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停招,格力擴招,企業壓力VS就業壓力

4月14日9:30,聯想在北京總部召開了“2020/21財年聯想誓師大會”,此次誓師會是其首次採用線上互動的形式。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特殊時期及全年CPU短缺等不利因素導致距離達成全財年營業收入大目標有一定的缺口,但對戰略轉型意義重大的“四個小目標”基本達成。

14日上午12點,@聯想集團 發佈聯想高管在誓師會上的金句圖文合集,博文影響力較大,形成兩個規模性二級傳播節點。有趣的是,發佈原博文的聯想集團號的傳播影響力,不及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劉軍再轉發的博文的影響力大;可見在網友心中高管個人聲譽形象與企業聲譽形象往往是掛鉤的,通常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聯想停招,格力擴招,企業壓力VS就業壓力

1、聯想人事升遷暫停

①話題傳播

14日下午,許大v相繼截取併發布了聯想會上的部分發言——“聯想目前現金流充裕,不過公司已經將年度調薪、晉升漲薪、招聘、差旅等按下暫停鍵,第三方服務停止新項目,審視已有項目,要回歸基本面,‘過緊日子’,為持續發展做準備”。

聯想停招,格力擴招,企業壓力VS就業壓力

隨著平臺大V們相關話題影響力的積累,和網友熱議的加碼,#聯想暫停招聘#這一詞條登上話題熱搜榜第32位,信息傳播範圍進一步擴大。

聯想停招,格力擴招,企業壓力VS就業壓力

在疫情背景下,就業及員工待遇這一直接關乎生計的話題,恰恰是大家所關心的,而聯想作為頗具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對於它在這方面的行動,網友們自是會投以較強關注的。

②話題分析

從識微統計出的話題佔比可瞭解到,網友在聯想熱搜話題下主要進行著四個方面的討論。其中與暫停招聘關聯最高的“企業發展”及“就業問題”話題量較高,但也不乏將目光聚焦到聯想“產品性能”、“品牌情懷”上的網友。

聯想停招,格力擴招,企業壓力VS就業壓力

在疫情影響下,各行各業均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因此“企業發展”話題下,多數網友保持著:“全國全球經濟都受到影響,公司既然開不了源,就只能節流,暫停招聘,保證公司正常運作才算對社會、對現有員工最好的交代”,“有的中小微企業都進行停止招聘、合併崗位、裁員一條龍操作了,大企業能穩住發展、減小影響就很不錯了”,“聯想對員工的待遇、福利都不錯,才會有很多人一呆都是十年二十年,現在這樣已是良心了”。

當然,事分兩面,有對聯想表示理解的,也有對它此舉存有質疑的,他們擔心聯想這樣的大企業不再提供崗位,會對社會的就業造成不良影響,難保後續其他大企業不會受它影響做出相似決策;聯想此時應主動擔起社會責任,而不是為了企業私利而逃避。

聯想作為電子產品企業,對其謂之根本的應是旗下產品,部分網友看到聯想自然會想到它的產品,便於話題中就其產品使用感發表意見。不可避免的,其他電子品牌也有被拉出來做比較分析的,有的博文下甚至蓋起了“電子產品研討樓”。

在1984年就已成立的聯想公司,也成為了電子市場發展史的一部分,不少網友對其存有較深刻品牌記憶。故不乏對它存在天然好感的“粉絲”,懷著一番情懷,在話題下對聯想表示信任,順便小誇幾句。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喬健在聯想線上“誓師會”中表示,“在中國,品牌偏好度提升了3個百分點,品牌認知度提升了4個百分點,品牌考慮度提升了5個百分點”。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可喜的,然而聯想這次的人事決策,對這些指標是否會有影響呢?

2、格力擴招

聯想在風險下決定以“緊日子”過“久日子”,而同為電子產品製造商的格力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決策。

4月14日晚,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在接受央視財經的採訪時提出,格力在二月、三月空調銷售幾乎為零,僅二月就虧了200億元;在此情況下,仍大幅度招聘5000名新員工。

對於格力在面臨困境時,仍進行擴招的原因,董明珠表示:“製造型的企業必須要靠自主創新才能保持優勢,而自主創新就一定要有人才,而人才企業必須要自己培養,這個培養甚至要用十年八年才能完成。但是人才的培養要有延續性,如果你三年不招大學生,你可能就斷層了,所以這個付出也是必須要做的。”

將網友對兩者的網絡情緒做比對後可發現,和格力相比,聯想的正面網絡情緒並沒有比它低,甚至還高出3%。

結合本文第二部分所提到的,有高達41%的網友關心的是聯想作為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可以看出網友對聯想的自救行動並沒有太苛刻,較大程度的表示了理解和寬容。

聯想停招,格力擴招,企業壓力VS就業壓力

3、近期人事政策盤點

在疫情帶來的經濟“寒潮”之下,企業普遍存在著焦慮,努力尋求解決經營壓力的方法,期求能以此度過難關。

在今年3月,瓜子、大搜車、優信等二手車電商企業就已紛紛實施降薪、待崗乃至裁員,望以此來扭轉困境。

4月12日,海信官方就網傳的“裁員1萬人”回應稱,確實在淘汰末位員工來保持業績,但人數不如網傳的多,並表示其高管也在帶頭降薪,嘗試穩定住局面。

4月14日晚,美的官方也表示,因嚴峻全球經濟形勢所傳遞的壓力,其高管在溝通後達成一致自願凍薪,公司凍薪涉及的人員總數將超過百人。

但在縮減人員支出的企業大潮中,反其道而行的並不止格力董明珠一個。

4月16日12點,小米董事長雷軍在社交平臺發文稱:“今年小米十週年,我們計劃招聘2000多名應屆生,並用五到七年時間培養出未來的管理人才及技術專家。這是小米第一次大規模、長週期的應屆生招聘及培養計劃,我們稱之為“YOU計劃”。今年疫情壓力很大,我們依然制定了“YOU計劃”,希望為小米未來十年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企業正被疫情置於陰霾之下,企業發展廣泛關聯著就業,而就業廣泛關乎著社會經濟活力,社會經濟活力又直接關乎著企業發展。企業不裁員降薪,資金可能斷裂,企業面臨破產風險;企業若裁員降薪得以生存,而面對收入的不確定性,消費者消費更為謹慎,導致市場萎縮,企業難得收益。各項元素的彼此交織,或許有時單純的“有”是無法等同於“得”的。

北京商報評論稱:“訂單沒了、交易沒了、上游供應斷了、下游需求減了。復工難復產,供給和需求兩難,正把大量企業推向一場真正的生存大考。這其中,以製造業集中的實體經濟感受最為深刻。無論是降薪裁員的無奈之舉,還是留住員工的成本之重,無論企業權衡再三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正如曹德旺所說,‘危機是史無前例的,我們首先要能夠活下來,再求下一步的發展’。”

現下很難一刀切的判斷企業如何決策才是好的,但無論如何,我們仍是處於希望之下的,或正如楊元慶在誓師大會結束時所說一般:“不能摧毀我們的,必使我們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