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如今的白宮新聞發佈會上,“川普大戰美國媒體

”已是常見戲碼,而紐約時報和CNN更被怒斥為“假新聞”(fake news)生產者。

但追根溯源,白宮本身也與“假新聞”脫不開干係。1917年4月,美國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CPI),以影響媒體、塑造民意,為美國參加一戰服務。

具體一點,美國通過“假新聞”來製造輿論,以實現總統威爾遜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想法。(注:這裡的“假新聞”並非完全捏造,而是經過選擇性編輯加工過的)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1917年4月,當美國正式向德國宣戰時,美國尚處於一種“裂”狀態——長時間的和平環境和孤立主義政策讓眾多美國人不想操心歐洲事務,反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而言,他面對的問題還不止這些。就在此前的1916年大選中,威爾遜還打出“他讓我們遠離戰爭”的口號,誓言要帶領美國人遠離戰爭。結果扭過頭就要光速打臉,推翻自己競選時承諾,這不僅僅是臉皮厚就能解決的。

但時間已是1917年,歐陸戰場上的協約國和同盟國都已是疲態盡顯,正是美國下場撈好處的最佳時機。對雄心勃勃的威爾遜而言,此時亦是實現他“世界理想”的關鍵時刻。為了團結美國各方力量,推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車輪,威爾遜決定來一手操作。

同是在1917年4月,美國國會對德宣戰僅一週後,威爾遜政府成立了一個新的機構——“公共情報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簡寫:CPI),名義上要“積極改善新聞報道業務”,實際為促進戰爭而努力。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CPI的成員,最右側的是他的負責人喬治·克里爾

喬治·克里爾:激起美國人戰爭熱情

為了讓公共情報委員會高效運作,威爾遜挑選了一位得力干將領導這個部門——喬治·克里爾(George Creel)。他既是資深記者,也是威爾遜兩次競選的核心人物,是宣傳、公關的高手。

儘管身負著宣傳的使命,但克里爾並不喜歡“宣傳”這個詞(一戰之前這個詞確實也很少被使用),因為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長期以來德國人的宣傳。在他眼中,CPI的使命倒更像是個“廣告業務”。

在克里爾的領導下,CPI迅速擴張成為一個擁有15萬人的龐大機構,下分為包括講演、廣告、電影在內的多個部門。其中講演部門招募了7.5萬名專家宣傳威爾遜的理念,因其演講簡明扼要,這些人往往被稱為“四分鐘人”。

CPI的廣告部門則見縫插針的在眾多的雜誌、報紙上發佈廣告,把美國參加一戰包裝成正義的運動,以激起美國人的戰爭熱情,刺激戰爭債券和招募新兵。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1918年芝加哥戰爭博覽會上的克里爾。其作用甚至不亞於二戰德國的戈培爾

克里爾想到的第一個辦法是:霸屏。即在不損害美國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多的傳播對美國有利的消息。

做法也很簡單:讓偽裝過的新聞故事稿件充滿整個美國!

(這裡的偽裝指重新編輯過的)用克里爾自己的話講,“就是將‘戰爭的熱情,勝利的熱情’化作一種本能,烙印在大眾的腦海中。

為此,在美國參加一戰的20個月中,美國幾乎所有的官方公告都是藉由CPI之手發出,同時還一併發出了6000多份新聞稿和1500種廣告。

甚至有些報紙一天之內會收到6磅(5斤多,約700多張A4紙,推測有十幾萬字的信息)重的CPI要求刊發的材料。為了避免司法部和郵局找麻煩,報紙的編輯們只能逐字逐句刊發這些材料。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四分鐘人”,描繪一戰期間CPI工作的海報

整個一戰期間,CPI開展了美國史上空前的宣傳活動,開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共散發1億多份宣傳材料,發佈6000多份新聞稿,對3億人次發表了75萬次演講,製作了20多萬張幻燈片。

用克里爾的話講:CPI是世界上最大的推銷企業,有著世界之最的廣告規模。


挑起戰爭的最佳方式:激起仇恨

最初的兩個月中,克里爾領導下的CPI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宣傳著“威爾遜的理想和美國戰時成就”。但威爾遜和克里爾很快發現,美國人的戰爭熱情遠未達到白熱化程度。

於是,他們採取了更進一步的手段:在抬高自己的同時,還有抹黑對手。1917年6月14日,威爾遜利用“國旗日”的機會,描繪了一幅美國士兵扛著星條旗上戰場,最後血淋淋死在戰場上的畫面。

在之後的演講中,他將戰爭的目標定為:摧毀德意志帝國,而非他宣傳的那樣致力於世界和平。“國旗日”之後,CPI繼續發出各種“提升自身,醜化德國”的消息。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在一張著名的海報上,德國士兵被描繪成猿人,一手持著帶血的刺刀,另一隻手則抱著掠奪而來的女性。標題則寫道:“消滅這種瘋狂的野獸”。

此外,CPI還資助了一系列的反德電影,如《皇帝:柏林的野獸》、《普魯士的詛咒》等電影。(受其影響,美國很多民眾都深深厭惡德皇威廉二世。甚至有一家藥店在燒燬威廉二世的肖像後,向公眾免費發放蘇打水以示慶祝。)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著名的反德海報,《消滅這種瘋狂的野獸》

對德國人的抹黑和妖魔化在“盧西塔尼亞號”事件(共1198人死亡,其中美國人128名,德國方面稱該船運載有大量武器彈藥)後達到頂峰,CPI和美國報紙通過添油加醋將德國的行為置於人類文明的對立面。

毫無疑問,這些手段不僅加深了美國人仇視德國的行為,引發了人們的口誅筆伐。同時還激起了強烈的報復心理和戰爭願望,甚至還殃及了德裔移民。美國一些州和城市開始驅逐德裔居民,禁止學校教授德語,並嚴禁演奏德國音樂。

威爾遜和克里爾的手段不可謂不成功,共同的“仇恨”將美國人綁在了同一輛戰車上,向著同一個方向駛去。但這樣的做法同樣也收到了不小的副作用。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道德強制”下的恐慌

在CPI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下,一戰的美國逐漸形成了一種“道德強制”的氛圍。在此之下,人們不再有第三條路可選,只要不支持戰爭,就意味著反對,就等同於是懦弱和賣國。

其中針對土豆的宣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1917年,為了解決前線的糧食問題,緩解歐洲各國的糧食危機,時任糧食總署署長的胡佛(後來的美國總統)鼓勵人們“為了戰爭勝利,多吃土豆”。

在“道德強制”的氛圍下,美國展現了其歷史上不多見的動員能力——約1400萬家庭和7000家酒店加入了“多吃土豆”的行列(推測約佔當時美國人口總數一半左右)。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胡佛(後排左一)曾在威爾遜的戰爭委員會中任職

更嚴重的是一系列的暴力行為,成千上萬的“戰爭支持者”不斷的騷擾和平主義者和德裔居民。

戰爭支持者們焚燬一些和平教派的教堂,向和平主義者潑油漆,及毆打德裔移民。甚至是一些拒絕購買戰爭債券的人也會在一夜之間被戴上“軟弱”、“賣國”的罪名。

儘管這些行為嚴重破壞了秩序,但鬧事者卻鮮有被定罪處罰的。一方面,他們大多會選擇在夜晚或是警察力有不及的郊區鬧事。另一方面,即便被抓也不難以定罪,因為陪審團也害怕被扣上“賣國”的帽子。

對此,克里爾和威爾遜都曾表示過“遺憾”,但他們從未想過改變這一狀況,而是繼續利用這種氛圍統一力量參與一戰。

霧語丨美國“宣傳攻勢”之先河,“假新聞”如何將美國拉入一戰?

儘管CPI所發佈的“假新聞”並非完全捏造,但這種經過選擇性加工和對德國針對性醜化的消息,實在稱不上是貨真價實的新聞。

最終,威爾遜和克里爾通過“假新聞”在宣傳中“妖魔化敵人”、“美化戰爭”,成功讓美國人為仇恨所鞭策,製造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輿論與藉口。

而宣傳攻勢所帶來的“道德強制”氛圍,不僅幫助威爾遜政府實現了超強的動員能力,也為美國贏得戰爭勝利提供了保障。

如果從最終結果上看,克里爾的“宣傳攻勢”效果顯著,作用甚至不在二戰德國戈培爾之下。它不僅影響了當時,也極大的影響了之後美國新聞行業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