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是關鍵

孩子的懶惰常常使家長們擔心的一個問題,而孩子們懶惰的根源其實就是她們想要生活得更加安逸,不想日夜耕讀。

其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舒適區依賴,但是我們要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必定要學會走出舒適區,不然就只會停滯不前,無法學到新的知識。

我家的寶寶之前就是特別的懶,不願意去上學,不願意上課,不願意寫作業……我們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直到後來他會因為走不出舒適區而想要放棄學習,這個念頭把我們嚇了一跳。於是我們才意識到讓孩子走出舒適區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是關鍵

自我效能低——困住了孩子走出舒適區的腳步

舒適區是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讓一個人無法突破自己,在這種狀態中感覺到舒適和穩定。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心靈舒適區,而只有足夠有毅力的人才能突破自我。

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效應。他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通常認為自己的能力並不足以戰勝接下來所要遇到的困難,也因此更加害怕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席勒有言“懶惰是貧窮的製造廠,人不能奢望,同時是偉大而又舒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勤勉,因為只有勤勉才能給人提供生活的手段,給人制造生活的價值。”

而孩子們因為自我效能低,所以他們認為情面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們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星星能夠走進去,以至於他們十分依賴他們心靈的舒適區。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是關鍵

“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會有什麼表現?

第一、缺乏自信

這是最明顯的一種表現,自我效能感就是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同感。那如果他們的自我效能感低,那麼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認同就低,他們會把自己的能力自動的放在他們遇到的問題之下。孩子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長度也就更加不會有信心走下去。

第二、缺乏毅力

當孩子們的自我效能感過低的時候,他們會很容易放棄一些事情。對於一些需要考驗恆心和耐力的挑戰,他們往往選擇逃避。

因為他們所認知到完成這件事情是多麼不容易,所以他們更加覺得這件事情的難度很高,而無法堅持下去。孩子的精神力量就會逐漸減弱,最後導致不攻自潰。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是關鍵

第三、做事效率不高

孩子長期處於舒適區,沒有一種網上的壓迫力,他們的做事效率也會隨著他們自我效能降低,而變得更加的低。

效率變低,孩子們就更加不想面對困難,最終只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既無法教育好孩子,也讓孩子更加不快樂。

要讓孩子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輕推孩子前進

第一、“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是由蘇聯教育家維果斯基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其一是考慮孩子成長能夠到達的水平,並且走在孩子成長的前面。也就是說我們在幫孩子制定成長以及教學相關的計劃的時候,要考慮她們的發展水平以及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其實是一個相對概念,孩子在舒適區什麼都舒服,那麼在最近發展區肯定會相較於舒適區更困難一點點。

但是由於最近發展區離孩子的舒適區並不是10分的遙遠,所以如果能在他人的幫助下,孩子可以更簡單的往前一小步,就是最近發展區的形成目的。

維果斯基說過“如果孩子能夠在最近發展去接受新的知識,那麼他的發展將會取得極大的成果。而如果能在這個區域內得到他人的幫助,那麼他們吸收效果的能力會增大一倍。”

所以,家長們面對孩子無法走出舒適區的情況,第一步應該是找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並且幫助孩子走出關鍵的“第一步”,所謂的:萬事開頭難。只要孩子可以在最近發展區獲得成功,那麼對於他們而言,接下來的路也會更好走。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是關鍵

第二、改變孩子面對挫折的態度

孩子會呆在舒適區不出來,大多是因為他們對挫折的態度都太畏懼,認為眼前的困難已經是如“五雷轟頂”一般了,更別說以後遇到的困難。

芥川龍之介說過“我們經常放大眼前的困難,這成了我們逃避努力和前進的理由。”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正如拜倫的人生座右銘所言,逆境是通向真理的第一條路。孩子想前進,想成長,想得到他們想要的,就要學會面對困難和逆境,學會走出舒適區。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困難是通往更美麗的風景的一張門票。只有經歷過錘鍊加工的糖果才更甜美,前路不僅有困難,也有更好看的風景、更開闊的視野。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是關鍵

第三、適當調節孩子的目標

我見過不少家長,給孩子定的目標都太困難,離孩子的現實生活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大教育家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而我們給孩子制定計劃,一定要結合孩子自身的發展情況和興趣。萬不能好高騖遠,給孩子過度的壓力,讓孩子更加畏懼走出舒適區,對舒適區的依賴也更加深刻。

如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的:

培養教育人和種植花木一樣,我們不能揠苗助長,需要認識到花木的特點和生長狀況。

只有腳踏實地的成長,才是更為重要的。讓孩子走出舒適區,一步一步的前進,能激發孩子的成就感,讓他們正視努力和收穫的關係。

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不願走出舒適區?找準“最近發展區”是關鍵

西方哲人柏拉圖說過“教育非他,乃是心靈的突破。”比讓孩子埋頭學習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突破自己,走出自我的舒適區,提高自我效能感,給他們受益一生的精神力量。

縱觀歷史,有多少人是因為走不出“溫柔鄉”才因此才華隕落,而舒適區絕不能成為困住孩子們成長腳步的絆腳石。身為家長,我們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輕推他們一把,剩下的路,也希望孩子可以更好的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