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開篇就說:上善若水。告訴我們人應該修道,但是修道要有一個榜樣。這個榜樣就是水,我們應該向水學習。為什麼老子用水,而不用空氣、陽光,或者其他的?因為他覺得水跟人很親近。有些人不太會去看太陽,因為怕曬,看到太陽就撐傘,太陽大了就不出門。

有些人不知道空氣那麼重要,因為沒有感覺。所以你說空氣汙染,他沒感覺,你說空氣很好,他也沒感覺。可是水就不一樣了,我們每天都要碰到。老子很喜歡用水來象徵良好的德行,可是傳到後來,水成了財富的象徵,你看要不要命。流傳的話語到最後會失真,這叫作市場導向、市場炒作。所以我們要好好去想一想,到底水用來代表財富比較重要,還是用來代表德行比較重要。

其實,我們也不必在這方面爭論。因為一般人跟他講德行很重要,他聽不進去,而跟他講財富很重要,他就聽得進去。然後再引導一下,最後告訴他不要為富不仁,有了錢以後,還要注意德行,這也是一條辦法。我們也都不反對。只是我們要了解,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原因很簡單,就是下面這句話: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善”就是善於的意思;“善利”,就是利而不害。你說怎麼沒有害呢,它把農作物都淹掉了,那是誰做的事情,對不對。你不知道那個地方低窪會淹水嗎?你不知道嗎?,你說我爻搶那一季,搶那一季是對的,那搶得過就搶得過,搶不過就搶不過,也不是水說你種得越多我越淹得你多次,沒有這回事。你朝這方面瞭解就對了。

“處眾人之所惡”,人之所惡就是低下,水就喜歡低下。老子也提醒我們,低下沒有什麼不好,因為高低本來就是相對的。為什麼人一定要高高在上,那基層的事情都沒人做了嗎?好,你現在都討厭地位低的人,“人之所惡”就是人都很討厭比別的人低下,可是水卻往低處流。往低處流,不叫下流,它是沖走一些汙泥,把上游的一些積起來的東西往那邊衝去,那不是好事情嗎?

“故幾於道”,“幾”是幾乎的意思。“故幾於道”,就是幾幾乎乎接近於道,但不能解釋說水就等於道。水是道很好的象徵,這樣說才比較妥當。水,很善於無私地幫助萬物,無私地利於萬物而不求回報,它沒有說你用它,就要收你多少錢。至於水費,那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水把船渡過去,若收費也是人在收,不是水在收。人利用水來收錢,那是人的事。人要爭水道,要把水圈起來,不讓下游用,這些都是人的事。水本身是不爭的,它只有一個方向,即低的地方,它就流過去,僅此而已。

(這七個優點就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都是我們明明白白可以看到的。)“居善地”,它很會用地。如果地裡的泥土水分不足,只要它處得低,水就供應它,讓地滋潤,以便生長東西。很多人把“居善地”解釋成很會選擇好地方,因而就變成了人很喜歡看風水,這是塊風水寶地,我把祖先埋在裡面,一定會發達的。

其實,水沒有選擇地,只要這個地方低窪,不管是否被汙染,是否很髒很臭,水照樣去。所以它才會“處眾人之所惡”。一切都按照它的本性,這就是水,不會因為別人的喜惡而改變。所以“居善地”,是說只要水到的地方,就算是再壞的地,很快也會改善變好的。這是很正確的觀念,叫作福地福人居。我們老說這片地方風水好,其實應該說人好風水才會好。

“心善淵”,水是沒有心的。可是隻要水積得深了,積得多了,自然會孕育出無限的生機。就算水很淺,很少,都還有很小的小蝌蚪。如果積得多了,積得深了,積得廣了,裡面是可以生出很多很多東西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的心胸要廣闊一點兒,不要太計較了。越計較,越無路可走。寬廣一點兒,自然海闊天空。良心是從自然中產生的。所以,“心善淵”真正的意義是說,要憑良心去做事,不要張揚,不要想著非得讓別人知道。水養活了很多很多的生物,它從來沒有講過說“你們是靠我,否則就活不了”之類的話。

“與善仁”,“與”,是給與、施與的意思。水給人的,是一視同仁,沒有分別的。你是好人,我才給你用;你是壞人,我不給你用;你們這家壞,我就不進來,或者進來的都是髒水,水從來不會這樣。只要你要得到的,它都同等看待。但是浪費水的,會自作自受,道理就這麼簡單。

“言善信”,水沒有說話,卻很有誠信。“言”這個字,在老子《道德經》裡面,多半都是負面的意思。意思是說,做就好了,說那麼多幹什麼呢?中國人也常常講這樣的話,你有本事就做,有真心就表現在行為上,不要老掛在嘴巴上,否則一天到晚講一大堆都沒有用。心中很純淨,心裡面沒有成見,自然就誠信。水不會說我給你保證,或者壓個手印,表示我一定做到,這都沒有必要。水不停流動,幾乎不分晝夜,它也從來沒有講過說,你們有沒有看到,你們在睡覺,我還在幹活呢!從來沒講過。

“正善治”,“正”,就是我們常講的水平。水真的平嗎?大家去水邊看一看,水是從來不平的。因為它是不停地在動,水越多動得越厲害,越少反而動得比較小。那為什麼叫正呢?這是我們最需要了解的。一個人老追求公平,這是不合適的。天下有什麼公平呢?我們要求公正。水是很公正的,因為它要保持它的活水,保持它的生化的機能,所以它不能不動。不動就變成死水,死水就養不出東西來。因此水始終很正,可以產生很多很多的生機。

“事善能”,水沒有說自己在做事,但是它能做的事非常之多。它可以清洗汙垢,可以滋養萬物,可以灌溉農田,可以水力發電,但是不管怎樣,它都是徹底的奉獻。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要學習水的無私奉獻。在道家裡面,凡是能夠無私奉獻的人,就叫真人。意思是其他人都是假情假意的,都是嘴邊講得好聽,都有所求,只有你真正在無私奉獻。

“動善時”,中國人說一動,就要符合天時才對。我們常常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永遠擺在最前面,時機不對不要動,動了也白動。可是水很奇妙,它從來沒有選擇時間,不管怎麼動都是符合這個時機的。比如春天的水跟夏天的水就是不一樣的,到了冬天還結冰。之所以要結冰,就是等到來年夏天缺水的時候,水溶解掉,又供應給萬物。所以,不管水怎麼變化,怎麼運動,永遠是符合天時的,我們要向它學習。

老子把水的這七個功能說完以後,就總結了一句話,他說這些其實加起來就是兩個字而已,叫作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尤,是怨尤的意思。我們常常講天怒人怨,但是水都沒有。天也不怒,人也不怨,為什麼?因為它不爭。大家要記住,仁也好,信也好,治也好,能也好,時也好,看起來都是好的,但一爭就沒有價值。要向水去學習,它有什麼結果呢?一句話我們非常熟悉的,叫做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第九章我們就要講到退一步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