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的坎坷之路

民为国之基,谷为民之命。


粮食问题关系到民生,而粮食的安全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国的人口约占全世界的1/5,粮食的产量约占全世界的1/4。


从"吃不饱饭"到"吃得饱饭",再到现在"吃得好饭"。


中国的粮食发展一路坎坷,但现在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了自己的饭碗。


01


新中国刚成立后,经历了一段粮食换外汇的艰苦岁月。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但举目望去,到处是荒芜和残垣断壁,工业发展几乎停滞。


那个时候中国有什么?


为数不多能出口的,就是一些原本就不富足的粮食。


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2千多亿斤,在除去饲料、榨油、种子、酿酒等其他用途后,平均每人一年仅4百多斤口粮。


折合平均每人一天仅有一斤多粮食。


那时只有极少的果肉蔬菜补充,这每天一斤多的粮食,几乎就是每天所有的食物来源。


在当时,是暂缓工业化,发展民生的"小仁政";还是引进设备,发展工业化的"大仁政",是个艰难的选择。


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发展工业化的道路。


为尽快实现工业的原始积累,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粮食出口。


1950年粮食出口122万吨,1951增加至200万吨,到1960年,粮食总计出口2400多万吨。外汇收入20多亿美元。


此时工厂里的每一颗零件,都是全国人民勒紧腰带,从口粮中省出来的。


中国粮食的坎坷之路

在当时,通过节省粮来促进生产,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02


1959年开始,我国遇到三年的自然灾害期。


再加上当时一些错误的决策,使我国的粮食生产极其困难,遭遇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中国粮食的坎坷之路

这个时候的粮食,就从出口换外汇,变成了进口保命。


为了度过饥荒,甚至连树皮、树根、野菜等东西,都成了人们够填饱肚子的裹腹之物。


在那个粮食极端匮乏的岁月,中国人民依靠半物质,半精神的食粮,度过了那段最难熬的寒冬。


中国粮食的坎坷之路

"饥饿",成了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永生难忘的记忆。


03


在那个年代,为了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粮食必须进行计划供应。


按人头每月供给定量的粮食,粮票,应运而生。


不像现在有钱就能购买粮食,在计划供应的时代,必须用粮票才能买的到粮食。


中国粮食的坎坷之路

那时候,粮票就是每家每户的"硬通货",没有粮票,注定要挨饿。


与粮票相配合的,是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乡之间二元分割的状况。


在彼时,人员不能自由流动,因为只有城市户口的人,才供给每月定量的粮油票。


没有这些票证,在城市里就买不到粮食吃。


农民进城,都需要自带干粮,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随意务工。


粮票在中国使用长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粮票,成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离我们渐行渐远。


04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推广到全国。农业的活力又逐渐被激发出来。


与此同时,中国出现了两位值得历史铭记的人物。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杂交水稻和以李振声为代表的远源杂交小麦,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粮食格局。


袁隆平是第一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


1960年,一株野生的"天然杂交水稻"引起了袁隆平的注意。


使得袁隆平坚信,水稻通过杂交,能极大的提高产量。


从寻找到"雄性不育株",到培育出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


袁隆平花了几十年的时间,突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理论。


中国粮食的坎坷之路

李振声是除袁隆平之外,第二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农业科学家。


李振声研究的课题,是小麦和牧草的杂交,使得普通小麦既可以产出粮食,同时又拥有牧草的抗病特性。


李振声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成功培育出"小偃系列"杂交小麦。


今天我们吃的小麦,就是普通小麦和山羊草,经过杂交、自然选择以及人工选择形成的。


中国粮食的坎坷之路

05


时代的车轮不停的向前,现在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但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艰苦的岁月。


因为正是这段岁月,才能让我们一直珍惜现在的宝贵生活。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到现在,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的自给自足。


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成就,也是为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人,不必再为吃饭的事情发愁!


这是我们的骄傲,也值得我们自豪。


中国粮食的坎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