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城裡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錢鍾書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1

1929年盛夏某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空氣清新。

清華校長羅家倫正在閱讀一位爭議新生的試卷,不禁喜上眉梢,暗自稱奇。

此新生正是後來的國學大師錢鍾書。

錢鍾書出身書香門第,由於伯父膝下無子,一出生便過繼給伯父。

等到一歲抓周時,他忽略各種新奇玩意,唯獨選擇了一本書籍。

伯父大喜,當下為其更名"鍾書",期望他將來成為一個深愛書與文字的人。

小時候的他身體欠恙,由伯父帶在身邊教養。

每逢逛街、上茶館或聽說書,伯父都會帶上他,而小鐘書則躲在牆角讀租來的《說唐》、《濟公傳》、《七俠五義》等小說。

每次看罷,他都意猶未盡,便偷偷跑去書攤租書來看,甚至忘記回家。

他讀書涉獵極廣,諸子百家無所不讀。

有次父親的朋友林長曾以老莊、韓非子等考察,錢鍾書對答如流,友人讚歎不已。

錢鍾書就讀的桃塢中學是所教會學校,多數課程全英教學,促使他英語水平大增。

這期間他開始閱讀《聖經》、《天演論》等西方名著。

正是長期的閱讀積累,厚積薄發,高考時錢鍾書國文特優,英語滿分,數學15分,被清華破格錄取。

有的人,人不如其名。

而錢鍾書,人如其名。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2

當時清華大學圖書館是全國藏書量最豐富的地方,來到清華,對於嗜書如命的錢鍾書可謂如魚得水。

除了上課與睡覺,他幾乎將整個人都埋進圖書館。

當時遊走在圖書館的人,都會發現一個衣著乾淨,戴著一副細絲眼鏡的年輕人。

此時,圖書館則成了他的第二宿舍。

每逢上課,大家帶的都是課本,而錢鍾書帶的卻是與科目無關的雜書。

他也很少認真聽講,注意力全在自己的雜書身上。

可每逢考試,考的卻是學霸的分數,著實讓人嘖嘖稱讚。

錢鍾書有一個閱讀習慣,讀書時都會做上詳細的註解,並寫下自己的思考。

如此下來,一本書讀完,上面全是他密密麻麻的筆記。

他的同班同學許振德在《水木清華四十年》中回憶道:"鍾書兄,蘇之無錫人,大一上課無久,即馳譽全校,中英文俱佳,且博覽群書,學號為八四四號,餘在校四年期間,圖書館借書之多,恐無能與錢兄相比者,課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

人們通常驚羨別人外表的光環,卻不知光環背後藏著多少辛勤汗水。

天賦固然重要,但是後天的努力與付出才是成功的捷徑。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3

錢鍾書在校期間知名度很高,吳宓教授稱其為"人中之龍",很多人便想一睹其風采。

石遺老人陳衍便在通往圖書館的路上堵他,有次他堵住錢鍾書,並且翻看他懷中所抱五六本書,當下面露遺憾神色。

錢鍾書見此畢恭畢敬地請教,為何老人神色不佳。

陳衍笑問,早就聽說清華大才子錢鍾書之名,不過這個才子只喜歡外國文學,卻不下功夫鑽研中國文學。

他思索許久,然後滔滔不絕。

東西方的文化都是人類文化,沒有誰高誰低的問題。但是我以為中華文化其實在根骨上比西方文化更高,但西方的邏輯、系統卻是比我們的要優越一點,也是兩者之間的相同之處......

聽到最後,老人不由誇讚他,人人都說他學貫中西,不枉虛名。

於是兩人終成莫逆之交。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4

《清華週刊》是當時眾多刊物中最舉足輕重的,它的學術組編輯吳晗,文藝組編輯吳組緗等人,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

才名俱佳的錢鍾書得到《清華週刊》的青睞,他不僅是文藝組編輯還兼任英文副刊編輯。

於是在這個舞臺上,他揮斥方遒,激揚文字,寫下燦若星華的古文。

其實錢鍾書也擅長古體詩,只不過不願將此事昭告世界。

他厭惡那些會寫一點古詩,就亟不可待刊印出來,用來賺錢換取名聲的人。

他曾給父親的信中寫道,如果將來真的打算刊印自己的古體詩集,不用多印,一百冊足矣。

能夠讓一百個人讀過自己的詩,併成為知音,已經足夠,夫復何求。

然真正才華橫溢的人,是烈火淬鍊的金子,是暗夜發光的明珠,是深巷飄香的美酒,不會因為低調而被塵埃淹沒。

錢鍾書不屑與人爭名逐利,而名氣卻遠遠大於他人。

讀書人骨子裡就有這種傲氣,堅守自己的原則與底線。低調做人,不為名利羈絆。

其實,不爭方為爭!

明白這一點,整個人便會歡愉許多。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5

《聖經》有言:"有的時候,人和人的緣分,一面就足夠了。因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1932年早春,錢鍾書與楊絳在清華古月堂偶遇。

楊絳覺得他眉宇間"蔚然而深秀",錢鍾書被她"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的清新脫俗吸引。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

錢鍾書急切地澄清:"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楊絳也趁機解釋:"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

初次相見便坦誠布公,真愛便是如此地赤裸裸。

在喜歡的人面前性情真露,錢鍾書坦言平生無大志,願竭盡畢生精力,做做學問,恰好楊絳也打算獻身於學問。

一來二去,兩人情深意切,結為伉儷。

真正美好的愛情便是靈魂上的門當戶對,你喜歡的恰巧是我中意的,我痴愛的正好是你所追求的。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6

1935年,錢鍾書以第一名成績(87.95分,為歷屆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順利拿到英國庚子賠款公費留學的名額。

得知此事的楊絳,心快活的飛了起來,差點等不到畢業,便與錢鍾書儘快結婚,聯袂出洋。

他們漂洋過海,互相陪伴,來到西方文學聖地倫敦,學習鍾愛的文學。

來到異國他鄉,一開始兩人寄居在他人簷下,終覺得不自在。

後來在楊絳的苦心尋覓中,終於選擇了一個合適的地方,搭建了兩人的愛巢。

搬進新家的第一個早晨,錢鍾書躡手躡腳去了廚房,笨手笨腳地煮了"五分鐘雞蛋",熱了牛奶,烤了麵包,還為愛妻衝了又香又濃的紅茶。

當楊絳醒來看到眼前的一幕,又驚又喜。

而這樣的早餐全被錢鍾書包辦,多少年如一日,除了生病外出外。

在此期間,楊絳這位嬌生慣養的大家閨秀會用了電壺和電爐,也學會了烹飪。

多數時間他們沉浸在牛津大學的圖書館,那座被錢先生稱為"飽蠹樓"的圖書館依稀殘留他的氣息,書卷中還有他密密麻麻的筆記。

閒暇空餘之時,他們漫步在倫敦的大小街頭,體會當地人的風土人情;

思鄉念親之時,他們靜坐在美麗的泰晤士河畔,期冀世界另一頭的故鄉。

心血來潮之際,他們在一路探索追尋:從寓所到海德公園,再到托特納姆路的舊書店,從動物園到植物園,從西區的富人路走到東頭的貧民窟。

他們把平淡的生活過得如詩如歌,在陌生的國度相依相偎,共同奔赴靈魂深處。

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是: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

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錢鍾書如此,楊絳亦如此。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7

錢鍾書只有一個愛女錢媛,小名阿圓,出生在英國牛津。

在愛女面前,他從來不擺父親的威嚴,甚至比女兒更頑皮。

有一次,錢瑗大熱天露著肚皮熟睡,錢鍾書就給她肚皮上畫個大花臉,被楊絳一頓訓斥,不敢再畫。

每天臨睡他還要在女兒被窩裡埋"地雷",把大大小小的玩具、鏡子、刷子、硯臺或大把的毛筆都埋進去,等女兒驚叫,他得意大樂,甚至把掃帚、簸箕都塞入女兒被窩。

女兒臨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窩裡的寶藏一一挖出來。這種玩意兒天天玩也沒多大意思,可是錢鍾書卻百玩不厭。

錢瑗小時候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真正的父母子女關係就該如此,亦師亦友,亦父亦兄。

錢鍾書曾經說:"假如我們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圓好,我們就要喜歡那個孩子了,那我們怎麼對得起阿圓呢。"

國家提倡過一對父母只生一個孩子的理論,還從沒有說過父母為了用情專一而只生一個好。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8

1949年,時局初定,國民政府大勢已去,朝不保夕,人心惶惶。

大批知識分子由於對共產黨缺乏瞭解,如驚弓之鳥,紛紛外逃。

如此大背景下,香港大學邀請錢鍾書擔任文學院院長,接著牛津大學再次邀請他做高級講師,都被他一一拒絕。

他說,這兒是我的祖國,這兒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還是留在這兒做自己的一份事情好。

錢鍾書生於斯長於斯,他對這方土地愛得深沉,不容絲毫侵犯。

面對千里迢迢拜訪他的諾獎評委員馬悅然,他一點面子都不給,冷嘲熱諷。

"你跑到這兒來神氣什麼?你不就仗著我們中國混你這碗飯嗎?在瑞典,你是中國文學專家,到中國來你說你是諾貝爾文學家評獎委員會的專家,你說實話,你有投票表決權嗎?作為漢學家,你在外面都做了些什麼工作?巴金的書譯成那樣,欺負巴金不懂英文是不是?那種爛譯本誰會給獎?中國作品就非得譯成英文才能參加評獎,別的國家都可以用原文參加評獎,有這道理嗎?"

同時對於國外友人夏志清先生,他勉勵說:

中國必然不會垮,因為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的,只要你記住自己是黃皮膚的人,無論在哪裡,就都給中國長臉了。

他便是這樣的人,嫉惡如仇,對於同道中人,卻不乏溢美之詞,言辭懇懇。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9

文革期間,某天忽然有部門通知學部要錢鍾書去參加國宴。

錢鍾書說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這是江青同志點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麼,我可不可以說你身體不好,起不來?"

"不!不!不!我身體很好,你看,身體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錢鍾書愣是沒出門,這讓部門職員相當尷尬,最後以錢鍾書身體有恙為由搪塞上司。

他就是如此痴氣率真,不為權勢折腰。

錢鍾書以一部《圍城》享譽海內外,很多人不遠萬里從各地甚至國外慕名來拜訪錢鍾書,而他卻常常閉門謝客,避之不及。

有位英國女士打電話說非常喜歡他寫的文章,想到家中拜見作者。

他在電話中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10

晚年的錢鍾書潛心讀書研究,不好拜客訪友,也討厭、憎恨別人拜訪,客來常以病謝,積函多不作復。

1991年,全國18家省級電視臺聯合拍攝《中國當代文化名人錄》,要拍錢鍾書,被他婉拒。

別人告訴他會有很多的酬金以及曝光率。

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輩子"錢"了,還會迷信這東西嗎?

有一次,他收到了《管錐編》的八千稿費,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還是十塊一張的面額。

結果他把錢全部揣進兜裡,帶著楊絳逛商場,一路左顧右盼,絲毫沒把錢放在心上。

倒是楊絳跟在後頭,不斷提醒。

有人找他借錢,說要借一千塊,不料他脫口而出,給你五百,不用還了。

後來他的司機開車出了事故,來問他借錢,借三千塊,他照樣給了司機一千五百塊,說不用還了。

廣廈萬間,夜眠七尺。

良田千頃,日僅三餐。

一個人若為錢財所勞累,終是自尋煩惱,難得舒暢。

錢鍾書:人如其名,不爭方為上

11

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與世長辭。

楊絳堅持錢鍾書的遺願,要求後事一切從簡,遺體由二三親人護送,不舉行任何悼念儀式,不保留骨灰,並懇辭花籃花圈。

當時國內外對錢鍾書的死都表達了哀思,法國總統希拉剋專門給楊絳先生髮去弔唁。

"錢鍾書先生的死,我感到非常難過,在錢鍾書身上,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民族最美好的品質,聰明、高雅、善良、坦誠、謙虛。法國人深知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對世界文學的貢獻,就拿法國來說,當三十年代錢鍾書先生就讀於巴黎大學的時候,他一直給法國文化帶來榮譽,他的所有作品的法語譯本都受到法國作家和哲學家們的喜愛,請允許我分擔您的痛苦,請您接受我們的深切的哀思。"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站在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

錢鍾書先生卻另闢蹊徑,修築了自己的圍城,城裡種花賞菊,悠然自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