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謹防電信詐騙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當前活躍在社會上的電信詐騙形式多種多樣、層出不窮,常見的有醫保社保詐騙、機票改簽詐騙、虛假中獎、冒充熟人詐騙、引誘匯款詐騙、電話欠費詐騙等。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詐騙內容由專門的團隊精心策劃設計,針對不同受害群體量身定做,步步設套。但無論詐騙分子的手段如何花樣翻新,最後都是通過獲取受害人的銀行卡、密碼等個人信息達到騙錢的目的。


我們經常接受各種關於防詐騙的宣傳教育,涉及自身財產安全也都萬分警惕。然而新聞報道還是屢屢有人中招,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詐騙犯在非法騙取他人財產的過程中,會利用人們的一些心理弱點達成目的。


崇尚權威


詐騙犯行騙的第一步就是冒充“權威”的身份先博取受害人的信任。他們通常會冒充國家公職人員,某權威機構或者受害人的領導。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當被懷疑其真實性時,他會繼續製造自己的權威感。


在製造權威感時,他們會選擇那些普通人不會注意到的機關或者比較難了解的細節,他們會選擇一般人接觸不到的領域,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專業術語”。這個“專業術語”是要打引號的,讓人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他會讓受害人以為他是“權威的”。


崇尚“權威”是人性的弱點。從遠古至今,人類都保留著對“強者”的敬畏之心,面對“權威”我們都習慣了聽話和順從。詐騙犯就是利用了人們心理的這個弱點,以一個假身份就能讓受害人的掉以輕心,至少不會掛電話。這樣,他們就成功了第一步。


情緒化決策


也許在一開始的溝通中,沒有出現和銀行賬號信息或者是轉款、打錢有關的敏感字眼,這是為了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受害人的警惕性。


爭取信任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會製造恐怖氣氛。他們會編造一個虛假的故事,他們說受害人涉嫌什麼犯罪要接受調查之類的,或者受害人的哪個親人被綁架了等等。並通過各種手段讓受害人相信自己“攤上大事”了,遇到的問題非常嚴重:如經濟面臨損失,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等。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用心理學的術語講,他們製造了一個危機事件,讓受害人處於“應激狀態”中,想辦法讓其喪失理智。應激狀態是什麼?它是人在面對危險時出現的一種反應,當人處於此狀態時,會動員全部的體力和智力來應對所遇到的問題。這往往會導致兩個後果:


一、判斷力下降

從心理學來說,當人某種情緒走向極端時,如極度焦慮、恐懼、抑鬱、憤怒、快樂、甚至疲憊,受害人其實是很難保持理性思考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情況下,人的注意力會變狹窄。這時,受害人往往關注不到周圍的事,或者正常時能進行的思考。受害人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詐騙犯所給予的信息上,被對方牽鼻子走了。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詐騙犯就是利用了人們心理的這個特點。通過威脅,恐嚇等各種手段,讓受害人害怕、恐懼、焦慮,這時候受害人的理智就出走了。


二、倉促決定與行動


詐騙犯會讓受害人迅速做決定,減少其思考和求助的時間。這時受害人整體是慌張的,覺得時間太快,事情解決不了,心理壓力過重,需要趕緊做決定。


並且從應激狀態產生的生理反應來說,腎上腺激素增加、心跳加快、血壓水平升高,這些變化都是為“行動”做準備的。這個時候人難以順其自然地平靜下來,恢復正常狀態。在人類生物進化的過程中,應激狀態是一個面對危險,馬上戰鬥的時刻。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息事寧人,破錢消災


詐騙犯會阻止受害人通過“正常手段”解決問題。

他們不會直接說“報警幹嗎啊,再聊兩句唄”而是給你一些感覺很“合理”的理由:幫你轉接啦,給你介紹熟人公務員號碼啦,等等等。騙子們都是團隊作業,他說完“轉接”,說不定剛才的小科員可能就變成某局局長來和你談心了。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我們有很多人長久以來持的觀點是“寧事息人”,遇到事情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好。不想和公務機關打交道,怕麻煩,或者不想“把事鬧大”。騙子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利用了我們這種心態。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如何應對電信詐騙?


應對策略1

面對“權威”的身份我們更應該敢於質疑。面對質問,疑詐騙犯要麼惱羞成怒,要麼躲躲閃閃。而真正的國家公職人員或權威機構,不僅會耐心解釋,還會教我們確認身份的方法和途徑。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應對策略2


任何時候都不要急於做決定,特別是我們情緒不穩的時候。研究發現人在情緒化狀態下做出的決定,事後後悔的概率極大。舉個生活中很簡單的例子:當我們網購的時候發現一個東西非常喜歡,但若是當天沒有下單付款,僅加入購物車。有趣的是,到第二天還願意購買這件商品的人數將大大減少。


應對策略3

我們必須牢記:即使無論遇到什麼問題,解決問題最安全穩妥的方式一定是通過官方正規途徑。如果不小心落入電信詐騙的圈套中,一定要及時報警。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最後一種圖總結重點: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識破“電詐”的心理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