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想用中鋪換下鋪給孩子被拒,孩子掉下摔傷:我該賠錢嗎?

昨天看到一個網友的故事,讓人無語,下面是網友的講述。

昨天,我乘臥鋪火車從長沙返回瀋陽,火車剛行駛幾站,一對夫妻帶著一個七八歲的孩子上了火車,他們是2個上鋪、1箇中鋪。還沒坐定,女家長便想用中鋪換我的下鋪給她兒子。

“不好意思,我不太方便。”我膝蓋手術沒多久,吃不了力,爬梯子很費勁。

“你看,你挺大個老爺們,就讓讓孩子唄。”女家長見我拒絕,態度頓時特別不好,說話酸聲酸語的。

“你挺大個老爺們,就讓讓孩子唄。”我還沒來得及說話,男孩就學他媽媽的話,又對我說了一遍。

“您再問問別人吧。”我有點不高興,挺大個老爺們怎麼了?

家長想用中鋪換下鋪給孩子被拒,孩子掉下摔傷:我該賠錢嗎?

“咱們都是這一間臥鋪的,找別人換,孩子離的太遠我也不放心啊。”說著,女家長瞅了瞅躺我對面下鋪的大漢,仍舊要求我給他換。

“我不方便換。”我仍舊拒絕。

女家長又開始說話酸聲酸語的,說“和小孩搶位置”什麼的,收拾東西也摔摔打打的。我也沒搭理她。晚上,還沒等熄燈,孩子睡著後竟從欄杆上翻了下來,摔倒了地上!

孩子可能摔傷了胳膊,一直在哭。男家長一直在安撫孩子,問列車員能不能提前下車,女家長竟直接拉住我,讓我陪他們下車,還說讓我賠錢?!

憑什麼?我就納悶了,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你要是和我兒子換了,他至於摔這樣嘛……”罵罵咧咧的說個沒完,隨即竟報警了。

家長想用中鋪換下鋪給孩子被拒,孩子掉下摔傷:我該賠錢嗎?

這家長行為真讓人無法理解,別人憑什麼讓著你?這樣的家長,真的能教出好的孩子嗎?

這樣家長教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會有以下問題:

1、把一切看成應理所應當

孩子在這樣家庭中長大,什麼都希望別人讓著自己。一次公交車上遇到一對母子,她們上車後,發現沒有座位,男孩就開始嚷嚷著要坐,可惜沒有人給她們讓座,孩子說“他們為什麼不給我讓座?”,雖然是一個小孩子說出來的,但這樣沒禮貌的話,還是讓人不舒服。

然而小男孩的媽媽並沒有制止孩子,而是默默看著大家,估計心裡也是這麼想的,家長一直將好心人士讓座,理所當然地接受這樣承讓,讓孩子也習慣了。

家長想用中鋪換下鋪給孩子被拒,孩子掉下摔傷:我該賠錢嗎?

我想孩子第一次乘公交,看到沒有座位的人都站著,他並沒有感到委屈,直到每次坐公交,都有人讓座,他才意識到,自己是要被人照顧的。時間長了,孩子就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一次沒有給讓就不適應了。

在家庭教育上,如果小孩習慣有人幫忙整理房間,或有人洗碗,習慣了別人無條件的滿足自己的要求,慢慢這一切就會變成理所當然。

當獲取成為了一種常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理所當然,明明是自己在索取,別人在付出,卻認為別人對自己好是應該的!

家長想用中鋪換下鋪給孩子被拒,孩子掉下摔傷:我該賠錢嗎?

2、孩子會養成逃避,不願承擔責任的性格

這樣家庭的孩子還可能學會一個道理,出事先逃避,想方設法推卸給別人自己就可以相安無事了。自私正是慢慢從這些讓別人對其負責的理所當然的態度中慢慢養成的。自私的人不願意承擔責任,他們考慮問題,總是圍繞著自己的利益,而不願為別人著想。這種缺乏擔當的利己主義,是孩子走向社會和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父母自己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不逃避有擔當的好榜樣,這才是好的教育。

家長想用中鋪換下鋪給孩子被拒,孩子掉下摔傷:我該賠錢嗎?

3、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當孩子提出需求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同意,首先要分析考慮,孩子訴求的合理性,再做決定。如果父母一味的順從,讓孩子對這些關愛逐漸麻木,對別人的禮讓或幫忙也視為應當,變成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

因此,父母要合理滿足孩子,不要讓孩子有習慣性的索取意識。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時,一定要教孩子說“謝謝”,告訴孩子別人沒有義務幫助你,對於別人給予的幫助要予以回報。

大量科學研究證明,培養感恩之心會讓成年人和孩子都更快樂,生活更滿足。

家長想用中鋪換下鋪給孩子被拒,孩子掉下摔傷:我該賠錢嗎?

4、影響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在孩子還沒有行為能力時,撫養要對孩子無條件地照顧,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孩子行為選擇的規律,遇到困難,孩子首先會想辦法自己解決,不能解決了才會求助,沒等孩子求助,就去無條件照顧,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意識就會漸漸消失。

孩子願意嘗試探索自己能做的事情到底有多少時,家長的阻止和不鼓勵都將對兒童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

兒童時期,正是孩子發展是非觀念的時期,學習接受和付出愛,也是培養其利他等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時期。利他行為,不但有助於兒童道德觀念的形成,日後亦能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人際關係和社會適應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