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窑洞:是陕北人的主要居所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这一带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窑洞。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时至今日,虽然面对着楼房的巨大冲击,但是就整个陕北地区而言,窑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土窑洞是陕北最原始最古老的窑洞。《诗经·大雅·绵》中即有“陶复陶穴,未有家室”的吟唱,可以说,从轩辕黄帝开始,陕北先民就居住在窑洞内,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为什么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人们一直钟情于窑洞这种居所形式呢?原因有三点: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其一、陕北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其二、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土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其三、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陕北窑洞的建筑风格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 、石窑 、砖窑、接口窑。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陕北窑洞独具匠心

一般窑洞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间为正窑,四孔、六孔较少,意在回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语。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窗棂格式多样,曲直交错,长短相间,构图古朴典雅或新颖别致,有八角楼、十二莲灯等雕刻花卉图案,十分考究,经彩绘油漆,显得美观大方。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窑洞的门窗都是木质框架做成,并装架在窑洞正面。上部为两扇天窗,下部左侧为两扇木板合对而成的门。用麻纸裱糊木质窗格,显得明亮干净而又保暖散气。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窑洞里的火炕和灶台

窑洞内主要有两大构件,一是火炕,有的把火炕设在窑洞最后与窑掌相连,叫掌炕,有的把它设在最前紧靠窗台的位置,叫前炕或窗前炕。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另一个就是灶台。一般而言,锅灶相连,用上好的石料打做方形炉台,石板旋口盖面。其下为炉灶,上置锅,其面称为锅台,用于切菜等。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讲述一段陕北窑洞的故事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在炕上坐。”诗人贺敬之描写的陕北乡亲待客的事儿就发生在窑洞内。

“五谷子青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孩儿数上兰花花好。”兰花花的故事也发生在陕北的窑洞里。

“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和三哥哥的故事也发生在陕北的窑洞里。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马文瑞、刘澜涛、杜斌丞、李鼎铭、杜聿明等名人都诞生在陕北的窑洞里,作家柳青和路遥也诞生在陕北的窑洞里。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还在陕北不少窑洞住过。毛泽东在陕北袁家沟的窑洞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沁园春·雪》,在延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的窑洞里,或批阅文件,或著述文章,或阅读书籍。

陕北窑洞--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窑洞作为陕北传统的地域建筑标志,不仅是建筑,更是陕北文化与精神的符号,相信它在未来依然会继续展现陕北文化的独特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