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成品油需求回暖,难挡炼能过剩

【精品能源内容,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关注丨成品油需求回暖,难挡炼能过剩

日前,国有企业成品油计划出口量相继发布,4月出口总量约529万吨,同比去年下滑0.6个百分点。

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率逐步提升,但成品油终端需求缓慢回升不及预期,市场呈现“长假日”状态,供大于求现状将持续。同时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成品油出口受阻,炼化项目相继投产,部分供应压力将传导至国内市场,下游竞争加剧。

(文丨本报记者 渠沛然)

出口受限,航空煤油尤为突出

“国内供需矛盾持续,成品油出口依然是缓解国内供应压力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出口环节遇阻,预计部分出口资源将转为内销。加之新增炼化产能相继投产,市场竞争加剧。”卓创资讯分析师邹敏珍说。

当前,受疫情影响,国内需求回升缓慢,国外需求减缓,国内汽柴油出口受阻,国内成品油供应量或持续走高,主营炼厂还面临内外航空煤油用量双双锐减的压力。

数据显示,3月上旬,中国境内航班量虽环比回升16%,仅为正常水平的40%左右。二季度国内航班量将持续增加,航煤需求逐渐好转,预计三季度基本恢复。但三月底开始,中国继续大幅削减国际客运航班量,每周降至130班左右,仅为去年同期3%。海外航空煤油需求减少,供应过剩,亚洲、欧洲、美国等地航空煤油价格迅速下跌,炼厂出口意愿不强烈。与此同时,三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重大工程项目复工率大幅升至 90%,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由于航空煤油和汽油消费提振不明显,炼厂出口受限,不排除四月将出口转内销,不会全部压在国内,但压力不小。目前库存可能因为低油价刺激会消纳一部分,但后期出口市场供大于求影响明显。”邹敏珍说。

炼能集中投产,过剩加重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中国原油加工量回归正轨,下半年炼油业竞争加剧。

此前,河北、山东、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先后公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名单,

投资万亿元、一次原油加工能力总规模3亿吨的沿海大型炼化项目16个

三季度开始,各大炼化项目将相继投产。中石化中科1000万吨/年项目年中投产,山东地炼1280万吨/年产能将于三季度整合。中海油大榭石化扩建600万吨/年产能和中化泉州扩建300万吨/年项目也将于三季度投产。

中石化金门石化和洛阳石化200万吨/年和400万吨/年项目年底投产,虽然对今年加工量提升作用不大,但减去二者产能和地炼整合淘汰的产能,国内仍有600多万吨新增炼能。

与此同时,中国炼化版图正在变化,自浙江石化一期 2000 万吨/年炼化项目 2019 年四季度建成投产后,盛虹石化、中科炼化、广东石化等几个大型项目都在加紧建设,山东裕龙石化更是推出三期共计 6000 万吨/年的炼油产能建设规划。受访人士表示,未来强者更强,淘汰弱者将成常态,独立炼厂只能通过硬性减少炼油量、减少进口以平衡市场需求。”

“下半年炼油竞争激烈,疫情形势下,经济增速放缓,需求回暖仍需时日,炼化产能过剩加重”, 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秘书长庞广廉对记者说,“在此情况下,将有更多落后产能被整合或淘汰。”

探索新领域,设备换资源

只有不断寻求新市场、新领域,企业才能应对各种风险。

庞广廉建议,一方面,对于已经拥有下游的石化企业来说,可以从下游往上游走,依靠政府力量向上延伸一体化装置,贯通产业链。而像山东地炼这种下游链条不发达的炼厂来说,应加快转型,多化工,少油品,向纵深加工发展,形成上下游炼化一体化格局,特别是在重整、加氢以及下游化工装置新建方面。

“另一方面,未来,将国内产能300万吨左右、设施运转良好的炼化设备推向‘一带一路’国家,也是整合炼化产能的一个思路。”庞广廉说,“‘一带一路’地区大部分国家的炼厂在未来有较大升级更新空间。”

目前,缅甸、泰国、菲律宾、埃及等“一带一路”国家炼化设备多购置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设施老旧,深加工能力不足。“对于我们来说的‘落后产能’装置,有很大几率匹配这些国家炼油的需求和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出台优惠外商政策,中国石化企业海外机遇众多。”庞广廉说。

End

油价闪崩+新冠疫情,现代煤化工遭遇“最强”冲击

关注丨成品油需求回暖,难挡炼能过剩

官宣丨能源大讲堂来了!

关注丨成品油需求回暖,难挡炼能过剩

“退圈”企业吐苦水:增量配电“光打雷不下雨”

关注丨成品油需求回暖,难挡炼能过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