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說太極(一)

文:玄牝中道

原著:北宋.周敦頤

太極圖說為宋.周敦頤所著,,這篇全文只有249字的文章卻是中國學術史上對於易經,理學乃至之後的心學,有著里程碑的意義。《宋史》的評價是:“(周敦頤)博學力行,著《太極圖》,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又著《通書》四十篇,發明太極之蘊……其言約而道大,文質而義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於學者也。”

歷代許多易儒對此作品有很多的補述,其中以朱熹最詳但也爭論最多,今筆者以白話通俗的易經道理,重新對這篇易經發展非重要的文章加以批註,希望以供各界易學學習者參考.

原文: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湯解:

自無極而太極

極者,至無限也,無限小或無限大,是動詞.

無極,就是不再無限化的狀態,所以,極化謂”太極”,去極化達”無極”,兩極對立之成.故宇宙萬物的變化就是”太極”,脫離變化的狀態就是”無極”。

而太極調和謂中,既所謂的”中庸”


太極圖說說太極(一)

(這與朱熹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別,朱熹認為是無極與太極調和謂中,筆者認為既然無極為去極的狀態,又如何與太極調和?故應該是太極調和的狀態謂中,達致中的狀態就是無極,或許這種狀態的無極並不長久,只是瞬間的,但它仍然是無極的本質,不過朱熹認為無極的狀態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他才說:" 非此無極也”,他認為直到中庸不再產生極化現象了之才真正叫無極,但筆者認為這只是次第的問題,是去極勢能的問題而已,也許中庸之初我們可以稱為初始的無極較為恰當)。

接下來朱熹說無極是”道者萬物玄同圓覺之修,盡歸者此無極也”。這點是沒有紛爭的.

朱熹用了許多的文字就是要說明無極是道的終極狀態,所有人的修為就要以修得無極的狀態才能得道,若未果或在途中,都只還是凡夫,不能稱為達致無極,筆者還是認為只是次第和持續的問題,不必執著於文字.

湯解: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的本質就是動,動了就始生陽氣,陽氣盡滿就開始生陰氣,陰氣盡竭就又開始新一輪的動,就在這一動一靜,動靜互為根性中產生了兩儀. 要理解這段話就要講到:"洛書”及”河圖”了.


太極圖說說太極(一)

在洛書中震卦為太極動的始卦,故曰:”帝出乎震”,天地雷鳴伊始,太極始動而生震,再動而成離,離動而成兌,兌動而成幹,幹為動極,到達了幹之後就要靜始了,所以開始成巽,巽後成坎,坎後成艮,艮後成坤,坤後再震,這就是”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的意思.

而在”河圖”中一陽配六陰,二陰配七陽,三陽配八陰,九陽配四陰,就是動靜陰陽的組合,且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把奇數1,3,5,7,9相加得25是為陽幹,偶數2,4,6,8,10相加得30為陰乾,陰陽兩幹就是兩儀.

湯解: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太極圖說說太極(一)

而在河圖中天一地六合而生水,地六是天一加上五(五行氣)而成;地二天七和而生火,天七是地二加五而成;地八天三合而生木,地八是天三加五而成;天九地四合而生金,天九是地四加五而成,五十居中是為土,是故周敦頤說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佈於四方,(土居中,土具本身土的五行,又為木火金水的墓庫,而又歸於木火金水四方之中),所以四時就具五行而立.

湯解: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所以五行就是陰陽變動的道理,而五行就是太極,太極與無極一個是動的道,一個是不動的道,故曰:”太極本無極也”.(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