆四個爪,兔兩個爪,蛇兩個舌,均是偶數。也就是說,生肖是根據這些動物足趾的奇偶數排列入選的。

第三種說法則認為,在古代時辰中,子時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意指二十三點整至凌晨一點整。老鼠在這段時間最活躍,因此,子鼠成為了第一個生肖。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玉鼠支神

從十二生肖所對應的十二地支來看,鼠對應“子”。清代劉獻廷《廣園雜記》引李長卿《松露館贅言》解釋說:“天開於子,不耗則其氣不開”。鼠將天地的混沌狀態咬出縫隙,於是天地始分。天開於子是鼠的功勞,因此,子對應鼠。

提到老鼠,大家也會想到“耗子”這個稱號。那為什麼老鼠又叫耗子呢?

實際上,耗是古代徵收錢糧時,官府以損耗為名,在應交的錢糧之外,強行多收的部分,也就是所說的“苛捐雜稅”。

南朝《梁書·張率傳》曾記載:”在新安,遣家僮載米三千石還吳宅,既至,遂耗大半。”就是說有一次張率派家童給家中送去三千石米(一石約合15公斤,三千石米約45000公斤)。等糧食送到,家人一稱,竟然少了一半多。張率問家童:“為什麼少了這麼多?”家童回答:“雀鼠耗也”。張率大笑說:“壯哉雀鼠”(這些麻雀、老鼠也太厲害了,居然消耗了一千多石米)。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高奇峰 三鼠圖軸

民間出於對苛捐雜稅的痛恨,就把老鼠稱作耗子,希望它們嘴下留情,不要損耗的太多,以免賦稅全部都轉嫁到百姓的頭上。

我國最早的“詠鼠詩”出現在《詩經》。《詩經》的《國風》中有兩首以鼠為題的詩,一首是《相鼠》,一首是《碩鼠》。《相鼠》第一章寫到:“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諷刺人沒皮沒臉。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四川崖墓壁畫中的狗咬耗子

《碩鼠》用大老鼠喻貪官汙吏剝削者,“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隻魏國的碩鼠,被古人當作貪婪的統治者予以痛斥。在糧食緊缺的時代,鼠也好,統治者也罷,與人爭食,著實可恨。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郭璞長期生活在南京,也寫過關於神奇的老鼠的詩,傳世的有《鼮鼠贊》、《飛鼠贊》、《鼯鼠贊》、《鼷鼠贊》、《鼫鼠贊》五篇。

宋代胡仲弓的《睡貓》詩寫到:“瓶中鬥粟鼠竊盡,床上狸奴睡不知。無奈家人猶愛護,買魚和飯養如兒。”陸游也寫過類似的詩。可見,不能抓老鼠的寵物貓,在宋代就很流行了。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清銅抱栗鼠

民間傳說“老鼠嫁女”在中國很流行,這一傳說又稱 老鼠娶親、鼠納婦等,其情節版本不一。“老鼠嫁女”在春節期間也是以祭鼠、敬鼠、媚鼠為手段,以禳鼠、驅鼠、克鼠、鎮鼠、滅鼠為目的的一種民俗活動,具體日期因地而異,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麵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嫁,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木刻年畫《逗鼠蠶貓 》

而在蘇州桃花塢木刻的年畫中,《逼鼠蠶貓》則為經典。“每到除夕或者正月十五,將這個年畫貼在蠶房牆上,讓蠶房的老鼠退避三舍。”年畫搭配了很多口彩,“畫中寓吉利,才得人滿意”。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老鼠成了精”。比如《西遊記》第二十一回中的黃風嶺黃風洞的黃風怪,原是靈山腳下得道的黃毛貂鼠,因為偷吃琉璃盞內的清油,怕被金剛捉拿,便跑到黃風嶺佔山為王,後來被靈吉菩薩降服。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86版《西遊記》中的 黃風怪

第八十一回裡陷空山無底洞有個金鼻白毛老鼠精女妖,她三百年前在靈山偷吃香花寶燭,後改名半截觀音,要活捉唐僧成親並取走唐僧的元陽,她曾在三個晚上活吃六位和尚。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各版本影視作品《西遊記》中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女妖

當遇到孫悟空假扮的小和尚,老鼠精準備故技重施時,她的陰謀被孫悟空識破,最終沒能得逞。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孫悟空與老鼠精

這倆老鼠精,一個偷佛祖靈山的香油,一個偷如來的香花寶燭,真可謂是一對“鼠中神偷”。

從“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再到“鼠中神偷——老鼠精”,“鼠”的形象多帶有貶義色彩。雖然我們能看到頗有些童話色彩的民俗題材“老鼠嫁女”,可無論是坐在轎子裡的鼠新娘,還是吹吹打打的娶親群鼠,看著總像“過街老鼠……”

然而,老鼠並不總是貪婪的形象,在古代小說裡也有很多關於老鼠報恩的故事。

唐代張讀在傳奇小說集《宣室志》中說““鼠固微物也,尚能識恩而知報,況人乎?”這一則老鼠報恩的故事是說:李家好幾代都堅持不殺生,甚至為了不傷害老鼠,家裡從來都不養貓。有天李家邀請全族親友,在大堂下聚會飲酒,門前忽然來了幾百只老鼠,紛紛像人一樣站立,用前爪鼓掌,大家紛紛跑出來觀看。這時大堂忽然坍塌了,李家沒有一個受傷。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龍泉窯青釉堆鼠水盂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義鼠》篇曾寫道:“ 蛇出,吐死鼠於地上。鼠來嗅之,啾啾如悼息,銜之而去。”大意是蛇吞下老鼠的同伴,老鼠反覆攻擊蛇,直到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才作罷。它用鼻子嗅著自己的同伴,吱吱叫著悲鳴痛悼。最後,用嘴銜著死鼠離開了。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聊齋志異》 中《義鼠》篇手繪圖

清代晚期無垢道人的小說《八仙全傳》裡描寫了老鼠前世修仙成為“張果老”的故事。

有次大水災,橋樑被沖毀,老鼠銜枝搭橋救人,最終力竭被大水吞噬。這一捨生取義的壯舉感動了仙人文美真人,他賜給老鼠一枚仙果,助其長出翅膀,並收其為徒。最終老鼠成仙得道,成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

刘珊珊: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鼠兄鼠弟”

銅鎏金持鼠黃財神像

無論鼠以哪種象徵符號出現,傳統文化都將多種多樣的鼠與其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牢固聯繫,也將它們與人之為人的千年實踐和文化價值緊密相連。

當我們追溯鼠兄鼠弟在古代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形象與意涵時,會更客觀地認知人類與動物之間複雜多樣的關係。

《生命世界》,萬建中,2008年1月

品讀歷史,《“張果老”的前世是一隻上古時期的老鼠精》

《從民俗學角度談鼠與鼠文化》,倪寶誠,2018年3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