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完我和女兒的冰河,我才懂得育兒的真諦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耐心、毅力和愛,這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


阿桃剛生完二胎的時候,把快6歲的大女兒樂樂接回家。

因為阿桃夫妻倆之前一直在讀博士,樂樂是在外地爺爺奶奶家長大的。

可是,樂樂簡直快讓阿桃瘋掉了,脾氣暴躁、敵對父母、罵人、沒完沒了的看電視‧‧‧‧‧‧

最嚴重的一次,阿桃上個廁所的功夫,樂樂就把不到兩個月的弟弟從床上推到地上去了。


難道,樂樂是個天性就不好的孩子嗎?她為什麼毛病百出?阿桃百思不得其解。


一、孩子突然變成“問題小孩”,原因出在哪裡?


我跟阿桃分享了《正面管教》一書中的觀點:

孩子行為是為了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但往往用錯誤的行為來表達: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利、報復、自暴自棄。


從這些角度出發,阿桃開始追溯樂樂的行為。


樂樂三歲的時候,開始愛問為什麼,曾經有一段時間,她追著奶奶問:

“為什麼我的媽媽不在家?”

“為什麼我的爸爸不來看我?”


阿桃回去看女兒,剛開始樂樂總是躲在奶奶背後,連媽媽都不肯叫,但是臨睡前,又總是緊緊摟著媽媽的脖子,反覆地問:

“媽媽,你還去上學嗎?我也長大了,你也帶我去上學吧?”

“媽媽,小朋友們說你們要生弟弟妹妹,所以不要我了,是真的嗎?”


看來,樂樂是因為父母疏於陪伴,又對弟弟生出了敵意,想引起父母的關注,內心想尋求屬於自己被寵愛的權利,才出現報復性的、帶點自暴自棄的反常行為。


孩子的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


魯道夫·德雷克斯反覆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人做出行為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當孩子喪失信心時,其實是用了錯誤的觀念來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樂樂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新的環境喪失信心,為了重獲歸屬、價值感,而產生了錯誤的理念。

“那下一步怎麼做呢?“阿桃問我。

化解完我和女兒的冰河,我才懂得育兒的真諦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二、這4個方法,可以逐步粘合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裂縫


瞭解兒童行為背後真正的目的,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當孩子做出過激行為以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以更加過激的行為,來震懾和控制他們。因為過度的控制對於孩子來說,只能更加激發他們的叛逆心理,我們應該用尊重、平等、理解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瞭解。

樂樂使用了過激行為來尋求父母的關注,不管是和父母唱反調,還是罵人、推弟弟,都是在試圖告訴父母:

“在我剛回到的這個家裡,我感受不到父母的寵愛,找不到我的位置,我在用錯誤的做法試圖得到我所缺少的。”

1.讓孩子感受愛,從關注他的小情緒開始

對於孩子受傷的情感來說,父母無條件的愛是治癒的良藥。只要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與關注,他們的痛苦就會減少,對父母的態度會趨向於依從而不是對抗。體現對孩子的關注時,可以經常使用摟抱、親吻、拉手等方式,建立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鏈接。

阿桃夫妻倆每天安排了遊戲、讀書、散步等“樂樂專屬”親子時間,以加強孩子的信任,儘快修復親子關係。另外,一週中偶爾有一兩次,會誘導樂樂主動邀請弟弟參與進來。

一次,樂樂因美術課上自己畫得慢鬧脾氣:“我再也不去上課了!我討厭畫畫!你這個壞媽媽!”

阿桃嘗試解讀樂樂的情緒,蹲下來摸摸樂樂的腦袋說:“嗯,樂樂不喜歡美術課,是嗎?”

“樂樂不喜歡美術課,為什麼呀?”她通過重複樂樂的話讓她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共情”。

樂樂垂下眼簾:“小朋友畫得又快又難看!”

阿桃抱起樂樂:“我看到樂樂的畫了,畫得比任何人都生動,媽媽陪你把剩下的畫完好嗎?”

樂樂抬起頭來:“那弟弟呢?”阿桃把樂樂抱在懷裡說:“咱們讓弟弟看著樂樂畫,他一定會覺得姐姐好棒啊!”

阿桃誘導樂樂說出了自己的挫折點,傾訴能有效地緩解不良情緒,又趁著樂樂心底與媽媽情感互動的時候,使用了“抱”的肢體語言,成功緩解了樂樂的焦慮,讓樂樂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愛與關注,這個時候恰當的引入弟弟來做樂樂的“觀眾”,又適時為樂樂提高了自我實現感。

化解完我和女兒的冰河,我才懂得育兒的真諦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2.多做有效的鼓勵,拒絕討好的表揚

真正的愛,是發現孩子的優點,不能認為孩子好的地方就是理所當然,而只關注到壞的地方。無論多糟糕的境況,孩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當孩子明白自己的“好做法”會被父母關注時,會增加他多做好行為的信念。

樂樂從奶奶家接回來後,夫妻倆覺得愧對女兒,很少批評樂樂,總是小心翼翼的去表揚,經常跟樂樂說:“你真棒!”“你真乖!”

可是樂樂一點也不領情,經常反駁說:“我不乖!”或者直接當做聽不見。

真正能對孩子起到鼓勵作用的方法,是承認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好的地方,並把細節描述出來。

多使用“鼓勵”句

  • 我看到,我注意到
  • 謝謝你,感謝你
  • 我相信,我堅信


阿桃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了,表揚不夠具體,還帶著一種虛偽的討好,孩子是能夠感受出來的。

從那時起,她開始注重鼓勵的內涵。

她不再說“你畫得真棒”,而是說“我看到你畫的小鳥兒好像真的在飛翔”;

她不再說“你扔垃圾真乖”,而是說“謝謝你幫媽媽扔垃圾”;

她不再說“趕快去刷牙”,而是說“我相信你能把牙齒刷的很乾淨”。

‧‧‧‧‧‧

化解完我和女兒的冰河,我才懂得育兒的真諦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3.巧用儀式感,讓孩子感到被需求

儀式感是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是讓孩子感覺到價值感和歸屬感很有效的方式。

儀式感能讓人感到自己被重視,讓某件事情變得與眾不同,讓某樣東西變得更有價值。

阿桃發現雖然樂樂耿耿於懷於過去父母陪伴的缺失和弟弟的突然來臨,但是,她還是很喜歡在爺爺奶奶家的某些經歷,而且,樂樂特別喜歡聽故事,尤其是爸爸媽媽講自己小時候的事情。

我建議他們每週六在家召開一次故事節,由家庭成員分享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分享的開頭語都要是:“我們是一個有愛的家庭,爸爸、媽媽、樂樂、弟弟彼此相愛‧‧‧‧‧‧”

為了增加儀式感,故事節每次都是在書房進行,樂樂坐在一張小沙發上,旁邊放著弟弟的童車,爸爸媽媽分別坐在對面的兩張椅子上。

樂樂特別喜歡這個故事節,每次都是聽得全神貫注。當聽到爸爸或媽媽小時候的糗事時,她往往會笑得倒在沙發上,朝著弟弟喊:“爸爸(媽媽)好好玩啊!”

樂樂也是需要分享自己的故事的,剛開始幾次,她強調自己背不過開頭語,想放棄(其實是一種牴觸情緒的表現),阿桃不急不躁,會陪著她一起說。

樂樂的故事都很短小,她喜歡講爺爺家那隻小泰迪狗,偷了她的小搖鈴藏在自己窩裡、一出門就掙脫繩子、喜歡吃骨頭討厭狗糧‧‧‧‧‧‧

但是阿桃和老公都聽得津津有味,等樂樂講完了,阿桃會提出很多好玩兒的小問題,樂樂回答得特別耐心。她慢慢開始接受自己和爸爸媽媽不在一起的過去,覺得那些日子裡也充滿著愛。

阿桃發現,樂樂在講自己那些小故事的時候,眼睛裡閃著光。

化解完我和女兒的冰河,我才懂得育兒的真諦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4.製作家庭“情緒計量儀”,提醒彼此注意

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每天都會在生活中來來回回。在一個家庭中,若是不注意情緒管理,彼此吼叫或惡言惡語,往往會讓家成為最傷人的地方。

管理情緒是一種能力,情緒的崩潰不光傷害別人,也會影響對自己的認知度。

樂樂情緒往往表現得比較激烈,針對這一情況,我讓阿桃夫妻倆帶著樂樂一起製作了“情緒計量儀”。

他們選擇使用溫馨的米色卡片,讓樂樂主筆,在上面畫上多個小人的頭像,小人分別做出高興、平靜、沮喪、傷心、生氣等表情。

本來決定爸爸、媽媽、樂樂每人一張,但是樂樂說弟弟雖小,也會哭哭笑笑的,應該給弟弟也製作一張(看到樂樂開始接納弟弟,阿桃覺得贏回女兒的長征路成功了一小步)。

一家三口還一起學習了什麼叫情緒、人為什麼有情緒等知識為“情緒計量儀”的使用做準備。

每天晚上吃完飯後,一家人會拿著情緒卡,彼此分享自己的情緒今天都處在了哪個表情上,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情緒所處的表情。

樂樂熱衷於這個環節,她一直致力於讓自己的情緒處在那個笑臉上,“因為我畫的笑臉最漂亮!”

“情緒計量儀”幫助阿桃一家人漸漸學會了檢查自己的情緒狀況,並逐漸認識到情緒真的是可以被瞭解和控制的,樂樂的性格逐漸也受到了影響,越來越開朗、溫和了。

化解完我和女兒的冰河,我才懂得育兒的真諦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樂樂親自制作的“情緒計量儀”



三、我們要去“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孩子自立、自重、認識自己、適應社會。教育孩子不是代替孩子成長,而是用既不嬌縱,也不懲罰的教育方式,來培養孩子不斷成長。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最高的境界是“贏得孩子”,尊重孩子的尊嚴,和善而堅定的愛、接納、理解、鼓勵和引導孩子,與孩子合作學習技能,並達成心甘情願的共識。

“贏了孩子”只是一種表象,是孩子在父母的控制、懲罰等手段下的屈服,“贏了”孩子,表面看似乎是教育成功了,卻使孩子成為了失敗者,最終通常會導致孩子更加叛逆或者失去自我而一味盲從。

贏得孩子的四個步驟

1.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

2.表達同情孩子的做法和處境,但不寬恕他的錯誤行為。

3.與孩子溝通,尋找錯誤在哪裡?

4.引導解決問題,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制定之中,從而達成共識,照章執行。

化解完我和女兒的冰河,我才懂得育兒的真諦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一年時間過去了,樂樂已經完全融入和爸爸、媽媽、弟弟的家庭中,罵人、敵對父母等問題都已不復存在。

阿桃晚上又打電話來,分享了樂樂的一個小故事。

她下午在單位受了氣,回家後也不想吃飯,坐在沙發上發呆。

樂樂正坐在弟弟旁邊畫畫,看到媽媽回來,並沒有立刻上前和媽媽說話。

而是觀察著媽媽蒼白的臉,又跑去拿來媽媽的“情緒計量儀”,對比了一會兒,才過來抱住媽媽的頭,說:“媽媽,你好像很沮喪?你是不是需要我抱抱你?我和弟弟都很愛你。”

阿桃摟著女兒毛茸茸的小腦袋,心裡一下子開出花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能比教育出一個平和、從容、溫暖的小孩更令人開心。

化解完我和女兒的冰河,我才懂得育兒的真諦是“贏得”而不是贏了


世界上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大家都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只要每對父母都用自己的愛、耐心、毅力,走進孩子的內心,溫和而堅定的陪伴和引導,就一定能教出獨立、快樂、陽光的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