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順慶區多措並舉 托起群眾“安居夢”

順慶全媒體記者 谷芳

“沒想到,我們這兩把老骨頭,還能住上新房子!”

“黨委政府真是太好了,不僅給我們修了房子,還給我們添置了灶具、傢俱……”

“住有所居,住有所安。”是群眾的共同心願。近年來,順慶區聚焦 “兩不愁三保障”,多措並舉,大力推進廉租房、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住房安全保障工作,讓貧困戶基本“不花錢”,“花小錢”就遷入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新房。

修建廉租房 無房戶不再居無定所

“這個廉租房2015年6月份開建,當年8月份我就住進來了。” 4月7日,順慶區共興鎮七溝村,機器轟鳴,貧困戶唐緒國正在用打米機打米。見到記者詢問“安居”的故事,他立刻關掉打米機的電閘,娓娓道來。

南充順慶區多措並舉 托起群眾“安居夢”

唐緒國曾經居住的老房子

1988年,唐緒國父親過世後,給他和哥哥留下一套破破爛爛的木架架房子,夏天漏雨、冬天灌風。隨著時代的變遷,哥哥的“腰包”鼓了,便拆掉老宅,在原地建起了磚房,自此,他沒了住處。“哥哥修房後,我也琢磨著建新房、找對象,而一場癲癇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且負債累累,建新房遙遙無期。”唐緒國回憶道。

唐緒國病好了後,就外出打工,打工期間,他結了婚,有了兩個女兒,一家4口“蝸居” 在10多平米的出租屋裡倒也幸福美滿。“此後,我更加努力掙錢,準備回老家修一棟‘氣派’的磚房。”唐緒國說,但好景不長,2009年,還沒等他攢夠建房的錢,妻子便丟下年僅5歲的大女兒與不到3歲的女兒離開了家。

妻子走後,照顧孩子的重擔落在了唐緒國一個人身上,他手無舉措,只得回家讓年邁的母親幫忙帶娃。“回家後,手頭緊張,沒能力建新房 ,一家3口和母親都擠在哥哥家。”眼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卻沒有房子,唐緒國心急火燎。2015年的一天,正當唐緒國叼著一根菸一籌莫展之時,村幹部送來了好消息:村裡將修建廉租房,他們一家人“居無定所”的日子即將結束。

唐緒國現在居住的廉租房

“搬家後,村裡還免收房屋租金,我高興得一宿都沒睡著。”唐緒國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他的新家約50個平方,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在黨的好政策下,他每年還有6000元的公益性崗位收入。截至目前,七溝村共修建7套廉租房,免費提供給村裡的無房戶、貧困戶居住。

南充順慶區多措並舉 托起群眾“安居夢”

雙橋鎮龍桂村廉住房

近年來,順慶區把解決農村貧困群眾的住房問題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深入推進農村廉租房建設,切實解決農村無能力建房的無房戶、危房戶、住房困難戶的居住問題。自“百萬安居工程建設行動”推進以來,順慶累計修建農村廉租房近400套。“農村廉租房戶均建築面積控制在40至60平方米,所有權歸村集體,入住者每月僅需交納一定的租金,直至入住者不願居住或去世。”順慶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危房“清零” 群眾圓了“安居夢”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近年來,順慶區將農村危房改造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緊緊圍繞脫貧攻堅目標,實現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強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確保貧困戶住上“安心房”。

以前每逢下雨,七溝村的貧困戶陳道文總要為搖搖欲墜的石頭房子發愁。自從2016年在CD危房改造政策和幫扶單位的幫助下,住上了安全穩固的房子,他的心才穩下來。

“政府撥了0.75萬元,幫扶單位籌集了2.25萬元,自己基本沒花錢!”雖年近80歲,但陳道文依舊體格硬朗、口齒清晰。他告訴記者,兩個兒子在2003年、2005年相繼去世,老兩口一直居住在上世紀80年代初修建的小青瓦房中。由於年久失修,房子牆體傾斜開裂,柱子歪了,窗戶破了,房檁移位了,磚頭、瓦片掉在了地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為解決老人的“住房難”問題,2017年夏,七溝村駐村幫扶隊隊員就幫陳道文遞交了危房改造申請,經村民代表會議民主評議並公示、鄉鎮審核並公示、縣級審批等程序後,陳道文的老房被納入C級危房改造名單。由於老人沒有建房能力,七溝村村委和駐村工作隊擔起了為老人修房的重任,督促工人加快建設進度,將房屋地面全部硬化,重新修繕牆壁、屋頂等。經過1個星期的忙碌,陳道文住上了“安心房”。

“以前下雷陣雨,房子都要‘抖三抖’,生怕它垮塌了,提心吊膽的,但修繕房屋需要一大筆錢,我們一時半會兒也拿不出來。”回想起3年前的光景,80歲的陳道文倍感心酸,也更加感謝黨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南充順慶區多措並舉 托起群眾“安居夢”

危房改造效果圖

陳道文只是順慶改善貧困戶居住條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1.5億元,完成危房改造1.1萬餘戶,2萬餘名貧困人口受益。“2020年上半年,我們繼續針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等4類重點對象實施危房改造,涉及農戶850多戶。”順慶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說,計劃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農村危房改造“清零”目標任務,為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易地搬遷 貧困戶住上“幸福居”

“盼了20多年,終於實現了!”一提起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金臺鎮李家壩村66歲的李良勝就讚不絕口。3年前,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住進了100平方米的新家,屋前有水泥路,屋裡水電全通,屋外有健身器材,不遠處就是產業園,園了他的“安居樂業夢”。


南充順慶區多措並舉 托起群眾“安居夢”

金臺鎮李家壩村易地搬遷

搬遷前,李良勝住在半山腰上,吃水靠肩挑,收糧靠背扛,取暖靠燒柴。在他的記憶裡,老房子低矮昏暗、狹窄潮溼,廚房緊鄰豬圈,廁所挨著牛圈,屋裡臭烘烘的,上世紀90年代,他就盤算著“建磚房、挪窮窩”。“一輩子種地,沒掙幾個錢,修不起房,一家人只得‘蝸居’在兩間石頭房子裡。”李良勝回憶道,眼看著小兒子年近30,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像樣的房子都沒有,心裡酸酸的。

“2016年,我們家被納入搬遷對象。”讓李良勝做夢都沒想到的是,政府出錢給他修房子。“拿不出錢修房子,我可以出力啊!”房子開工後,李良勝和工人們一起搬磚、拌混凝土、扎鋼筋……經過1年的忙碌,他的新家建成了。

“老李,人窮志不短,你還得加把勁,多掙點票子,讓好日子更紅火。”入戶走訪時,村幹部的一句話讓李良勝記在了心裡。搬遷後,他和妻子坐不住,主動“找事幹”,養雞、養鴨,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購買種豬,發展養殖業,生活一下子翻了身。

“2019年,我家養了10多頭豬,毛收入4萬多元,純收入2萬多元,公益性崗位年收入6000元……”李良勝扳著手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賬,有了積蓄,他把衛生間和廚房裝修了,添置了熱水器、洗衣機等家用電器。

喜事連連。去年春節前,李良勝在新房外擺了10多桌壩壩宴,給小兒子娶了媳婦,了卻了心中的大事。“收入年年增加,下一步,我打算給房子做精裝修,貼地板磚、吊頂、買沙發,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談起未來,李良勝信心滿滿。

南充順慶區多措並舉 托起群眾“安居夢”

李家鎮桂花村易地搬遷

像王李良勝這樣的搬遷戶還有很多。近年來,順慶區精準確定搬遷改造對象,搶抓建設進度,易地扶貧搬遷這項民生工程推進順利。截至目前,全區易地扶貧搬遷184戶,投入計劃資金 3200多萬元。“挪窮窩是不少老百姓的夢想,貧困群眾搬入新居後,我們還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農村產業,鼓勵群眾發展庭院經濟,拓展增收渠道,保證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順慶區發改局相關負責人說。


來自今日順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