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媽“放水”5020億,年輕人是否該借債買房?

央媽“放水”5020億,年輕人是否該借債買房?

最近發生了兩件事,金融圈正在狂歡中。大眾還在哀嘆疫苗之殤、調查記者式微時,最近發生的幾件事,讓金融圈已忍不住要歡呼雀躍了。

第一件事:本週一(7月23日)上午,央行開展5020億元的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利率3.30%,與上次持平。

也就是說,央媽直接送給市場5020億元,這可是中國有紀錄以來最大規模的單日操作,很多人認為央行“放水”了。

第二件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這一切彷彿都在晚間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塵埃落定。會議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央媽“放水”5020億,年輕人是否該借債買房?

這意味著,央行負責繼續寬鬆,而財政繼續保持穩健,之前關於兩者的權責爭論有了答案。

那麼,市場的錢荒問題解決了,股市會大漲嗎?企業真的能夠鬆一口氣嗎?

貨幣發多會導致物價上漲、

資產價格虛高

尤其要警惕錢跑入房地產

在中國經濟內在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前提下,不論是寬鬆還是緊縮的宏觀政策,其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我所說的結構性問題,突出表現為對國有企業的政策偏向。

有了信貸資源,往往是國有企業優先獲得,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時,也是國有企業能夠接著以殭屍企業的形式繼續存在。

而先前的“三去”政策(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首先應當針對的就是國有企業,因此,宏觀上的放水與“三去”政策是衝突的。

央媽“放水”5020億,年輕人是否該借債買房?

貨幣發多了,最終會導致物價上漲,會導致資產價格虛高。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錢是否會流入房地產——如今一二線城市普遍限購,三四線城市或會成為資金的新目標。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按照市場規律,人口流動的方向不在小城市,這就給未來的資源誤配埋下了新的禍根。

當前的中國應維持較高槓杆

老齡化更惡化前金融必須推動經濟前進

央行開展5020億元的一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對股市肯定有影響,加上6月份的操作,已經通過MLF累計淨投放了9055億資金。考慮到目前的經濟形勢、社會融資增長形勢,這具有相當明顯的政策意義。

股市怎麼走,一個看半年報,一個看流動性。從半年報看還可以,但讓人覺得前途不太妙,因為貿易摩擦顯然對進出口、就業會有影響,而股市看的不是既有的業績而是看未來。所以這次的MLF操作是對股市未來不確定性的一個對沖。

從政策上看,這次MLF操作之後,我預計很大概率三季度要降一到兩次的準備金。當然,降息也是一個選項,但我覺得降息動作太大了,貨幣政策應該不會有大變化,主要還是會在財政政策上發力。

另外,最近出了一個熱詞“穩槓桿”,我覺得當前的中國,應該維持較高槓杆。

第一,國家體制不同。我國是集中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家向著一個核心。因此,從政府、企業到家庭、個人,當然可以接受更高(與世界平均水平比)的各種負債率,體制不會因為這個而動搖。

央媽“放水”5020億,年輕人是否該借債買房?

第二,中國,尤其是當前中國,是歷史性趕超其他大國的時刻。現在上了,就是英雄,現在上不去,就特別可惜。不能等,由於歷史因素,我國當前的育齡人口比例歷史性銳減,中國人又喜歡精養孩子,國家老齡化速度真的很快,遠遠高過其他國家。這時候大家不努力一把,不槓桿一把,不充分利用負債把經濟產出潛力逼到極限,還要等到什麼時候?

我的道理很直接:年輕人,要敢於借債買房子;國家,要敢於負債做經濟。微觀如此,宏觀也如此。人有人運,國有國運。我看好這個仍然處在發展中國家頂端的國家,竭盡經濟潛力,一舉成為超級大國。

金融,必須推動經濟前進,趕在老齡化更加惡化之前。我們必須要在垂暮之年之前,變得富有。

讀懂國務院文件兩大重點

第一,釋放政策進一步寬鬆的信號,保增長。

貨幣政策不再提“中性”,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財政政策從年初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要聚力增效”,轉變為“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積極”兩個字這算是給此前的央財之爭一錘定音。

但是,這種寬鬆是要搞“定向調控”,明確“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目標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刺激內政以“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不要讓經濟在貿易摩擦白熱化的時候失速。

第二,穩投資,穩基建

基建和城投是戒不掉的,現在要求要保障在建項目資金需求,“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此前調整規定重新上馬的地鐵項目是一個驗證。

這下城投平臺最為歡欣鼓舞,下半年城投債將受到追捧,貸款也將向平臺公司傾斜,優質城投平臺違約風險將明顯下降,同時合規的PPP項目也將“重出江湖”。

財政要出力,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加快今年1.35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進度,在推動在建基礎設施項目上早見成效。

金融部門也要幫一把,“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

國盛證券宏觀熊園團隊認為,此舉開始降低了打破剛兌的可能性。

同時還有一個提法值得關注,“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一批以民間投資為主、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