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創始人Schuh:我們將在這場危機中倖存|AP汽車製造

尚處於初創階段的造車新勢力,又是在去年底就花光錢的一家公司,何來底氣能在這場危機中倖存?在本文也許可以找到答案,其實Schuh的某些觀點,尤其值得我國新造車勢力借鑑,翻譯過來與大家分享。


4月初,e.Go Mobile股份公司向德國亞琛地方法院提交了自我監管申請。在這一保護管理模式下,儘管財務狀況緊張,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Günther Schuh仍堅信能夠擴張,並能夠保留所有員工。

e.Go創始人Schuh:我們將在這場危機中倖存|AP汽車製造

▲懷著萊茵地區典型的信心對未來進行展望:e.Go Mobile AG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Günther Schuh。圖片:Claus Dick

Schuh先生,在2018年6月《汽車製造》的一次活動中,您作為主流車企的挑戰者出現,並提出非常規的生產思維。根據去年的經驗:理論與實踐之間有多遠?

我認為自己既不是攻擊者,也不是挑釁者,最多隻是一個探路者。我們知道,汽車工業的所有所謂革命都以生產為核心。這不僅在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工業大規模生產開始時如此,而且在今天的品牌差異化問題上也是如此。在所有OEM集團中,不同的車型合理地依賴於通用平臺架構。

這意味著什麼?

從重要的進化歷史來看,這個行業經常採用新的生產理念。2016年,當我們開始設計e.Go Mobile在亞琛的第一家工廠時,作為科學家,我們考慮的是一種生產理念,這種理念應該與相應的產品技術,尤其是合適的產品架構齊頭並進。兩者都必須匹配。

如果不是這種情況怎麼辦?

那就會導致當今汽車製造業的弊端:其特點是產能過剩和生產過剩。我們並沒有設計生產概念來向任何人炫耀,而是因為我們想嘗試將有前途的理論付諸實踐。我們不認為這是挑釁,而是可以為所有市場參與者提供新的理念。在生態意識日益增強的世界中,任何行業都不能再將寶貴的資源浪費在產能過剩上。

但正是生產工程師一次又一次地創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生產力提升?

沒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必須越來越多地問自己,我們想把什麼遺產傳下去。我們可以看到大規模生產以其最佳規模效應引領我們的方向:即使我們很少使用它,我們也可以負擔如今幾乎所有工業生產的產品,例如一輛私人汽車,平均利用率只有4%或5%。

另一個基本問題是產品複雜性的提高:汽車行業與許多其他行業一樣,汽車行業起源於供應商市場。幾十年來,它一直是一個不斷髮展的買方市場,而OEM並不知道他們的客戶真正想要什麼,這種不匹配也會導致大量浪費。

情況或許是這樣的,但是現在沒有人能擺脫這種狀況,對嗎?

是的,這個系統決不是自我調節的。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立法機構對消費者善意的保護以及其他各類機構的活動導致了監管過度。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鐵路技術的任何創新?因為它已經被過度監管了幾十年。為什麼自從70年代早期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以來,航空領域幾乎沒有什麼發明?因為過度監管。

而現在汽車工業正緊跟其後:法規本應使其更環保,但是,如果這與生產力的進步不匹配,那麼我看不到任何成功的機會。每個人都在談論電動汽車,但普通人根本負擔不起購買電動汽車的高昂成本。

那該怎麼辦呢?

第一步,我們應集中精力將商業車隊容納相當一部分的電動汽車。而且,我們應該專門擴大城市地區的電動交通,特別是在這裡,我們需要買的起的概念。

在e.GO Mobile,我們只需要通常投資額的10%~15%,就可以實現相同的生產技術和車輛架構來生產汽車。20年來,作為汽車行業的生產研究人員,我的建議是:你需要找到不會凍結和阻礙你的方案,並且要避免資本大量支出的末日狂歡。

可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如果我們假設只剩下少數像大眾甲殼蟲一樣的重磅旗艦車型,而大部分車輛都是處於不同類別的細分產品,而這些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每年的銷量都會顯著下降,那麼這些細分產品就沒有真正的機會具有成本效益。即使市場接受它們並且它們處於最佳運營點也是如此。

單位成本將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即使是經典版的小批量車輛也會產生1.2億歐元的設備成本,這還不算液壓機、車身製造和油漆車間。無論這款小型車最終在市場上的售價有多高,開發成本和處理成本都是如此巨大,以至於沒有一家生產商能賺到更多的錢。我們需要改變這一點。

e.Go創始人Schuh:我們將在這場危機中倖存|AP汽車製造

▲e.Go Life的生產將首先停止,直到4月底。圖片:JörgWorn

這就是您在e.Go Mobile做的嗎?

是的,我們已經重新設計並實施了Scratch的生產和產品。實話說,這對我們來說是必要的方法。用數十億美元打造新的車企併為他們歡呼可能在加利福尼亞有效,但在德國的抵押貸款銀行就不行了。

如果投資者在這裡仔細研究我們,我們前六個星期訴說的一切他們會覺得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說:e.GO到現在還不到4億歐元的投資走到今天,而世界其他地區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呢?

在中國以外,除了特斯拉和e.Go Mobile,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家初創公司會推出經過認證的汽車。到目前為止,每個嘗試過的人所投入的資金都是我們的5倍左右。

但是,到2019年底,e.GO Mobile的錢已經用完了。現在您已經與中國合作伙伴建立了合資企業。這是絕望中的無奈,還是戰略步驟?

一家初創公司總是有新的融資需求。在美國,沒有記者會想到將其變成大新聞。

因此,您明智地選擇了中國合作伙伴,而不是在緊急情況下做出的選擇?

是的,我們已經在2018年選擇了我們的中國合作伙伴。從一開始,我就以這樣一種方式建立了我們的公司:我們只用小批量、優化生產參加競爭,我們可以通過在其他目標市場建立合資企業來實現我們的增長。

在2019年春季,我們與中國合作伙伴達成了貿易協議。但是,由於我們的一位股東仍需要對此決定進行澄清,因此合同簽訂被推遲了半年。

現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不僅導致銷售和供應鏈中斷,資本市場也正在分崩離析...…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主要戰略投資者為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使我們成為歐洲唯一一家將電動汽車投入批量生產的初創公司。可以理解,他們現在還有其他優先事項。

儘管如此,我們希望所有員工都能留在公司,希望我們的客戶和供應商即使在自我監管階段也能對我們保持忠誠。我們很有創意,很堅強:我們是德國工程師!我們也會挺過這場危機。

您能否提供有關中國合作的詳細信息?

我們願意將我們的知識產權投資於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即合作伙伴購買我們的母公司,並收購e.Go Mobile 3%~5%的股份。謹慎選擇股東不僅取決於誰願意投入大量資金,而且最重要的是取決於誰適合我們。為了完整起見,應該說合資企業已經簽訂了合同,但還沒有敲定,因為還要牽涉資金到位。

當然,你可以想象,最近幾周,我們一直在努力與中國把一切都說清楚。我們計劃每年生產10萬輛汽車,然後我們想進一步發展我們在亞琛開發的衍生產品。我們致力於在中國實現高度本地化,並將在中國獲得高達90%的汽車銷量。我們製造堅固耐用,價格便宜的汽車,避免臃腫的物流鏈和零部件浪費對我們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亞琛的工業4.0旗艦工廠能否為中國的工廠提供藍圖?

我們從一開始就把亞琛作為參考。這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數字化的裝配廠。沒有人以如此高的聯網程度工作,並在運行中產生如此高的數據質量。彙總數據的總和旨在實現持續控制生產的可預測性。

憑藉我們的數字控制站概念,我們可以像管理一個工廠一樣管理遍佈世界的所有工廠。至關重要的是,我們以1:1的比例傳輸所有14個軟件系統。這比用物理方式做仿真更重要。

您真的可以銷售10萬輛汽車嗎?

我們的中國合作伙伴想從30萬開始。但我們知道:你必須在一開始就保持低的可控複雜性。有了系統所能做的一切,一切都必須一步一步地進行。這就是我們現在開始e.Go Life的原因。

本地化需要進一步的工程設計,因為需要對中國供應商的零件進行調整並進行安裝。此外,我們計劃為中國特別設計一個更大的版本,我們可以使用鋁製空間框架輕鬆顯示它。

基於這個總體概念,我們已在各個地區應用,現在正在等待與對該德國工程產品感興趣的當地政治決策者進行進一步的討論。由於涉及到大量的資金,我不想掩飾這一點。並且我們將嘗試通過優質的定位進入市場。

e.Go創始人Schuh:我們將在這場危機中倖存|AP汽車製造

▲e.Go Life是計劃型號範圍的先鋒。圖片:e.Go Mobile

在歐洲,特別是在德國,這是行不通的...…

這不是絕對的。我們在歐洲看到的最大潛力在於家用的第二輛車領域。未來5年,客戶在購買電動汽車時仍會謹慎行事。許多人希望在氣候和環境保護方面做點什麼,但幾乎每輛電動汽車都像短距離汽車一樣。

我們處於與二戰後類似的階段: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第二輛車”——當年通常是踏板或輕便摩托車。這正是我們現在的機會:許多人將購買電動汽車作為第二輛汽車。它必須實用、安全、高效和便宜——就像e.Go Life一樣。在這10年中,該細分市場將增長到10%~12%的市場份額。僅在德國,每年就有40萬輛汽車。

無論在亞洲還是在歐洲,為了確保生產和交付的順利進行,每個汽車製造商都需要一個完美同步的供應鏈。您現在可以控制供應問題嗎?

好吧,我想說我們比某些大型OEM都擁有更好的控制力。但是我們也還沒有達到100%。實際上,我們有5個不穩定的方面。部分原因是供應商零件的質量不足或供應商的材料管理困難。供應商的測試和我們自己的測試之間也存在差異,我們也改變了很多。

我們想在2019年9月認真開始批量生產,由於上述原因,我們的步伐非常緩慢。直到12月,我們度過了幾個美好的星期,這時所有的事情都進展順利,每個人都期待著它:是的,現在我們可以了!

一月份又出現了問題。電池是我們的主要主題之一,這不足為奇。它並且仍然是最昂貴、最危險和最苛刻的部分。因此,我們正考慮與我們的供應商一起在亞琛建立一個互補的電池組件——模塊組件和整體包裝組件。

我們記得您曾經批評過特斯拉自己做了太多事情……

是的,但我必須承認,這也是我們目前在主要問題領域的反應。現在我看到我們發明的軸系存在公差問題,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動手。

您是否曾經像特斯拉老闆Elon Musk一樣在工廠過夜?

不,我的情況比較方便(笑)。我家離工廠也就是慢跑的距離。我現在年紀大一點,不會跑10公里或更多。從我家到工廠是2.5公里。這是在週末慢跑一圈的理想選擇。因此,我現在跑步就不再去亞琛的森林了,而是從家到工廠之間來回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