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些將領發動叛亂,為什麼士兵們不反對反而跟著叛亂呢?

在我國曆史上反叛註定著就是同統治者作對,如果成功了還好,可是一旦失敗那便是誅九族的大罪,這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然而在我國曆史上,叛亂的人幾乎可以說是源源不斷的。

公元前174年,西漢的淮南王就曾經聯繫匈奴發動反叛,不過最終也是兵敗被處死。

公元190年,袁紹、袁術和曹操等人起兵討伐董卓,後來聯盟分裂,袁術又得到了傳國玉璽,便直接建制稱帝起來,和當時的漢獻帝劉協平起平坐。

古代有些將領發動叛亂,為什麼士兵們不反對反而跟著叛亂呢?


天寶元年,安祿山和史思明以誅殺奸臣楊國忠的理由發動了安史之亂,參戰人數達到了30萬人左右,甚至一度佔領了當時唐王朝的國都長安城。

明朝末年,李自成發動起義,一路打到了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不得不選擇自縊。

還有許多,小編就不一一舉例說明了。看一下這幾個例子,無疑都是反叛作亂的,但是主要還是有個領頭人發起的,那為何手下的人就不反對呢?小編在這裡簡單分析一下:

1.民心盡失

比如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天子威嚴不在,有的人說是“東漢二百餘年,氣數已盡”或“歷年四百,氣數已盡”。但是實際上來說,其實是東漢後期的朝綱混亂不堪,貪汙腐敗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還加重百姓們的賦稅,百姓自然是苦不堪言。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會爆發起義了,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不也是忍受不了秦朝的苛責制度才不得已起義的。

古代有些將領發動叛亂,為什麼士兵們不反對反而跟著叛亂呢?


2.將領有威望

在封建社會中,一個人的出身是很重要的,或者說是有威望那才能身邊聚集到人。當時的陳勝吳廣也僅僅就是個農民而已,也是借用了公子扶蘇的名義來號令天下的有志之士反對秦朝的統治。西楚霸王項羽雖然出身於楚國將門之後,但也還是推立楚國後人熊心為楚懷王,這充分說明了出身的重要性。有了天下認可的身份,讓大量士兵跟隨也就順理成章了。

古代有些將領發動叛亂,為什麼士兵們不反對反而跟著叛亂呢?


3.士兵也有苦衷

一方面,普通士兵的想法很簡單,當兵吃糧,為誰打仗都是打,不餓肚子就行。無論是屯田制,還是府兵制,抑或是募兵制,吃飯是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在天下大亂之際,誰給我發糧餉,讓我吃飽飯,我就跟誰幹,管他造反不造反呢?另一方面,歷來造反案例中,都少不了大量的裹挾者。換言之,軍令如山,你不反就得死,普通士兵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秦蘄年宮之變時,嫪毐謀反東窗事發,秦始皇只是處理了嫪毐及其死黨,普通士兵並未作過多追究,或許就有這樣的考慮。

古代有些將領發動叛亂,為什麼士兵們不反對反而跟著叛亂呢?


值得一說的是,大將造反,部下士兵都跟著反,也不是絕對的。如明朝漢王朱高煦早年一直覬覦太子之位,就藩樂安州時仍有異心。後來,朱高煦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以英國公張輔為內應起兵造反,結果還未真正開戰,就被人綁著送到明宣宗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